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由诸多不确定性事件构成的世界中:商人当前的生意很好,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出现一些类似“非典”“禽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而导致他破产;他现在非常爱她,但她不能肯定他会爱她一辈子;尽管从选举前的情形和自身实力来看,某竞选者上台的可能性很大,但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不能保证他100%当选;保险公司的职员更是经常与不确定性事件打交道……正是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不确定性事件,才使得社会如此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人们对概率存在着三种解释:
——概率为事件发生的频率。比如:向空中抛硬币,落到地上后出现正面的概率是指出现正面的次数与总的抛硬币次数之比;
——概率为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一只猫是白色的”与“所有猫是白色的”的包含关系;
——概率为人们对外界某一事件发生的相信程度。比如:张三认为王五来参加此次舞会的可能性是0.3,李四认为是0.5。
这就是人们对概率的频率主义、逻辑主义和心理主义的三种解释。它反映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概率的三种不同用法。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个有关概率的频率主义的小故事。
某地方电视台为了达到与观众互动的目的,特举办了一档每月一期的游戏节目。节目的名称为“幸运者的难题”,参与人为主持人和一名从当月观众中抽出的幸运者,规则是:在幸运者面前设置三扇标有A、B、C编号的紧闭的门,其中一扇门后面有一辆汽车,另外两扇门后面什么也没有,让幸运者挑选一扇门,如果他选中的那扇门后面有汽车,他就开着汽车回家;如果他选中的那扇门后面什么都没有,他就只能一无所得,失望而归。
淼淼很走运,成了当月的幸运观众,同主持人一起站在了三扇紧闭的门前。看着眼前这三扇一模一样的大门,淼淼犯难了:到底选哪扇门呢?无从得知,只能听凭命运安排吧,她随机选择了C门。无论C门后面有没有汽车,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剩余的A门和B门中肯定有一扇门后面什么也没有。
主持人作为电视台内部的工作人员,理所当然地知道汽车在哪扇门后。在淼淼选择了C门的情况下,主持人打开了没有被淼淼选择的也没有放置汽车的A门。从主持人的角度来说,他的这一举动没有告诉淼淼任何信息。
这时,主持人问淼淼:“你还有一次改变主意的机会,要不要放弃已选择的C门而改选未打开的B门,以使赢得汽车的概率更大一些?”
淼淼此时的正确做法是,改变主意,选择紧闭着的B门,这样可以使她赢得汽车的概率从1/3上升至2/3。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当主持人打开没有汽车的A门之后,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人一个信息:这辆汽车不在B门后面就在C门后面。也就是说,主持人的这一行为排除了A门后面有汽车的可能性,并将B门或者C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从1/3提高到了2/3。
到底是提高了哪扇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呢,是淼淼选中的C门还是未选中的B门?如果是淼淼选择的C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提高了,那淼淼就应该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不改变主意;如果是未选中的B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提高了,淼淼就应改选B门。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淼淼选择C门已是历史事件,无论主持人做出什么举动,或说出什么提示性的语言,都不会对已成为历史的事件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当主持人打开没有汽车的A门时,并没有提高淼淼已选择的C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即C门后面有汽车的可能性还是保持不变,仍然为1/3,而B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则由当初的1/3变为了2/3,实际上是将A门后面有汽车的概率转移到了B门上。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概率是其频率主义解释的实际应用。它并不是当事人纯粹的心理信念,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时要全面地看待,要有逻辑性,切勿被表象迷惑而做出错误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