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文化,
料理食材说明了地理之惠,
食物的烹饪制作与工具使用则与气候有关,
一地流传的调味,反映的是居住地的人性与灵巧。
我的书架上有很多像Saha这一类的书,它们同时架构于饮食文化、地理特色、历史演变与社会观察,穿插在文章之间又有具体的食谱分享与工法技巧,读了不只增广了见闻,等到把其中的食谱操作一次之后,我对书中所述说的生活景象与习惯又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小就喜欢烹饪,自然很受这一类书籍的吸引,但并不是每一本以此为方向的书都能让人喜欢。饮食是文化,料理食材说明了地理之惠,食物的烹饪制作与工具使用则与气候有关,一地流传的调味,反映的是居住地的人性与灵巧,因此,呈现这些综合的观察不能只靠一支能写的笔,更要自身有俱足的外围经验与背景知识才会生动。
人因为无法满足于自己身处的地理与时间局限,因此要靠阅读来拓展视野,并且以已有的经验去联结陌生的见闻,这是我读食谱或饮食文章的收获。虽然调制食物是在炉前灶下,但满足饮食文化探索或累积新鲜启发的方法却可以来自很多方面,如果善用想象力,即使纯文学的诗词书画也可以提供我们所无法亲历的饮食生活,饮食是文化便一再地被证实。
记得我是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才对韭菜改观的,读到“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句中穷而诚的友谊让人感动,如今每到菜市场,看到农家在路边自行摆摊的嫩韭,浮上心头的绝对是杜甫那首曾感动我的诗,是啊,“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那“感”字多么好!我从自己的多情了解友情的不舍。
我更特别喜欢鲁迅在小说中写到的饮食生活实景,读他的小说《彷徨》中的《在酒楼上》,我好像真的走上“一石居”:
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客人,酒。
……”
堂倌懒懒地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地呷一口酒。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读《孔乙己》时,咸亨酒店的柜台在我的想象中是连质地都一起出现的,那个新添伤疤的孔乙己的九文大钱和“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的喊声仿佛可见可闻,少了这些,就好像无法听到鲁迅为何而呐喊了。
受了鲁迅小说的吸引,我看到周作人说鲁迅在南京矿学堂读书时曾写了四则《夏剑生杂记》,其中有一则鲈鱼饭如此记道:“生鲈鱼与新粳米炊熟,鱼须砍小方块,去骨,加秋油,谓之鲈鱼饭。味甚鲜美,名极雅饬。可入林洪《山家清供》。”
我一读完,隔日立刻出奔去寻新鲜鲈鱼,在新加坡的家中,那只陶锅煮出的不只是鲁迅的文字,或许也煮出作者、读者、地理、时代和许多更复杂情感的滋味。
我以“饮食是文化”这样的角度来读Saha这本书,因此感觉到它从色彩到文字、到情感的温润与饱和,是精心规划而成的。好比一道菜,用心做的菜并不是指工法一定要多么细腻繁复,食材一定要如何珍贵高档,但好吃的菜都是一片真心的作品。在这个大量出版的时代,我自己在选择这一类书本的心情,就跟我面对充满广告宣传的食物一样,只能以自己的敏感度来决定选购的标准。
这本书曾改过版本,虽然都是硬皮精装、穿书衣,但开本改变了,其中有几张照片也更换过。几年内我买了两个版本,送了一本给玢玢,以资深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玢玢也说她很喜欢。
把旅行与料理结合,写心得出书或贴在部落格上,在这几年蔚为风潮。一方面是因为传播的方式通过网络而加快速度;另一方面是摄影技巧的进步日新月异,交通的发达更使本来只在文字或图片中的分享得以行动实现,而人类也真的达到了前所未有,对食物热爱的有志一同。但这一类的书,是否因此越做越好呢?我的感觉是,好书更难得了。因为一本书的好不是只有照片、编辑、印刷,更有观点、内容与文字的各种条件。当这些条件齐全地发展,书看起来才有分量,但其中所需费的心力与俱足东风,也是好书难得的原因之一。
喜欢享受美食的人、喜欢烹饪的人、料理研究者与各种餐饮的专业厨师虽然都一样关心食物,但他们面对同一种食物议题或陌生的饮食文化时,所采取的观点与进行的观察常常相去甚远,因为经验影响观察,而观察所得的数据会影响分析。好比说,美食家因为自己并不亲自操作食物,在谈论一份食物时往往就以吹毛求疵的细微来表达自己的高标准,但同一份食物如果由专业厨师来评价,他很可能自然而然就能把材料的成本、时间的成本、情感的成本综合成一个基础才会下判断。纯粹只是对美食有喜爱的消费者,当然又自有另一番心情。
有一部很好看的卡通影片叫《料理鼠王》,片中有一段话说得真好:“就很多方面来说,评论家的工作很轻松,我们冒的风险小却位高权重。人们必须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们评论,我们以负面评论见称,因为读写皆饶富趣味,可是我们评论家也必须面对一个难堪的事实,被评论家批评为平庸之物的同时,我们的评论也许比他们的作品更为平庸。”真正的合情入理实在是需要多重的经验与自省的真诚,我有时看到餐厅里有人为了一点小问题大肆为难店家,或媒体以各种方法置入营销产品时,总会想起这段话,并在话中感觉文化与饮食的远离与让人失望的一面。
我喜欢Saha这本书的内容,一方面是作者有我所希望的知识与经验背景。书中的数据很丰富,并没有故意做作强调简单,也没有刻意陈列多余的繁复。有寻根的意味,但没有夸张的情感。看书时,我只像是透过一个真正懂得食物,并了解食物制作背后心力与情感的人,带我认识黎巴嫩与叙利亚的饮食,我试着了解自己相较下陌生的中东、北非与地中海一带饮食生活的影响与相互的启发。
借一本书看一地的生活,当然是透过作者的眼光替读者拣选其中的片面,所以,我在意是由什么样的人替我做了拣选与引介。Greg是在2005年写成Saha这本书,我不知道如果这本书现在才开始规划制作,以世界这十年来迅速的同质化与趋利的影响之下,他是否能做出当年所完成的美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