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肯定双方的观点(1 / 1)

在别人发生矛盾争论的时候,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对于相互争执的两个人来说,利益固然重要,面子也不容轻视,特别是在众人的眼皮底下,谁都渴望成为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强者。

但对于旁观者来说,争吵的两个人谁强谁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能够为共同的事业倾注心力。为了协调好两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第三者,不应直接批评其中一方,而应采用富有情趣的幽默说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或苦心。

一天,乾隆皇帝在和珅与刘统勋的陪同下,游山赏景。乾隆随口问了一句:“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饱有学识的刘统勋随口即应:“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和珅见刘统勋抢在自己的前面,十分不快,随即相讥:“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因为当时的皇家礼仪中,上首为东,下首为西,此话暗示:你刘统勋再老再有能耐,也在我和珅的下首。

刘统勋知道和珅的用心,心里也极为不满。三人来到桥上,乾隆要他们各人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做成一首诗。刘统勋张口即来:“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繁体为‘鷄’)。得食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和珅一听,好呀!骂他是鸡!岂肯善罢甘休:“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露相上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告诫刘统勋,给我当心点儿!乾隆听出了二人不和的弦外之音!于是,他一手拉一人,面对湖水中映出的三个人影说道:“二位爱卿听着,孤家也对上一首:‘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共协力,心中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二人听罢,心中为之一振,深为乾隆的循循善诱而不降罪的隆恩所感动。和珅和刘统勋立刻拜谢乾隆,当着皇上的面握手言和。

在皇帝面前,刘统勋与和珅都渴望成为强者,成为皇帝最赏识的人,因此展露才华,互相贬低,搞得很不团结。此时乾隆如直接褒贬,一定会伤害一方的面子,致使双方的矛盾加深。乾隆故意吟诗一首,通过诗歌来隐晦地传达自己希望二人和好的愿望,既避免了对双方面子的伤害,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争论的局外人,我们应当善于打圆场,让矛盾及时得到化解。但是在打圆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偏不倚,让双方都认为你没有偏向,都表示满意。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还不如不说。

清末的陈树屏口才极好,善解纷争。他在江夏当知县时,张之洞在湖北任督抚,谭继洵任抚军,张、谭两人素来不和。一天,陈树屏宴请张之洞、谭继洵等人。当谈到长江江面宽窄时,张之洞说江面宽是七里三分,谭继洵却说江面宽是五里三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本来轻松的宴会一下子变得异常尴尬。

陈树屏知道两位上司是借题发挥,故意争闹。为了不使宴会大煞风景,更为了不得罪两位上司,他说:

“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谭抚军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说得对。”

陈树屏巧妙地将江宽分解为两种情况,一涨一落,让张、谭两人的观点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张、谭二人听了下属这么高明的圆场话,也不好意思争下去了。

有时候,争执双方的观点明显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这时,如果你能把双方的分歧点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让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这必定是一个上乘的好办法。

某学校举办教职员工文艺比赛,教师和职员分成两组,根据所造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比。表演结束后,没等主持人发话,坐在下面的人就已经分成了两派,教师说教师的好,职员说职员的好,各不相让。

眼看活动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夺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富有创意、**四溢,应该得创作奖;职员组富有朝气,精神焕发,应该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这位主持人心里明白,文艺比赛的目的不在于决出胜负,而在于丰富大家的娱乐生活,加强教职员工的交流。如果双方为了名次而闹翻,实在得不偿失。于是,在双方出现矛盾的时候,主持人没有参与评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双方的特色并分别予以肯定。最后提出解决争议的建议,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说,在双方因为不同意彼此的观点而争执不休时,作为圆场的人就应该理解双方的心情,找出各方的差异并对各自的优势都予以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双方自我实现的心理。这时再提出建议,双方就容易接受你的说服了。

处理纠纷时,肯定双方是前提,这样双方才会觉得你是公正的。接下来,你再想办法具体解决纠纷。若是一开始你没有表明态度,争执的双方很可能拒绝接受你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