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人为什么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呢?这要从人的人格说起。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中的各种原则。
3.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从人格的结构划分来看,人们平时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是由人格中的“自我”在综合了自身需要和外部条件限制之后做出的。
自我所做出的决策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主见”。但是人不是神,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总是完美的,甚至有些时候是有缺陷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契机正在于此,“自我”的不完美和缺陷给心理暗示留出了空间与机会。
世上没有绝对不受暗示的人,只是程度深浅不同。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处于疲倦、催眠等状态时,比清醒时更容易受到暗示。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关于心理暗示的著名效应,人们将其称为“戈培尔效应”。为了弄清这个心理学上的定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戈培尔这个人。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 Joseph Goebbels,1897.10—1945.5)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之一。戈培尔出生于德国莱茵地区雷特城。1921年4月,戈培尔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加入纳粹党。
他之所以会成为纳粹的铁杆党徒,源于1922年6月希特勒的一场演讲。听完了希特勒的讲演,戈培尔惊叹不已:“现在我找到了应该走的道路——这是一个命令!”从这一刻起,戈培尔狂热地宣传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
戈培尔得到了纳粹上层和希特勒的赏识,爬上了纳粹的高级领导层。“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于是,戈培尔丧心病狂地调动纳粹党宣传机构的全部人马,进行了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宣传运动,为希特勒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立即任命戈培尔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
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不但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愚弄德国人民,他本人还在各种场合亲自出马,发表演说,贯彻纳粹思想。
戈培尔通过不断地重复灌输,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他还对于这种做法进行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这就是著名的“戈培尔效应”。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这样的心理过程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如果深入分析戈培尔效应发生作用的原因,会发现谎言之所以能够被当作真理,实际上是由心理暗示的不断累积所造成的。不断累积的心理暗示使人们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各种媒体的广告轰炸,各种渠道的信息反馈,在我们接触到这些信息之时,这些信息所传达的观点已经开始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进行累积,并且对我们的日常决策起着影响作用。
当然,心理暗示并不总是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它要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
首先,发出暗示的人要能够被对方所接受和信任,如果从一开始发出暗示的人就处于被质疑的位置上,那么他所发出的心理暗示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人们更愿意听信权威渠道的观点,更愿意接受亲朋好友的建议,更愿意接受名人代言的广告,都是因为信任的缘故。信任可以看作心理暗示起作用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心理暗示的效果好坏还取决于重复的次数,单次暗示的效果往往不如累积暗示效果好。暗示能够在人们的心中得到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影响到人们的判断,甚至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原来的看法。
中国有句俗话,叫“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不断的心理暗示累积起来,逐渐地销蚀掉人们心中原本已经建立起来的判断与观念,能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达到了所谓“洗脑”的效果。
另外,想让心理暗示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挑选合适的时机。当你所面对的暗示对象对某一个问题仍处于尚未形成确定判断的阶段,或者正在给予较大关注的时候,暗示往往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这个时候,被暗示的对象自身也取舍不定,客观上需要接受更多的信息来辅助自身的选择与判断。
对于销售工作来说,心理暗示是最为有效的营销利器之一。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合理地的运用心理暗示这一技巧,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