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如果有一个人急匆匆地跟在你身后,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步伐。
当你骑车上街买东西,一辆自行车在向你的车子靠近并正要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
如果你是位老教师,虽然身体不大舒服,但是只要上了讲台,精神立刻就来了。
还常常能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激动,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水平发挥得就越好……
这些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因素呢?
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对哈佛大学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要比没有观众时快一些、好一些。接着阿尔波特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在观众面前完成任务相比,单独完成的效果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
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1937年,我国学者在清华大学所做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三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三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三倍。
最后,社会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叫观众效应。
那么,这种观众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别人正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都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受。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就更为强烈。比如你和很多人在同一个室内,你就会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也许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这时,你会受他人的影响而出现一些行为。其实,这些观众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料想到他或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
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了达到目的的驱动力,从而产生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因此,举重运动员在观众面前能举起单独练习时难以举起的重量,自行车运动员在与他人竞赛时的速度要比单独练习时的成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