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电脑”和“手写”,哪个更有效率?(1 / 1)

“框架的线条,一定需要手写吗?”

这是来参加研讨会等活动时听讲者们经常问的问题。

每次手写框架很辛苦。因此,用Excel等软件,事先做好框架的格式,打印出来复制使用不就可以了吗?

“Excel 1”的框架确实用电脑等制作更加轻松。但是,除非你已经很熟练应用“一页纸”总结的技巧,否则不推荐一开始就这么做。

原因之一就是框架数量会根据主题灵活变化。

以想出更多点子或方案为目的的话,框架数量需要尽可能多一点;写研讨会等听讲笔记的话,每个格子大一点会更方便。

此外,一边动手一边“写”框架这个动作,是开始“整理思维”之前最合适的热身活动。

改变“动作”,“心情”便会跟随而至

“整理”或“整理思维”等行为并不轻松。

思考今年暑假去哪里、拿到奖金买什么等开心的事情很少会觉得痛苦,但是一旦涉及不想碰的工作主题,思考就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所以,越是不喜欢的工作、没兴趣的案子,越容易拖延。尽管明白“不能不做”,但是“不想做”的情绪往往会占据上风,束缚住我们迈出第一步。

如果情绪能切换到“开始吧!”的积极情绪,那就最理想不过了,可是仅仅想从心情着手改变,也很难马上做到。

因此,要先改变行动!而改变行动,要先从动作入手。

例如,家里很脏的时候,心里想着“该整理了”“需要大扫除”,却迟迟不能落实到行动上。

这时候,不妨先从打扫眼前的桌面开始。整理下桌子上的东西,用毛巾擦干净桌面……只要开始行动,你就会发现这个动作像“引水”一样,迅速诱发出打扫的热情。你会燃起整理、打扫其他地方的热情。

用手写框架的动作也是一样。

在笔记本上画线、制作框架、决定主题后写下来……不用动脑,先动手。

每张“一页纸”都从在纸上画出绿色的线条开始。

框架完成后,在左上角的格子里填上“日期”和“主题”。然后改用蓝色的笔。如果用三色圆珠笔的话,轻轻一按便能换色。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切换大脑的思考回路开关。

到这里,对于“手写”的抵抗感应该会骤然消退。甚至,看着眼前的空白框架,还会产生填空的欲望。

于是,“不想动、嫌麻烦……”的状态便可以顺利地切换到“接下来就剩下填空了”的模式。

我为什么推荐“手写”?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经常被问到的——“填‘Excel 1’的过程不能都在电脑上完成吗?”

随着科技的发达,无论工作还是私事,许多人都喜欢用电脑或智能手机等工具敲击文字,几乎没有握笔的机会。

当然,与完全不做“整理”或“思考”等动作的人相比,在电脑上完成也无可厚非。但是,我还是更推崇全部手写。因为手写效率更高。

其实,在丰田公司做“一页纸”的时候,我也曾经用过电脑。所有的过程几乎都是用电脑自带的“Excel”完成。当时觉得手写的字太潦草,想尽可能避免手写。

从丰田公司辞职后,我才开发了全程手写的“Excel 1”法。

不过,在丰田公司工作的时候,“一页纸”文件制作完成后,还需要打印到纸上,毕竟最后的审核工作是在纸面上进行。但是,打印之后,往往会发现错字、漏字、论点不清晰等问题,而这些错误在电脑画面上很难被注意到。

TOPPAN FORMS株式会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看电脑画面和纸质画面时,即使信息相同,大脑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看纸质画面时,理解信息的部位——前额皮层的反应更加强烈。

于是,我以此为据,摸索出在纸上手写的模式。这个方法看似效率不高,但是只要大脑没有跟随电子社会的发展而进化,就一定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