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终要立嗣,还位李唐 终要立嗣(1 / 1)

武则天传 宋可书 1706 字 26天前

此时的大唐处于国泰民安的繁荣时期,武则天已经达到了事业上的巅峰状态,然而她想平衡李唐宗亲和武氏家族的势力,这样才能让朝廷更加稳定。武承嗣曾经动过念头想接替武则天的位置。他对武则天加紧了拍马屁的节奏,他找人发动请愿推荐自己成为太子。武则天当时在处理酷吏问题,面对立嗣,武则天有些迷茫,请愿的人不断来面见武则天,武则天渐渐感到厌烦。

武承嗣的所作所为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武则天嘉奖了请愿的人,而朝廷之中有一批李唐重臣担心武承嗣阴谋得逞便借机上书武则天,想对武承嗣进行打击。而武承嗣利用职权,将宰相岑长倩调出去带兵打仗,紧接着又向武则天告状,说宰相岑长倩想要谋反。此时的岑长倩已经带兵走到了半路上,根本没有想到武承嗣会在背后出这样一招。等待岑长倩的是武则天的召回令。岑长倩接到回宫的命令很诧异,身边的将士也摸不着头脑,但是圣旨不可违背,岑长倩还是准备回宫面见武则天。然而他刚到了宫门外,就被御林军拦下,直接关押到了大牢里面。岑长倩在大牢之中受尽折磨,严刑拷打承认了自己谋反。岑长倩的谋反一定罪,接着就有更多的人被牵扯进来,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岑长倩的党羽。武承嗣的这一招大大削弱了李唐宗亲的势力,武则天初步透露出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向。

由于请愿的人三番五次地请求面见武则天,并且每次都强烈推荐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也开始变得不耐烦起来。一天,武则天命大臣李昭德将请愿的人拉出去打板子,李昭德听了非常高兴。紧接着李昭德找人将请愿的人围起来,对手下说,此人献媚皇上,要换掉我们的太子,必须将他处死。“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资治通鉴》。于是,乱棍之下,请愿的人被打死。李昭德回到武则天面前,对武则天汇报,说请愿之人不小心被打死,怪自己下手太重。武则天听后,心里也明白是为何,但她不好发作,只好说,“此人也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着想,想立我们武家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李昭德见武则天如此说,觉得更是一个劝武则天回心转意的好机会。李昭德对武则天说:“陛下,唐高宗是你的丈夫,皇嗣是你的孩子。现在陛下有大唐江山,更应该传给儿子,怎么能传给自己的侄子呢?”“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资治通鉴》。武则天听了李昭德的话,半晌没有回应,李昭德见武则天没有回应,方知这句话武则天是听进去了,于是他继续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侄子当了皇帝会为了姑姑盖庙堂,况且陛下的江山是受高宗皇帝所托付,怎么可以轻易交给武承嗣呢,那百年之后,高宗皇帝让谁来祭祀?”“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资治通鉴》。武则天听了李昭德的话猛然惊醒,她等李昭德退下之后独自坐在偏殿思考。武则天烦忧之时突然想到了狄仁杰,她决定把狄仁杰叫来,问问他的意见。

狄仁杰来时,武则天已经在侧殿书房了。狄仁杰对武则天,就像对朋友一样。狄仁杰似乎看出了武则天的担忧,他走入侧殿向武则天礼拜,武则天便让狄仁杰坐了下来。狄仁杰并未开口多言,武则天便单刀直入地问狄仁杰,如何看待立嗣问题。狄仁杰摸了摸衣袖,跟武则天说了一番话,这话跟李昭德对武则天说的意思相同。武则天听后更觉烦忧,狄仁杰见武则天面色不悦,又补充了两句。狄仁杰说:“天下都是陛下的,四海之内都是陛下的臣子,什么事情也都算是陛下的家事。陛下是元首,我是宰相,我们都是一条心为江山做打算,所以我说这些不是想让陛下烦忧,是希望陛下理解。”“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资治通鉴》

武则天看着年迈的狄仁杰不由得有点心酸,她揉揉自己的太阳穴,点点头,让狄仁杰退了下去。谁来继承大唐江山,终究还需要自己决定。武则天静静躺在龙**,渐渐带着倦意进入了梦乡。

武则天做了个奇怪的梦。武则天梦到一只色彩斑斓的大鹦鹉在宫里来回踱步,可是它虽色彩艳丽,却是一只断了翅膀的鹦鹉。武则天从梦中惊醒,醒来时,天边已有微光闪烁,她愣怔了一会儿,便起身召唤宫女为自己洗漱。

