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1 / 1)

找工作是一个初涉社会的毕业生要面临的大事,但在人才市场上,招聘者与求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直接影响着双方能否达成合作的博弈结果。其实,能否求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求职者如何有效地向招聘者传递自己的受教育情况、工作经历等信息,让招聘者通过这些信息相信你是一个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以研究劳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闻名于世,并因此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斯宾塞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人才市场是一个严重的招聘者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虽然招聘者向求职者提供了介绍本企业的宣传单,求职者也向招聘者提供了介绍本人的个人简历,但宣传单和个人简历上所包含的信息一般都是一些双方都极容易获得的公开信息,比如企业的历史、规模,求职者的年龄、学历、毕业学校、所学专业等。而对于双方都想了解的对方的一些隐私信息就不是那么容易获得了,像企业的财务状况、人性化程度,个人的实际能力、性格与爱好、勤奋程度等,这些往往是很难通过企业宣传单或个人简历获得的。

招聘者总想找到最好的雇员,但他们掌握的有关求职者真正工作能力的信息比较少,因而无法雇用到最好的、最适合的员工;求职者想找到好的工作,但他们掌握的有关招聘企业实力方面的信息比较少,所以经常错失一些好的就业机会。这就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就业困难。

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情况是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供了详细的个人资料,而招聘单位却对自己的具体情况透露得很少,更有甚者是概不透露。求职若渴的应聘者因对招聘单位的信息掌握不全而难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做出错误的选择,这种情况有悖于人才市场设计的双向选择的初衷。

那么,在信息不对称的人才市场的求职博弈中,求职者究竟要采取什么策略才更有利于成功就业呢?其秘诀无外乎就是我们刚开始提到的——求职者要努力向招聘单位发出自己的信号,让对方通过这些信号相信你是不可错失的、最值得雇用的好员工。

◇要传递真实信息

如果求职者靠虚假或不存在的等级证书、毕业证书向招聘单位吹嘘自己,一般情况下是很难逃脱那些久在人才市场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老将的火眼金睛的,即使是侥幸蒙混过关了,谎话也总有被捅破的一天,到时经历一场惨痛的教训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得不偿失的是你的个人信誉将大打折扣,很可能会成为你以后成功就业的最大绊脚石。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是教唆人说假话,而是提倡人要讲真话。求职者宁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老虎嘴里拔牙”,用虚假的信息欺骗招聘单位。

◇要包装适当,突出特色

我们现在所讲的包装绝非指靠美容、整容、穿名牌衣服等方式来打扮自己(那样就像给伪劣品包一层美丽的包装纸一样,会事与愿违),而是指给自身能力的“充电”。用斯宾塞的话说,“包装自己就是向雇主发信号,传递自己的信息”。

现代大学生早已学会了许多包装自己的方法,如考各种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注册会计师、驾照等,用这些硬件来向招聘单位显示自己的能力,还有就是编写并印刷精美详尽的个人简历。

一般来说,一份封面设计别出心裁的求职简历,肯定比千篇一律的普通简历要引人注目。如果当中用以介绍个人的文字能主次分明,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突出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也肯定比洋洋洒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文字更能抓住招聘者的眼球。

当然,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应聘过程前期的“过五关斩六将”,而对后期验证真实能力的“走麦城”一关就不灵验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小觑这种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做法的敲门砖作用。

这些方法一定奏效吗?如果你所拥有的各种证书人人都不缺,或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简历上精益求精,这些信号其实就失效了。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信号使自己脱颖而出受到雇主青睐,就成了求职者要重点下工夫的一门学问。

在人才市场上,要使招聘单位了解并认可自己,关键是要不失时机地彰显自己的特色,亮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招聘者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就使得求职者要根据应聘职位的要求向招聘者传递自己适于这一工作的特点。

比如,你去应聘会计师,就要重点强调自己工作的认真仔细,并在简历中详细地写清楚自己成功地把一堆乱账理清的案例。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向招聘者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有特色,而不能一般化,这是成功推销自己的关键。

◇要注意细节

精心包装了,特色也彰显了,但不等于万事俱备了。求职者在大面做好的前提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特别注意应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比如得体的打扮(一般情况下应聘时要穿职业装,女士最好化淡妆等)、文明的举止(说话音量要适当,言辞要有礼貌等)、面试要守时……求职者在与招聘者接触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地向招聘单位传递信息,所以不可粗心大意。

但要提醒的一点是:注意细节并不等于做作。做作就会显得虚假,也不会得到招聘者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