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入题,“献身”说法(1 / 1)

心理学与说服力 谢岚 1013 字 3个月前

卡耐基曾经根据能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演讲题目做了一番调查,发现最为听众欣赏的题目大都与演讲者本人有关,如演讲者幼年时代的成长故事、年轻时代力争上游的经历、成功早期的人生经历以及演讲者的特殊经历和获得的人生启迪等等。从演讲说服术的角度来看卡耐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演讲者在公开演讲的过程中赢得听众关注和信任的原因是让“自己”入题,将自己放在演讲的内容中,也就是说,当演讲者在演讲中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的感想的时候,听众更容易被演讲者说服。这是因为当演讲者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的感想时会变得格外有自信和**,这种情绪才是抓住听众的关键所在。

演讲大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演讲台上一定要把你所讲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故事,这样才能够让人信服。因为人们在讲述别人故事的时候,潜意识中往往保留着怀疑的态度,即使相信或者想要将自己的感情体验融入演讲的内容中,也无法和亲身经历所产生的感情体验相比。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某市举办了一场关于地震的演讲,一位演讲大师虽然准备的材料充足且演讲技巧精湛,但最催人泪下的演讲得主,却是另一个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在职工人。他的演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但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流露出的真情,是任何技巧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若干年前,卡耐基训练班的教师们在芝加哥的希尔顿酒店开会。会中,一位学员以这样的开头做演讲:“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人类字典中最伟大的思想。没有自由,生命便无法存活。试想,如果人的行动自由处处受到限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一说到这儿,他的老师便明智地请他停止,并问他是否有什么证据或亲身经历可以支持他刚才所说的内容。于是演讲者告诉了在座所有人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曾是一名法国的地下战士。我与家人在纳粹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只能说在那段时间我很想知道地狱会不会比我的处境更糟糕。我和我的家人为了逃过秘密警察的追捕并最后来到美国,住过下水道,吃过腐臭的面包,甚至还跟我的妻儿躲在贫民窟中拿垃圾盖住全身,两天都不敢动一下……这一切都是为了自由!

“今天,我走过密歇根大道来到这家酒店,我能随意地自由来去。我经过一位警察的身边,他也并不注意我。我走进酒店,也不需要出示身份证。等会议结束后,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前往芝加哥任何地方。因此请相信,自由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

他获得了全场观众的起立和热烈的鼓掌。

这位学员的演讲想告诉我们自由的可贵,演讲开始的话太过空洞和形式主义,在座的学员都是卡耐基训练班的同学,要抓住他们的心并且赢得欣赏就需要独具特色的演讲内容,所以老师引导这位学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支持“自由可贵”的演讲中心。在老师的启发下,学员以自己带着全家逃到美国的亲身经历诠释崇尚和追求自由的信念,演讲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烙在了演讲者的心中,所以演讲者的语言拥有强大的感染力,让在座的人感同身受,最终演讲者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欣赏。由此可见,与讲述一件凭空编造或者阅读过的事件相比,讲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件往往会令让自己本身更投入,这样在带给听众真实情感的同时也更容易触及听众的感情线,激起他们的共鸣。

让自己入题不仅是在演讲中讲述自己的经历,还包括自己对一些所见所闻发自内心的感受。但是很多演讲者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有时候只是天上地下扯些一般性的概念及哲学原理,忽略了把个人的真实感想放在自己的演讲中。其实,那些自己真切的感想,虽然质朴却比一味地使用前人的思想论述更能让演讲熠熠生辉。

关于母爱的演讲,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会出现,很多演讲者都愿意在书中找关于母爱的句子来充实自己的演讲,极少数的孩子能讲述出自己心中感受到的母爱。下面是两位不同的演讲者关于母爱的演讲的节选:

第一位演讲者:“母爱是温热的太阳,奉献着她的光芒;是辽阔的海洋,**着宽广的胸怀;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哺育着儿女茁壮地成长!母爱的伟大在于母爱的无私,母爱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

另一位演讲者演讲内容的节选:“我不知道什么是母爱,我只知道小时候每次自己不听话,妈妈就会打我,但是每次打完我,妈妈都会哭。以前妈妈打我我就哭,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打我我不再哭了,但是看到妈妈哭的时候我反而更想哭。”

第一个关于母爱的演讲文采斐然,可能让人频繁点头给予肯定,但是第二个演讲者讲出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更容易触动人心,因为第二个演讲者的语言质朴亲切,更能引起共鸣。

每一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本身就给演讲的内容增添了独特的价值。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时往往会更加富有**,由于渴望得到聆听者的认同,我们潜意识里的认真程度也会增加。演讲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让“自己”入题往往能更好地抓住听众,取得听众的关注和信赖,进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