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事件过去不久后,武则天更加高调地参与政事,每逢上朝,她都在帘子后面听政。“垂帘听政”就这样形成了,武则天坐得稳如泰山,底下的臣子毕恭毕敬,没有半点不满。虽说形式是“垂帘听政”,可实际上武则天掌握了抉择权,有她在,高宗皇帝事事要过问武则天的意见。武则天允许,才能真正实施。据《资治通鉴》记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武则天参政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并且已经掌握生杀大权,高宗只是在一旁听政而已,并没有真正实际参政的意义。从此,天下百姓,满朝文武都称武则天和高宗为“二圣”,武则天的政治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后,不忘了显示自己与高宗的天威。高宗皇帝曾希望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直是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想要实现的愿望,然而太宗皇帝因魏征进谏:“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贞观政要》,太宗皇帝便放弃了泰山封禅的想法。高宗即位后,想完成父亲太宗的心愿,但因为讨伐高丽失败,这个计划便搁置下来。武则天此时又向高宗提出泰山封禅,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与高宗势均力敌,一方面又是向天下昭告大唐富国兵强。
据《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中,泰山是最高峰,帝王突显国家实力时,选择泰山祭祀,筑天坛祭天,此举称为“封”,泰山南梁父山上祭祀称为“禅”。这种封禅仪式意味着皇帝有丰功伟绩,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圆满,下要昭告黎民百姓自己功德无量。
早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实行了多种制度,为中国统一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东巡县郡时,召集齐国和鲁国的儒生学者到“天下第一山”泰山脚下,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秦始皇登山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
泰山封禅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仪式,武则天抓住这个时机要为自己的地位做一个大的提升。按照旧制度,封禅大典并没有武则天的位子,从仪式上来说,祭天以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接着就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为终献。祭地以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皇太后只是名义上的亚献,实际操作权仍然在王公大臣手中。旧制度并没有让妇女参与到封禅大典上来。武则天研究过泰山封禅后,决定打破旧制度,规定封禅的新制度。
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建议,认为皇太后如今不存在,应该由自己代替这个位置。于是,高宗皇帝采取了武则天的意见,祭地的时候,由武则天为亚献,太宗嫔妃燕氏为终献。
泰山封禅非常隆重,高宗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武则天率领后宫嫔妃。一路文武百官,六宫同行,车马云集,旗帜高扬,场面异常宏伟壮观。唐代诗人宋之问写了一首诗《扈从登封途中作》对当时的场面描写得客观贴切。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扈从登封途中作》
皇帝游山时的场面真是壮观。看天边的云彩仿佛把高大的帐幕卷入天空,帐幕被风鼓动,像海水一样汹涌澎湃。夜晚的灯火通明,影影绰绰排成的长队好似融入远方的夜幕中,跟星辰一样交相辉映,分不清是灯火还是星光。幽暗的山谷中突然冒出千万的旗帜,文武百官、六宫佳丽的轿子发出的巨大响声在山间回**。
武则天和高宗以及文武百官终于来到泰山,他们仰望着泰山的巍峨,终于明白泰山封禅的魅力所在。当地的官员都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开始搭砌圆坛,在坛中放置玉册,祭祀昊天上帝所用。高宗住持了祭天大典,当日事毕登山,次日又在社首山祭祀地神。祭祀地神是武则天的专场,武则天和燕氏带领着众嫔妃献礼。武则天带领嫔妃登山时,歌舞奏响,花团锦簇,帐幕皆用锦绣刺成,色彩缤纷,让人眼前一亮,与高宗的祭天大典相比,又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热闹。
高宗登坛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和献礼,并且在当日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