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后之事加紧提上了日程,“公主之死”和“厌胜”之事的矛头直接指向王皇后。这两件大事的冲击非常之大,波及了王皇后身后的大批王公贵臣。
王皇后形势的不利首先影响到了关陇集团,曾经八大柱国的代表人物都与关陇集团息息相关。最先受到打击的当然是王皇后的舅舅刘奭,他与王皇后有直接的亲属关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中,刘奭选择逃跑,他主动向李治提了辞呈,卸官走人。
然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依旧不同意废掉王皇后,但是长孙无忌深知大势已去,他选择默然,不表态。在李治上朝的时候,长孙无忌总是借身体原因不上早朝,李治也明白长孙无忌的意图,他更希望长孙无忌这样做,尽管他不同意,但是他选择弃权,反而少了一层阻力。
随着刘奭的辞官,一批不得志的官员便借这个机会想向上爬,他们看到李治废后决心坚定,知道王皇后大势已去,新的时代将由武昭仪开启。此时,大批不得志的朝廷官员开始倒向武昭仪,以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为代表的文臣开始公然站在武昭仪这边。
许敬宗等人长期被长孙无忌压制,在朝廷上不能放开手脚。长孙无忌非常鄙夷许敬宗,《旧唐书·列传三十二》记载:“初,虞世基与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早年被宇文化及所杀,而许敬宗为了活命苦苦哀求宇文化及不要杀死自己。就这样许敬宗苟延残喘地躲过了一劫,后来许敬宗参与了李密的瓦岗寨起义军,瓦岗寨起义军所向披靡,但最后因为内部矛盾重创而屡战屡败,最后投降唐朝。然而许敬宗这一段不光彩的过去人尽皆知,文人向来把风骨看得比命都重,所以,许敬宗在大家眼里一直都抬不起头。小公主事件和“厌胜”事件让许敬宗等人嗅到了先机,他们很快就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他们甘愿为了日后的仕途与长孙无忌一搏,不搏永世不得翻身,搏一搏,兴许可以永享富贵。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昭仪派激烈地进行口水战,先是由许敬宗等人不断上书,抨击王皇后的“恶行”,昭仪派将他们的文采发挥得淋漓尽致,直接将王皇后抨击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筛子”。长孙无忌派也毫不示弱,韩瑗等大臣更是追着李治不断上书纳谏,上朝时也口若悬河,大肆宣扬王皇后德行高尚,因被奸人所害而无法昭雪。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治非常头疼,他有些把控不了局面,两边的人实力悬殊,关陇集团一直处于优势,可是自己却是希望许敬宗等人占得上风。武昭仪此时却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她知道,再这样争吵下去依然毫无结果,废后已经非常困难,改立自己为皇后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不如放慢脚步,一点一点来。于是武昭仪决定,让李治将自己立为皇后的事情先搁置一下,用一个封号——宸妃,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宸妃在唐朝后妃制度中并没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个妃位是制度规定好的,此时冒出一个“宸妃”这让关陇集团等大臣不能接受。武昭仪自创“宸妃”,为的就是突显自己的地位,虽然她暂时无法攀登皇后的宝座,但她依旧与众不同。
武昭仪为什么要让李治封自己为“宸妃”?古代的后妃制度很严格,名字的设立都是有严格意义规范的。“宸”为北极星所在位置,常用于指宫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称。这样有意义的称号正彰显了武昭仪不满现状、努力向上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