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一个小酒馆里,坐着几个意志消沉的人,他们是被贬官的文人。他们借酒消愁,酒后论政。没想到这几个失意之人的政治见解颇为一致,他们都是不得志又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几杯酒下肚之后,有种知己相逢的感觉。首先发言的是骆宾王,骆宾王是唐初四杰,文学才华颇高,名声显赫。据《旧唐书·骆宾王传》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高宗末,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骆宾王七岁写诗,一首《咏鹅》让他声名鹊起,意气风发的他走上了仕途。骆宾王的仕途并不顺利,纵使他才华横溢,却不免倨傲。此时,他又因为贪赃而被贬,他心灰意冷,弃官而去。
骆宾王旁边也坐着一个文人,他叫魏思温。魏思温听骆宾王谈吐不凡,便问及姓名。骆宾王说出姓名后,魏思温忙呼久仰,并进行了自我介绍。魏思温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为人聪明练达,但是为官也不顺利。先被贬成县尉,最后又被革职回家。另一桌的李敬业和弟弟李敬猷听到两人说话也上前搭讪,进行自我介绍。李敬业的祖父是唐朝大功臣李勣,武则天对李勣很照顾,李勣死后他英国公的封号由孙子李敬业继承,职位是刺史。而这一年,李敬业犯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李敬业心中不快,途经扬州,便来酒馆借酒消愁。骆宾王与魏思温见李敬业来头不小,都很愿与他结交。三个人说着说着又引来了唐之奇和杜求仁。几个人越说越激动,最后大家商议,决定揭竿而起,逼武则天归还政权。
几个人商议之后,决定由骆宾王当记事,由魏思温当军师,由李敬业当首领。魏思温想了一招,魏思温决定联络薛仲璋,要薛仲璋利用职务之便控告陈敬之与唐之奇密谋,将陈敬之抓起来处死,之后由徐敬业自称扬州司马打着“匡扶李唐,扶持中宗”的旗号招兵买马,组织囚犯、工匠、役丁数百人占领扬州。据《旧唐书·李敬业传》记载:“敬业遣其党监察御史薛璋先求使江都,又令雍州人韦超诣璋告变,云‘扬州长史陈敬之与唐之奇谋逆’,璋乃收敬之系狱。居数日,敬业矫制杀敬之,自称扬州司马,诈言‘高州首领冯子猷叛逆,奉密诏募兵进讨’”。李敬业等人密谋成功占领扬州后,几人又拿出骆宾王慷慨激昂的讨伐武则天的文章《讨武曌檄》大肆宣扬。“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唐才子传》
《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的激昂文字一出,霎时响应者云集,《讨武曌檄》也被广为流传。而《讨武曌檄》从三个角度抨击了武则天。第一部分指出武则天有**、谋害皇后之行,杀姐屠兄、野心勃勃、图谋不轨之心。第二部分歌颂李敬业,唤起广大民众的好感。第三部分号召天下人加入匡扶李唐的队伍。这个文章的出现,大大增强了扬州叛乱的胜算,十万人前来参与,组成军队。就在这时,李敬业与魏思温在讨论攻打哪里时发生了冲突。魏思温主张北上,直捣洛阳,在政治上是正义性的讨伐。李敬业和薛仲璋都主张南下,认为南京有王气,又有长江天堑,也可划江而治。“金陵王气犹在,大江设险,可以自固。且取常、润等州,以为霸基,然后治兵北渡。”——《旧唐书·李敬业传》。李敬业听取了薛仲璋的意见,他带着十多万的部队挥师南下。
武则天已经接到了扬州叛乱的消息,这是武则天人生中第一次面对军事危机。武则天面不改色,上朝时亲自读了骆宾王的文章。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她对朝廷大臣说,这样的人才不加以重用是大唐的损失,是宰相的失职。“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唐才子传·骆宾王》。武则天说完这句话,起身离开宝座,就开始发布诏令,调兵遣将迎接叛乱。武则天调兵三十万,让李孝逸当首领讨伐叛军。
