第四章 勤思善想:办法总比问题多(1 / 1)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只有暂时没想出来的思路。

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问题多。

任何时候,

都不要将自己逼进死胡同。

4

让自己的大脑运动起来

恰当地使用大脑,就能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爱迪生

哈佛大学之所以享誉盛名,是因为在各个领域都培育出了无数的优秀的人才。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子,都是踏着无数个“为什么”走向优秀的。

学习中存在着太多的“为什么”,但是常常因为我们的懒惰而忽略了,久而久之,这些 “为什么”就变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了。只有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只有那些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的人,才能够有丰硕的收获。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妈妈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中写道:虽然某些功课卓娅学得很吃力,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有时候,为了做好数学和物理功课,她一直做到深夜。即便如此,她也不让舒拉帮助她。

经常会这样,聪明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写今天的功课。

有时舒拉会问:“卓娅你做什么呢?”

“我在做数学。我算不出这道题。”

“来,让我帮你算算。”舒拉说。

“不,还是我自己来吧,我再想想。”

半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舒拉不想再等了,生气地说:“我要睡觉去了,答案我已经帮你算出来了。你看,就在这里!”

但是卓娅听了,头也不抬,只是低头思考。

舒拉只好摇摇头进屋睡觉去了。

夜已经深了,困意袭来,卓娅就用冷水洗洗脸,然后再坐回书桌旁。

答案就在旁边,伸手就能够到,可是,卓娅看都不看一眼。

第二天,卓娅的数学得了“优”,这也许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惊奇。但是卓娅的妈妈和舒拉都明白卓娅的这个“优”是怎么来的。

你们知道这个“优”是怎么来的吗?对,是思考的结果。凡事喜欢思考的人,求知欲都特别的强烈,学习力自然也就较强。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创造了一千多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很多人认为他是天才,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勤于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对书本批判地吸收,既掌握了知识的精华,又锻炼了自己。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看上去确实有的同学显得很聪明,而又的同学显得很笨,为什么呢?原因是看起来聪明的同学的脑子一直在“运动”,而看起来笨的同学的大脑喜欢“偷懒”。

只有经常运动,身体才能保持灵活性。大脑也是一样,你老不去用它,它就会像一台被搁置不用的机器一样,会锈住的,运转起来就不灵活了。

想一想,你有没有把你的大脑当做仓库的时候,不管老师讲的是什么,一股脑地塞进去,只是放在那里,不整理,不分析,不吸收。这样下去,慢慢你只能变成一个书呆子。

所以,一定要让大脑运动起来。独立思考能够让很多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很多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只要你换个思维方式想一想,一下子就会豁然开朗。所以,学习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偷奸耍滑,而是要让大脑运动起来。

哈佛学得到

中国学生参加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拿高分;需要独立思考、进行判断、发挥想象的题目,中国学生一般不会拿高分。这值得我们反思。

就像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的那样:经常性地检查自身,经常性地寻找自己的过失进行反省,这样每个人都能掌握自我完善的秘方。毕竟,自己找到的错误,自己也会更容易接受,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

思考能力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核心力量,一个缺乏思考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哈佛思维训练

往一个篮子里装鸡蛋,假定往里面装的数目每分钟增加一倍,10分钟后,篮子装满了。请问,在什么时候篮子装了一半?

答案在96页。

正着行不通,反着想一想

人类最为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将“负”变为“正”的能力。

—德拉

当哈佛学子在难题面前一筹莫展的时候,教授们看见了,总是会提醒一句:反过来想想看。

不管遇见什么事情,我们总是习惯正着去想,这样去想是无可厚非的。正着想也的确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许多我们无法通过正着想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反着去想,反着去做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习惯正着想的人,一旦得到了反着想的力量,就会像战争中的统帅得到了一支奇兵一样,必将所向披靡。

很多时候,办法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脑筋太死了。其实,很多看似解不开的问题,只要换个思路就可以了。如下面的这个故事:

有个富翁,有两个儿子。富翁老了,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好?它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落入一个思维呆板的儿子手上。回忆着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老富翁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两个儿子的好办法。

老富翁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里。他对两个儿子说,出来的时候他把家里的前后门都锁住了。现在将前门的钥匙给老大,后门的钥匙给老二,每个人再给一匹快马。看谁能先回到家,先进入屋子里的人将会得到自己的遗产。

马跑得飞快,两兄弟几乎是同时到家,老大来到前门,老二来到后门。但是在开门的时候,两兄弟难住了。老富翁给的那串钥匙,试了几个都不对。

两个人试来试去,都无法从自己那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兄弟二人急得满头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头给砸了,顺利地进到屋子里,就这样老富翁的遗产落在了弟弟手里。

通过以上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反着想的几大优势: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正着想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反着想往往能够轻松解决。

第二,在面对难题的时候,反着想能使你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方法和途径。

第三,反着想常常使你在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所发现,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反着想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和效果。

