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惯的支配下,惯性的力量不但能影响一个人未来的走向,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本能。
有学者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五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枪教训所有猴子,直到再没有一只猴子敢动手。所有猴子在一次次惩罚的强化下,明白了那些香蕉是拿不得的,拿了就要被惩罚。后来,人和高压水枪都不再介入,笼子里的猴子还是不敢去拿香蕉。猴子寻找食物的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逐渐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
例如,每个人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习惯是在父母或他人无数次的强制和纠正下才得以养成的;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名,市民的自律习惯更是让人称赞,但你可知道,当时这些习惯的养成甚至动用了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强化。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如果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使之消失,那么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另一方面,有时候,孩子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当一位母亲教训她女儿时,年仅5岁的女儿会说:“妈妈不爱我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渴望表达爱。因此,他们利用了这个微妙的行为来消除父母的惩罚行为。这样做的孩子通常能够取得成功。
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到一些孩子喜欢的地方时,比如迪士尼乐园,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会很乖、很配合,也很听话——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父母带他们出去玩的行为。
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居然能够熟练地操纵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为。
作为父母,一定要确保自己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处于控制地位,可别让你们的孩子反过来操纵了你们。
在孩子以“你们不爱我”为理由企图逃避惩罚时,你们应该比孩子更清醒地认识到,你们爱你们的孩子,惩罚他并不意味着不爱他。你们可以告诉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们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们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能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错事,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