李孝逸是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八叔郑王李亮的孙子,年少好学,颇具文采。开始被封为梁郡公,后又任益州大都督府长使。据《旧唐书》记载“孝逸少好学,解属文。初封梁郡公。高宗末,历给事中,四迁益州大都督长使。”李孝逸在李唐宗室里面是出类拔萃的。他掌握着兵权,保卫着大唐的边境。仪凤三年,吐鲁番骚扰大唐边境,身为益州大都督的李孝逸奉召调兵,配合唐军主力作战。永淳元年,吐鲁番再次侵犯大唐,高宗命李孝逸做好防守准备。
李孝逸为人谦逊随和,对大唐十分忠诚。武则天极力笼络李孝逸,她觉察到李孝逸的性格温顺、听话,能为自己办事。武则天的判断没有失误,在李唐宗室面前,武则天对他们并不能完全放心,李唐宗室也始终对武则天怀有疑心,在他们之间永远竖着一道墙。李孝逸的出现平衡了李唐宗室与武则天之间的关系,李孝逸的顺从和随和让武则天对他分外信任,对于李孝逸来说,他不想过多究问政事,只想做好自己分内的职责。李孝逸的中庸态度,对武则天控制李唐宗室是非常有利的。“则天临朝,入为左卫将军,甚见亲遇。”——《旧唐书·李孝逸传》。武则天派李孝逸平定叛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针对骆宾王号召的“匡扶李唐,扶持中宗”这一条来的。在政治上,要占有绝对的正义性优势,才能让民心顺从自己。既然骆宾王打出李唐王室的招牌,武则天也需要让李唐王室的人出面。李唐王室都拥护武则天,天下人如何能说匡扶李唐呢?武则天无疑给骆宾王一个响亮的耳光。武则天在李孝逸出征时还给李孝逸配了个谋臣,名叫魏元忠。魏元忠才学非常好,并且多智谋,政治手腕高超。起初志气颇高,原则性很强。据《旧唐书·魏元忠传》记载:“原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仪凤年,吐鲁番骚扰大唐边境,魏元忠上书,讲述自己对用兵的见解。高宗看后,非常赞叹,授予魏元忠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武则天将魏元忠与李孝逸组合起来是有深谋远虑的,一方面武则天并不能完全把李孝逸放出去,万一李孝逸谋反,场面便很难收拾。派魏元忠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既可以给李孝逸出谋划策,又可以让魏元忠起到监督作用。
李敬业举兵十万就要下南京,在临走之前,他却找了一个外貌酷似李贤的人,跟十万民众说李贤并没有死,转而拥护李贤。“先是,太子贤为天后所废,死于巴州,敬业乃求状貌似贤者,置于城中,奉之为主,云贤本不死。”——《旧唐书·李敬业传》。李敬业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李敬猷领五千人攻打和州,尉迟昭部攻盱眙,亲率主力南渡长江。李敬业军过江后,于十月十四日攻陷润州。当李敬业得知李孝逸正率部向扬州进发的消息后,便于润州渡江北上,屯兵于高邮,又命其弟李敬猷率兵进驻淮阴,韦超、尉迟昭屯都梁山,布成掎角之势,抵抗唐军。李孝逸率军抵达临淮后,立即派偏将雷仁智渡江向徐敬猷发动进攻,但初战失利,只得退回江北。李孝逸闻讯大惧,遂按兵不动。这时身为监军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对李孝逸说,这个时候只能进不能退。“你是李唐宗室的代表,如果你退缩了,别人会怀疑你有异心,告到上面之后,你还有活路吗”? “天下安危,在兹一举。四方承平日久,忽闻狂狡,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久留不进,远近失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军,将军何辞以逃逗挠之罪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李孝逸见魏元忠所言有理,便接受了这一建议,立即麾军渡江。