第五,在与他人的智慧博弈中,反着想更有助于取得胜利。

既然反着想的优势如此之多,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反着想是对常规认识的挑战,是对表面认识的不断深化,能够产生巨大的威力。所以,难题面前,我们应该多尝试反着去想,创造更多的奇迹。

哈佛学得到

哈佛大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法,就是在思维路线上与正向思维法相反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跳出常规的思维,改变对思考的常规判断,从反方向寻找解决办法。

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逆向思维正是对人们视而不见的另一面进行挖掘,克服长久形成的习惯障碍,得出新的东西,逆向思维产生的结果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哈佛思维训练

三个孩子吃苹果。

甲咬了一口,发现两条虫子,觉得好恶心;乙咬了一口,发现三条虫子,觉得更恶心;丙咬了一口,发现的虫子最少,但是却说最恶心。

请问:他看到了几条虫子,为什么最恶心呢?

答案在96页。

记住,答案永远不只是一个

人们并非命运的囚徒,而是他们自身思维的囚徒。

—富兰克林·罗斯福

曾有位哈佛教授语重心长地说:“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做事,不愿意,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没错,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的束缚,总是在习惯性思维里打转。其实,大多数问题并非只有唯一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要把思维固定在寻求唯一的答案上。

思维不同,答案就不同。

一群人行色匆匆,他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淘金,他们都希望以最快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财富梦。

但是在途中,有一条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条河很宽,看似无法逾越。

人们在河边观望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这条河是过不去的。

人们只好带着遗憾往回走,财富梦就这样破灭了。

最后,河边只剩下三个人。

第一个人非常仔细地观察河水,他先扔下几块石头,试了试水的深浅,又扔下几根树枝,试了试水的流速。然后,他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脱下衣服,勇敢地跳了下去。河面虽然很宽,但他最终还是游了过去,到达了河的对岸。

第二个想象第一个人那样游过去,但是他不会游泳。他在河边徘徊了很久,不想放弃,努力想着办法。很快,他走进树林,砍了几棵小树,做成了一个小木筏。他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将木筏放到水中,跳了上去。虽然河水很急,但是小木筏最终还是成功地到达了对岸。

第三个人,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制作木筏。夜幕已经降临,他仍然徘徊在岸边。已经走了这么久,他不想放弃。他望着面前的河流,映照着满天的星斗,坐在岸边,想了很久。最终,他决定先在岸边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

没过几日,他等待的机会来了。宽阔的河面结起了厚厚的冰,他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到了河对岸。

就这样,在这一群人中,只有这三个人很快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

陷入思维定势的我们,也许正处于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正囿于一种答案的求解之中,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答案不只是一个,要从多个方面去想想,找到更多的可能。

要想打破思维定势,寻求更多的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努力:

第一,进行经验迁移。指的是以往解决过的类似问题与将要解决的新问题之间寻找类似的方面,看看以往的经验对解决眼前的新问题有哪些帮助。也就是说,从实际问题出发,把以前诸多经验进行升华,再重新寻找使新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第二,培养联想能力。联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能跨越知识和经验的羁绊,能够从多个角度想问题,往往能在瞬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联想运用得好,能使我们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思维插上翅膀,快速地解决问题。

第三,跨学科进行思考。我们在解决某一学科的难题时,要学会从其他不同学科中寻找思路。一般来说,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习物理知识,学习物理的知识又有利于学习化学知识。这就是学科间的联系。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与分析,并能很快地解决问题。

实际上,任何问题都是综合的,运用多学科方法思考具体问题,对于寻找答案很有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拓宽思路,打开心扉,才能让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哈佛学得到

你知道最让哈佛大学教授头疼的是什么吗?一位哈佛教授曾认认真真地说:“听到‘答案是唯一’的这句话是最让我头疼的。每一次听到学生说‘答案不唯一’我都会感到很高兴。当学生天马行空地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的时候,我只能用兴奋形容自己了。

当然,他们给出的答案也许是不对的,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面对同样困难,思维灵活的人,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思维死板的人只能仰天长叹,怨天尤人。

记住,解决难题的途径永远不只有一条,不妨多试试看。

哈佛思维训练

有一个年轻人过河,游过去花了一个小时。接着马上原路游回来,可他竟用了两个半小时。你说为什么?

答案在96页。

及时调转思维方向

化解难题

人说到底是选择,自己的路在自己的脚下。

—奥巴马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会遵循一定的路线和途径,也就是要使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但是过于盲从路线和途径的人,很容易陷入习惯性思维之中,比如一味地模仿和照搬别人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什么新意,还有可能遭遇很大的不幸。

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就越好走,沿着别人的脚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陷入沼泽。走路不能一直跟着别人走,想东西也不能一直跟着别人想。转换思维方向,往往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林肯与道格拉斯共同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二人因此成了竞争对手。

有一次,他们两个约定从斯普林菲尔德出发,进行一场竞选辩论赛。

在出发的前一天,两个人一起到当地教堂去做礼拜。

当时,道格拉斯是美国第一流政治红人。牧师为了讨好他,先请他上台布道。

道格拉斯一上台,就拐弯抹角地把林肯挖苦了一番。

最后,他仍想戏弄一下林肯,对着台下说:“女士们,先生们,凡是不愿去地狱的人,请你们站起来吧。”

其实,这是道格拉斯给林肯出的一个难题,如果林肯站起来,就等于听从了道格拉斯的“指挥”;如果林肯不站起来,就应了道格拉斯的话,难道是要下地狱吗?

