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与减薪的权衡(1 / 1)

据某报报道,前段时间某城镇发生了一件怪事:

该地区农贸市场一个米店的店主挂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招牌:顾客每买本店一袋大米,都要同时买一小袋沙子。

见过抢劫的,可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明目张胆索财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店主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该市场上销售的大米普遍掺有沙子,掺沙子率最高达到了30%,平均也达到了10%。这家店的店主怎么也不愿意昧着良心赚钱,可在周围同行都掺沙子的浪潮中,自家店的生意举步维艰,连生存都要维持不下去了。

在无情的市场法则和经济压力面前,店主选择了同流合污。但他还是不忍心把脏兮兮的沙子掺进白花花的大米中,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有人贬斥店主的这种类似于明抢的恶劣行为为缺德,店主反驳说:“真正缺德的是那些把沙子掺进大米里的人,我也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啊。我这么做等于是把沙子给你们拣出来了,不硌你们的牙,省了你们的事,再说我也就搭了个市场上的平均数啊。如果不搭这沙子,我哪来的生意啊(因为不掺沙子的大米价格会高,卖不动),我又靠什么生活下去啊?”

这种现象套用一个经济学定律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铸币时代,若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成色好、分量足的铸币)和劣币(低于法定成色或分量的铸币),只要两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人们就倾向于使用劣币,而将拿到手的良币收藏起来,或者积累起来重新铸造成数量更多的劣币。久而久之,良币就退出了市场,而只留下了成色不好或分量不足的劣币在市面上流通。

通俗地说,“劣币驱逐良币”就是指人们更愿意使用坏钱而不是好钱,结果坏钱把好钱排挤出了流通市场。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选择性地先掏出钱包里的旧钱而留下票面较新的钱币。

在存在大量制度漏洞,缺乏监管的市场中,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所有员工减薪20%;二是公司裁员20%。从逆向选择的观点出发,公司负责人应该选择后者。原因如下:

假如公司领导选择前者,号召所有员工同舟共济,全体减薪20%,如果没有极其过硬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公司很难以此办法渡过难关。因为公司现在处境不佳,前景不明,有能力的员工最有可能选择辞职而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因为他们依靠自己过硬的技术或人脉关系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而留下的只是一些丢了这个饭碗,就很难再找到别的饭碗的平庸的“柠檬”。

就是说,所有员工减薪20%的措施可能会造成对公司发展不利的逆向选择现象,越是想要留住的员工,其离职的可能性就越高。相比较之下,裁员20%就没有了这种担心,并且还可以淘汰表现最不理想的员工,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