大军渡江之后,大唐将军马敬臣击斩尉迟昭、夏侯瓚等,进抵都梁山下。李敬业别将韦超犹占据都梁山,据险抵挡唐军,使唐军无法前进。李孝逸看情况危急,久攻不克,遂召集将佐,商讨作战方案。多数将领主张分兵防守韦超,认为韦超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如果攻,势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不如分兵守之,让主力部队直接打下扬州,不过多久,韦超就会投降。“超众守险,且凭山为阻,攻之则士无所施其力,骑无所骋其足,穷寇殊死,杀伤必众。不若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扬州,未数日,其势必降也。”——《旧唐书·李孝逸传》。但支度使薛克杨和魏元忠却认为韦超虽然占据险要地势,但是兵马不多,如果今天遇到小部队都不能击破,大唐的威风何在?如果用兵守他,容易失去时机,不如攻打他。如果攻破,守淮阴的人自然惧怕,就可以不攻自破,淮阴一破,那么楚州诸县必然会让我们攻克。之后再进兵高邮,直取江都,不投降的人,把他们的头颅割下来,悬挂起来震慑敌人。“超虽据险,其卒非多,今逢小寇不击,何以示武?若加兵以守,则有阙前机;舍之而前,则终为后患,不如击之。克超则淮阴自慑,淮阴破,则楚州诸县必开门而候官军。然后进兵高邮,直趣江都,逆竖之首,可指掌而悬也。”——《旧唐书·李孝逸列传》。李孝逸最后采纳了薛克杨和魏元忠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建议,率军先向都梁山发起进攻,唐军登山猛攻,杀数百人。经过激战,韦超大败,连夜逃走。李孝逸又继续东进,进攻淮阴,再败李敬猷,李敬猷脱身逃走。然后乘胜进逼高邮,向李敬业的主力进攻。
不久,李孝逸所率官军主力抵达下阿溪北,由于叛军占据有利地势,唐军多次交战均遭失利。李孝逸这时又恐惧不已,慌忙问魏元忠下一步如何进攻。监军魏元忠叫李孝逸坚定平叛信心,魏元忠说,“此时河面结冰,芦苇茂密,我们可以顺风纵火,进行决战”。李孝逸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议,率唐军全线出击,并顺风发起火攻,焚烧叛军营寨。李敬业的士卒疲倦,阵形不整。在唐军猛烈的进攻下,叛军大败,溺死者更是不可胜数。李孝逸取胜,但他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迅速率军进屯江都,令诸将分道追击。十一月十四日,李敬业率残部行至海陵县界,正欲乘船出海,但受风所阻,无法出海。在危急时刻,其部将王那相杀李敬业、李敬猷和骆宾王,投降唐军。余党唐之奇、魏思温等均被擒获处斩。至此,扬、润、楚三州全部平定。“孝逸从其言,进兵击超贼,众压伏,官军登山急击之,杀数百人,日暮围解,超衔枚夜遁。孝逸引兵击淮阴,大破敬猷之众。时敬业回军屯于下阿溪以拒官军,有流星坠其营。孝逸引兵渡溪以击之。敬业初胜后败,孝逸乘胜追奔数十里,敬业窘迫,与其党携妻子逃入海曲。孝逸进据扬州,尽捕斩敬业等,振旅而还,以功进授镇军大将军,转左豹韬卫大将军,改封吴国公。”——《旧唐书·李孝逸传》
扬州叛乱终于被平定,武则天解除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军事危机。武则天的胜利来自于她的政治敏感,面对战乱,她首先要将自己的身份变成正义的一方,在政治身份上,她就不输于李敬业。而李敬业打着匡扶李唐的口号却找来一个像李贤的人当傀儡,在讨伐武则天的文章中却又打着睿宗的旗号。这样混乱的拥立君主,让人觉得居心叵测。在政治路线方面,李敬业选择南下没有北上,导致了他政治上勤王为假,划江而治为真的图谋暴露。从军事上来说,武则天拥有三十万兵马,并且都是李唐王室打造的精兵良将。李敬业的部队,大多是乌合之众,难成气候。策略上来说,武则天知人善任,慧眼识珠,她知道用什么人出兵、率兵最合适,也知道如何御人合理搭配,让人的优势极大地发挥出来。在人气上,武则天是比较得民心的,她之前的惠民政策极多,广泛拉拢了各个阶层,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也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在逐步实现,厌恶战争的情绪高涨,使得李敬业等人不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