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边缘人”李白为什么会成为唐朝文化的象征(1 / 1)

说唐朝能离得开唐朝的文学吗?绝对不可能。我们天天说大唐盛世,说唐朝的文化,那么唐诗毫无疑问是唐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几乎就是唐朝的象征。像余光中写的《寻李白》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个颇具有文学化色彩的描述,我是心有戚戚焉的。要知道,李白的仕途并不顺,就其身份而言,他只不过是整个唐朝主流社会的一个边缘者。但是李白通过他的诗歌变成了整个唐朝文化的一个象征。说唐朝谁会想不起李白呢?所以说实话,从这点上也能够看出,诗就是唐朝文化的象征。但是唐朝的文化还不仅仅限于诗歌,不管是什么体裁,总之唐朝文学的兴盛是一个公认的现象,非常引人注目,所以我们接下来就要谈一谈唐朝的文学为什么如此兴盛。

要说起文学兴盛繁荣的原因,无非是内因和外因。就外因而言,唐朝300年国运,起码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国家经济是比较繁荣的,社会秩序是比较稳定的。那么这样一个稳定繁荣的景象,当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部的有利环境。而且在那个年代,文化上开放包容,吸纳了很多外来文化。请大家注意,外来文化除了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物种,在思想上也会对我们产生一个激励,会有一个碰撞,而很多灵感与火花就诞生于这种文化的碰撞当中。所以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也是促进唐朝文坛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谈诗当然离不开士人。唐朝的知识分子有个什么特点呢?唐朝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他们还比较率直,很少有掩饰。对于他们来说,想取功名利禄就是想取功名利禄,这没有什么好掩饰的,没有那么多虚伪。所以唐朝的文学,像是一些笔记、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快意恩仇、直抒胸臆。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唐朝文学快意恩仇,而且还有个特点——很少教训别人。我们发现宋朝以后的文学总喜欢在里边加上所谓的教化的作用。知识分子总是摆出一副要教训别人的姿态,哪怕写的是风花雪月,也总是要加上一句——我写风花雪月,你如果在这里边只看到风花雪月,那就说明你没有悟透我的深意啊!但是唐人没有这样的风气。唐人很率直,对自己的人生欲望毫不加以掩饰,他们是积极入世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毫无疑问也影响到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举个例子,比方说唐朝诗歌当中的边塞诗。边塞诗一方面跟唐朝积极进取的国防策略和开疆拓土的那种欲望密切相关。但是与此同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边塞诗人呢?这些边塞诗人为什么去边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唐代诗人李贺写诗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大有当年班超投笔从戎的勇气,意思就是说我们这样读书,不如去边疆建功立业,你要想名列凌烟阁,你就要“收取关山五十州”。所以他们非常具有积极性,而且也从来不怕艰难险阻。在这种情况之下,促生了边塞诗这样一种豪迈的诗歌品格。所以边塞诗的出现,也能特别清晰地展现出唐代士人的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而且唐朝的诗歌还有实际的作用,这个跟科举是密切相关的。科举在武则天时代加试杂文,而在武则天时代之前,科举主要考的内容是经学。严格来说,经学跟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武则天一旦加试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之后,一时之间天下的读书人就开始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中去了。这样的现象带来的结果,就如《通典》所说的“无齿童子耻不言文末”,天下的孩子们都纷纷地参与到文学内容的学习当中来。一个经学,一个文学,他们都必须去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晋升的资本,只有这个才是以后建功立业的不二法门。所以文学从这个时候起变得无比重要。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制。也就是说考生的姓名响亮与否,对于考官是具有影响力的。如果考生本身就已经名声在外,或者考生本身获得了考官的青睐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他的考试将会顺利很多。可是,通过什么方式能让考官知道我呢?毕竟还没参加考试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的考生是凤毛麟角的。唐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叫作“行卷”和“温卷”。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年轻的读书人往往四处交游。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人有一个特点,好像个个爱旅行,走的地方多得不得了。现在有网站专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就是根据唐诗统计,这些诗人都去过哪儿,你输入某个人的名字,网站就给你弹出一张行迹图,把这人去过什么地方密密麻麻地标出来,很有趣。但是,唐朝的诗人为什么爱到处游历?他们到处游历,除了游山玩水,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实际上是为了结交其他的士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当官的人。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混一个脸熟呗。当然了,不能说光脸熟就可以了,那家里的厨师人家也脸熟呢!有什么用啊?对吧?你得让人家知道你的才华,所以他们有一个惯常的做法,叫作“行卷”。意思就是说把自认为得意的那些诗歌编辑起来,形成这么一卷或者两卷文书,然后送到人家达官贵人的府上去,希望人家打开看一看自己的诗歌,进而欣赏自己。而且到了考试之前,为了不让人家考官忘记自己,还要把同样的诗集给人家再送一次,这叫“温卷”。

