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宝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1 / 1)

我喜欢体会进步的感觉,

那就是昨日与今日的微微不同,

我也同意要宝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

有些学生看到我有这么多饮食杂志或专书,会羡慕地说:“真好!这些杂志都好精美,看起来一定很过瘾。”但他们不曾想过,这些杂志可不是我的“阅读零食”,不能想吃才吃,它们是我得用功阅读的专业书籍。不只不能想读才读,读的态度也不是轻松优雅、可有可无地翻阅,而是更像求学上课的人一样,要把每个月的进度好好看完;常常看完之后还要试做,所花的时间就比一般看书要来得更长了。

我经常也想腾出时间从这些书中走出去,多看看其他的书本,吃一点对我来说的“零食”,但因为我是一个用功的人,即使已经五十几岁,并没有为任何体系工作,或需要为升等而进修,但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自有要求,所以,不用他人督促也看书。我喜欢体会进步的感觉,那就是昨日与今日的微微不同,我也同意要宝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因此,离开专业书看其他书虽然很享受,但我就是无法离开我自设的课本,不敢偷懒任性。

我每个月平均上课十天,上课十天就代表我要在工作室备课十天。无论上课或备课日,专心于现场工作至少都是十到十二个小时以上,再加上生活并不是只要工作就好,我还要好好照顾先生与我的生活细项,所以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睡前是我争取阅读的一点时间。有时我已经舒服地盖上棉被,都拿好一本书要读了,看到床头柜上还有一两本当月的杂志未看,心就虚了,像功课没有做好的小朋友一样,责任感使我放下从书架上带到**的那本,换上另一本人人以为轻松好读的精美杂志。这之间的矛盾拉扯,只有我自己知道。

当然,认真看下去,这么有分量的书还是好看的。只是我不能走马看花,不能只停留在:这道菜摆得好漂亮、那道菜看起来好好吃的浮面心情。不是广告性的专业书籍都是很多职人的经验贡献,其中有值得我细细研究的心得交流。

我会盯着照片看,从图中先推想制作者的设计,思考:形与器与味的结合,一层一层进入对成品的了解。通常,先闭上眼睛把觉得值得一试的菜在脑中虚拟地做过一次,才会翻到书后的做法集合页,去对照自己所想的工法与工序和书中所提供的有哪些不同。所以,看这样的杂志对我来说是快不到哪里去的。

更糟糕的是,我经常会从一个启发联想到另一个道理去,又从这一期中想到另一期的某些内容。我的书分于两处置放,如果想起的书刚好不是放在家中而在工作室,有时我就会急切起来,恨不得起床整装,往几条街外的工作室去把想看的书一一找出来。

看这些书时,因为心中都在做菜,联想又多,看书的场面就经常是很乱的。起先,本来只是手拿一本好好坐着在看,慢慢就会站了起来,然后东一本、西一本开始加进来,又这本压着那本地彼此参照。有时摊一地了,但视线又不集中在书页上,看起来虽是望着远方,其实心已下了厨房。遗憾的是,这种阅读与练习在那一刻是得不出任何一点香味或美味的,得等到我把阅读所得移到工作室或家中的厨房,我的阅读所得才能使家人受益,才能弥补阅读时对他们的扰乱与忽略。

不确定是四或五年前吧,有位妈妈带了一个中学生来见我,那位妈妈面告我说:“我这个孩子不用功,但我跟他说,不爱上学也没关系,如果有一天你能跟Bubu阿姨一样懂料理、会做菜,也很好。”我听后笑了,心想,还好我是爱念书的,在烹饪这个既要用到知识又要用到经验的领域,不念书怎么可以呢?不知道那个孩子在看过我书架上累积了几十年的专业书之后,对“餐饮”与“读书”隔绝的迷思是否有改变?

现在有很多人厌倦了工作之后就想开个咖啡厅或小餐厅,也有很多父母觉得餐饮科是避开读书考试之苦的一种方法,我认为,他们都错想或浅思了。任何行业都有“工”与“艺”之分,所以,就有“机械性”与“创造性”的两面。如果只要当“工”,的确可以比较不用费脑筋地执行他人所指示的、机械性的工作。但如果想探究艺的层次,那是得先以“工”打下“基本功”最粗糙的基础,再一步步以不断充实的知识来链接与活跃当中的创造性。

基本功既不可免,创造性也不可能直接学。要求自己用功读这些专业书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