早朝时,武则天将自己的梦告诉了国老狄仁杰,希望他可以替自己解梦。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鹦鹉代表陛下你,而它双翅折断代表陛下的左膀右臂都不能发挥作用,陛下的左膀右臂是陛下的皇子、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只有重新启用他们,陛下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狄仁杰说完这番话后,有人慌忙从朝外进入大殿,禀告武则天契丹首领谋反。武则天勃然大怒,禀告之人小心翼翼地说:“契丹首领质问陛下,为何不归还江山与庐陵王。”“何不归我庐陵王。”——《资治通鉴》。这句口号深深震撼了武则天,朝堂之上,无数双眼睛都盯着武则天。武则天的脸色阴沉,沉默不语。她没想到,大周建立的这段岁月,依旧不能抹去李唐在人们心中的烙印。愤怒与震撼没有让武则天失去理智,她迅速派武懿宗组织十万大军平反契丹。

武懿宗领旨,带着十万兵马前去讨伐,然而当他听到前线手下报告契丹人马不久就来时,武懿宗竟然大惊失色,慌忙骑着马向洛阳逃窜。这是唐朝以来打的最失败的一战,武懿宗回去后,被洛阳的书生墨客抨击得体无完肤。渐渐地,在洛阳开始流传一首诗。“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高蹁。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著贼,骑猪向南窜。”——《本事诗嘲戏第七》。这首诗正是讲了武懿宗懦弱无能的丑态,他拉开的长弓射不了多远就掉下来了,蜀地的矮马他都要踩高凳才能骑上去。敌兵还距自己有七百里的时候,他就自己与自己打仗玩,突然听说敌兵到来了,他惊慌失措,屎尿横流骑着马赶紧逃窜。

这首诗渐渐传到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不由得一声叹息,只好又派遣武懿宗、狄仁杰等人到被契丹侵略的河北去安抚百姓。可是武懿宗到了河北却兽性大发,并没有好好地安抚百姓,而是欺凌百姓,诬陷他们谋反,对他们进行大屠杀。“先是,百姓有胁从贼众,后得归来者,懿宗以为同反,总杀之,仍生刳其胆,后行刑,血流盈前,言笑自若。”——《资治通鉴》

介于武氏家族的人能力太差,武则天终于决定将自己的江山传给儿子。可是儿子李旦和李显究竟谁接替自己更合适,武则天陷入了犹豫。这时,皇嗣李旦却上书要求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李显,上书之文非常真切诚恳,武则天看后便揣摩起李旦的意图。在武则天手中,李旦可谓九死一生,经历过诬陷谋反的事件,也因此差点丢了性命,李旦对皇位早已失去了兴趣,他只希望保命,天生随遇而安的李旦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面对李旦的上书退让,武则天动了心,她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武则天在经过几天的考虑之后决定让李显继承自己的江山,这并不仅仅因为李旦的退让,而是她在这几天中想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关于权力,武则天一向不允许别人跟她分享,纵使已经决定了接班人,也不能在松手的最后一刻让任何人剥夺她的权力。武则天将两人目前的形势和处境分析了一下,她认为李旦虽然被自己软禁起来,但是他是自己亲封的皇嗣,继承了李唐宗亲和大臣的所有希望,他的势力是隐性的也是可怕的。李显被流放之后,生活颠沛流离,跟中央没有机会接触,势力很小,是不能与自己抗衡的。另一方面,李旦一直被软禁,武承嗣等人迫害李旦不止一次,倘若李旦接替自己的位置,那么武氏的未来恐怕是凶多吉少。李显与武氏没有过多摩擦,只要自己在位,李武两家的关系不会失衡。

武则天命令手下将庐陵王李显秘密接回宫中,李显在外漂泊多年,回宫之后,面容憔悴,饱经风霜。李显见到武则天,武则天还是当年的模样,唯一变了的是她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皇位上的她显得更加强大。武则天见到李显时,心里还是有些震撼,不在身边的这么多年,李显竟然老了,头发白了不少。武则天意识到,自己也已经是个老人了。武则天和李显寒暄了一阵,多年前互相仇恨的感觉也消失了,李显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成熟懂事。李显对武则天是感恩多于埋怨的,毕竟在有生之年,自己还可以重回皇宫,并且有希望成为将来的帝王。

武则天将庐陵王接回的消息在第二天就传开了,朝廷之上无人不知李唐复兴乃是大势所趋。支持李唐宗室的大臣都非常高兴,这种喜悦的心情感染着每一个人。然而这个消息对于武承嗣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白费功夫,武则天已经做了打算。武承嗣在这个消息传出不久后就卧床不起,没过几天就与世长辞。武则天见归权李唐已是大势所趋,便想巩固自己手中时日不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