结果,全场的人除了林肯都站了起来,林肯稳稳地坐在最后一排。

道格拉斯忙说:“林肯先生,您不站起来,打算上哪儿去呢?”按照道格拉斯的设计,林肯不站起来就应该回答“去地狱”。

但是林肯不慌不忙地说:“道格拉斯先生,我本来不准备说话的,但现在你一定要我回答,那么,我只能告诉你,我打算去国会。”

林肯的话一出,全场大笑,人们对他又增添了不少的好感。

在难题面前,林肯善于转换思维,最终化被动为主动,反戈一击,使得道格拉斯的诡计没有得逞。

其实,转换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远近转换、新旧转换、直曲转换、静动转换、分合转换、面体转换、纵横转换等。不管运用哪种思维转换方式,我们都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要自我封闭,要善于冲破条条框框。《曹冲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聪明的曹冲将思维点从大象身上灵活地转向与大象等重的石头上,最终解决了别人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要注意选择新的视角,力争多看到事物新的侧面。

哈佛学得到

哈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是他们的思维转换能力是很强的。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学生学习。

当一种方法屡次尝试仍不能成功,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应该及时换一种方法,通过别的方法和途径让目标早日实现。

就像赫拉克利特斯说的一样—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那么人的思维也应该是流动的,不能钻牛角尖。

哈佛思维训练

捣蛋鬼在纸上写了两个字,然后问别人哪个大哪个小,可是每个人看了都犹豫不定,这是为什么?

答案在96页。

只要善借,

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因为自身有多么强大,而是懂得将别人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变为己用。

—德里克

哈佛学子杰伊,曾用实际行动证明,借助外力来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我们使出浑身气力,埋头奔跑的时候,别忘了应时常抬头看看周围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可利用的资源,让我们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某电气公司要招聘一名翻译,毕业于外语系的3名同学得到了进入复试的机会,复试的试题是翻译一份电气方面的技术性资料,资料中有很多专业术语,3名应聘者翻译得很不顺畅。

其中一名应聘者几次翻译不下去之后,开始环视整个房间,他发现主考官的办公桌上有一本英语辞典,他立即大方地对主考官说,试题中有几处单词自己不太明白,想查阅一下辞典。主考官二话没说,只是点了点头。于是,这名应聘者借助辞典的帮助,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了全部资料。

另两位应聘者,其中一位,只顾着死抠资料,没来得及环视整个房间,所以也就没看见那本英语辞典。剩下的那位应聘者,虽然看到了英语辞典,但因为怕被低估水平,未敢提出要求,硬着头皮翻译。

最终,敢于借辞典的应聘者被录取了。看着另外两位应聘者疑惑的表情,主考官说,他并没有因为第一位应聘者借用辞典而小看他,反而觉得他思维灵活,具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是个难得的翻译人员。他还说,企业需要能够巧妙运用现有条件,优质快速地完成工作的人。

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也不妨观察一下周围,看看是否有能利用得上的条件和资源。我们正处于学习阶段,利用现有条件帮助自己并不是笨拙的表现,反而说明了我们头脑灵活。

借助外在力量和条件并不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帮助自己。身边资源、物品、环境和人力,都是我们可以借的对象,利用好这些外部力量和条件,我们能够将事情做得更好。

比如,我们要写好一篇作文,要用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如果在那里死抠,或者猜测,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向长辈求助,也可以拿来字典自己查一查。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做事的过程中,利用借的智慧,可以应对燃眉之急。比如,老师让创作一幅画,你的颜料用完了,完全可以跟同学借一借。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借,不光指有形的东西,那些无形的东西我们也是可以借的,比如智慧、名气、力量,等等。只要善借,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和解决不了的问题。

哈佛学得到

哈佛教授经常告诫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实干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掌握一个技巧:会借。

社会乃至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只靠自身的条件或力量有时是难以解决的。在一些关键时刻,若能打开视野,借一切可借之物,难题或许就迎刃而解了。

要知道,凡事不能只靠个人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外部力量,借力而为,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

哈佛思维训练

有两位面貌相似,出生年月日相同,父母名字也一样的男孩到学校入学。有人问他们是不是双胞胎时,他们坚决否认。请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在96页。

答案

1.9分钟的时候。9分钟一半,每分钟增加一倍,10分钟正好装满。

2.他看到了半条虫子,少掉的一半已经被他吃下去了。

3.两个半小时不就是一小时嘛。千万不要被迷惑呦!

4.因为他写的是“大”和“小”,“大”字写得特别小,“小”字却写得特别大,因而很难回答。

5.他们不是双胞胎,可能是三胞胎、四胞胎、五胞胎……中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