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夫人的死让高宗非常伤心,高宗感觉自己很无能,无力保护自己深爱的人。他为了纪念韩国夫人,将韩国夫人追封为郑国夫人。并赐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为魏国夫人。从此,高宗做事更加顾忌。渐渐地他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无论从政事上还是生活上,武则天像一个无形的大手,将自己牢牢抓住。这种压抑的感觉让高宗身心疲惫,高宗渐渐厌烦这种生活状态,他想从武则天手中逃脱出来。而此时的武则天大权在握,高宗要想逃脱武则天的控制,就要将她手中的权力削弱一部分。有了这样的想法,高宗和武则天从一开始恩爱的夫妻、政治上相互辅佐的恋人变成了即将展开决战的政敌。而这个微妙的变化,是由李义府的贬官开始的。
李义府一直受武则天重用和保护,为武则天和朝廷出了很多力,高宗与武则天是政治同盟,自然也力挺李义府。但随着高宗和武则天因为权力争夺产生了裂痕,高宗对李义府的行为是越来越不满意了。
早期李义府因为逼死毕正义而差点被贬,因为武则天和高宗皇帝联手,才将李义府保全,李义府为了立功,又积极修改《姓氏录》,本以为李义府因此而悔过,不料逼死官员的事件再次出现。
李义府曾与李崇德结交,李崇德家庭背景良好,是赵郡李氏,门第之高让李义府心生羡慕。李崇德为了巴结李义府,主动提出要将李义府的名字写到自己的族谱上,为李义府提高身份。李义府对李崇德这种做法深感满意,两个人关系更是好上加好。可是好景不长,当时颇受高宗皇帝宠爱的杜正伦非常厌恶李义府的小人行径,经常与李义府争吵。在一次早朝上,两人再次发生争执,几乎拳脚相加,高宗非常生气,但是两个人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物,高宗最后决定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贬往地方。李义府一贬官,李崇德就赶忙与李义府划清界限,生怕因此而受连累,于是,李义府的名字从李崇德的族谱上划掉了。李义府知道这个事情后,心里非常痛恨李崇德,一年之后,李义府再度被武则天召回。昔日的仇恨久久不能散去,李义府诬告李崇德,李崇德被下狱,最后死在了狱中。
害死李崇德之后,李义府依旧狂妄自大,为了改葬自己的祖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要去七个县的百姓一起大兴陵墓。高县令为了巴结李义府,亲自上阵工作,因为天气原因和自身体质,高县令突然倒地猝死。高县令的死让朝廷再次沸腾了,文武百官对李义府指指点点。
这件事让高宗皇帝从心底对李义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高宗皇帝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此形成强烈的对应情绪。高宗皇帝决定找李义府谈谈。据《旧唐书》记载:“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李义府为了敛财,大肆卖官,贪污受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高宗针对此事告诫李义府,希望他能好自为之。可李义府听后,却质问高宗是何人所说,高宗皇帝听后,勃然大怒,厉声责骂李义府,李义府听后扔下高宗皇帝转身就走。“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睆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亦优容之。”——《旧唐书列传》
高宗皇帝再也不能容忍李义府藐视自己的权威,与此同时,他想扳倒李义府来削弱武则天的势力。他要让武则天知道,天子的权威不可藐视,武则天的生死还是操控在自己手里。据《资治通鉴》记载:“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于是高宗皇帝决定给李义府安个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就在这时,不安分的李义府又出了事。他找了个算命先生给自己面相,算命先生说李义府不久会有牢狱之灾,要多敛财才能镇住牢狱之气。李义府信以为真,大肆卖官敛财。此时,长孙无忌家族后代中的一个人想做官,他找到了李义府,将钱给了李义府换来了一个六品官阶。这个事情很快就上报给了高宗皇帝,高宗皇帝给李义府安了一个“勾结谋反势力”的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武则天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却无动于衷,她知道,高宗皇帝是针对自己才流放李义府。此时李义府已经不得人心,如果要保他,恐怕自己也会引火烧身。武则天只好放手不管,不再过问此事。
武则天的不回应却没有缓和与高宗的关系,不久,高宗就策划了一场阴谋,要处置武则天。宦官王伏胜上书状告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搞“厌胜”之术,这个预谋就跟武则天当年对付王皇后一模一样。郭行真与高宗和武则天都有密切来往,武则天深刻知道,巫术并不能起任何实质性作用,她怎么可能用这样不切实际的手段去对付高宗呢。这显然是一场诬告,然而这诬告背后的人一定是高宗皇帝。除了高宗皇帝撑腰,谁还敢与武则天争锋。武则天心里如明镜一般,她只有按兵不动,看高宗皇帝如何收拾局面,如何对付自己。
高宗皇帝并没有想好对付武则天的对策,他对武则天的不满越发强烈,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处置武则天最合适。于是,他找来了一直非常欣赏的大臣上官仪。
上官仪是大唐有名的才子,又是一个敢于谏言的忠臣。据《旧唐书》记载:“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他的诗词歌赋虽然没有李白的诗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词风清绝隽永,被当时很多“士大夫”模仿,被称为“上官体”。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型大臣,深得高宗欣赏和喜欢,两人常吟诗作对,上官仪和高宗皇帝的交情也非常深。但是这样的文墨大臣难免在政治上会不够客观和理智,上官仪的仕途过于顺利,文人情怀浓重,政治手腕却差很远。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女人参政非常介怀。于是,上官仪严肃地向高宗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上官仪上书提出废掉武则天,这个建议让迷茫又无措的高宗找到了方向,高宗借着心中的不满,把自己多年来的委屈和辛酸统统说给上官仪听,上官仪作为臣子,不由得为高宗皇帝感到难过,两个人更加坚定了要废除武则天的信念。就这样,高宗命上官仪起草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置。
上官仪的上书很快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捕获,据《资治通鉴》记载:“左右奔告与后。”武则天知道后,马上决定去找高宗皇帝理论。此时诏书上的墨迹还没有干,武则天就出现在高宗面前,仿佛从天而降一般迅速。高宗皇帝一时也懵了,武则天开始哭诉自己的委屈,开始历数自己过去的政绩,提醒高宗自己有能力胜任皇后,武则天说完政绩,又开始说自己与高宗过去的生活,点点滴滴记得那么清晰,高宗也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时,武则天抢过诏书,质问高宗皇帝为何要废掉自己,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高宗皇帝一时语塞,竟然说不出话来。感性又懦弱的高宗被武则天软硬兼施搞得尴尬难堪。高宗只好把责任推卸给上官仪,说是上官仪出的主意。据《资治通鉴》记载:“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软弱的高宗皇帝找到了一个台阶,就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将上官仪推了出去。
上官仪被夹到中间,甚是无奈,他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从此武则天记恨上官仪,终于她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旧唐书》记载:“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
这次政变被武则天悄然解决,无声无息,又快又狠,高宗皇帝再没有能力将武则天的权力夺走。武则天可以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归结于她强大的情报网和她的足智多谋。废后事件也是武则天人生的第二大险峰,虽然没有在感业寺那样历时长久,但是政治风险堪称千钧一发,如果武则天没有果断地处理这场事变,她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化为虚无。武则天的果断和勇敢,对于事态的冷峻分析和迅速出击,让她在每一次的绝境中都能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