行卷与温卷的习惯又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兴盛。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得绞尽脑汁写出那些自认为得意的诗句。既然天下的读书人都把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创作上,那诗歌能不繁荣吗?所以唐朝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也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刚才我提到过的唐代文人的交游和游历,也是文学兴盛的另外一个侧面原因。因为在游历的过程当中士人们增长了见识,促生了灵感。面对浩浩大川、巍峨高山、苍茫大漠,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也会激发文学的灵感,这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还得强调一下,宗教思想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要知道,唐朝有个现象,那就是有很多诗僧,很多高僧本身就是著名的诗人。为什么?那是因为唐朝的佛寺有一个特点。严耕望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其中提到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唐朝的寺庙往往担负着学校的功能,高僧就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很多读不起书的人可以到寺庙去读书。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僧人为了培养学生文学的能力,也使得自己发展出了文学能力,更何况佛、道的宗教思想本身也可以影响文学的发展。比如佛教的人生观、佛教对生死的态度、道教对仙境的想象,这一切都会对文学产生莫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不知大家是否发现,《长恨歌》的最后部分,描绘的唐玄宗又与杨贵妃见面的场景,那实际上是对仙境的描写。因为唐玄宗本人信道教,杨贵妃也曾经出家为女道士,外号叫杨真人,所以白居易描绘了这样一个道教的仙境,这不就是道教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一个案例吗?

从文学发展自身来说,唐朝文学的繁荣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一方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不再依附于原来的经学了。而且那个年代,骈体文把文章之美推向了极致,影响了唐朝的诗人,同时那个时候诗歌的声韵形式也已经基本成熟了。换句话说,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已经呼之欲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到了唐朝结成了硕果。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发展到唐代,新的文体不断地出现,并不仅仅体现在诗这一种文体上。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诗的出现是比较早的,诗的成就是最大的,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散文成就也相当显著,而且带动了文学的变革。还有唐代的小说也非常繁荣,比如“唐传奇”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文言体小说的成熟。而且当散文、小说、诗发展到一定的瓶颈阶段,再往上发展比较困难的时候,唐代又有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发展起来了——词。我们现在一说词,总是说宋词。咱们经常说“唐诗宋词”,不可否认的是,词在宋代的确最兴盛、最发达,不过话说回来,唐代也有很多优秀的词,就像宋朝也有很多优秀的诗一样。实际上文体的大发展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者说一种重要的表现。

唐朝文学兴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唐朝在政治上基本没有搞过文字狱。有的朋友可能要提出反对意见,那韩愈写《谏佛骨表》不是导致他被贬官了吗?可是那个严格来讲不是文字狱,因为《谏佛骨表》中的“表”其实是公文,这只是政见不合带来的问题。虽然我们后来把《谏佛骨表》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但是它最初是一个公文。我们可以注意到一般来讲搞文字狱的年代,文学往往会受到遏制。而唐代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极少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白居易这样的人竟然胆大包天到可以把皇帝与贵妃的那点私事写到自己的诗歌里边,还描绘得绘声绘色,那这样的事情在搞文字狱的年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所以这大概也是唐朝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且有意思的是,唐朝前后期文学家的地域分布还能体现出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转移的迹象。比方说在唐朝的前期和唐朝的中期,我们统计著名诗人的籍贯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黄河中下游著名诗人非常多,除此之外,长江下游,尤其是长江的太湖流域、长三角等这一带,著名的诗人也不少。但是发展到宋代,这个分布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北方著名诗人的数量明显减少,南方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这个增加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仅是长江下游了,长江的中游,甚至上游也大量地出现了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词作家。甚至于在唐代被视为文化蛮荒地带的,比方说福建、广东等地,到了宋代,它们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们也能看出,唐朝诗歌的繁荣兴盛,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有关联的。经济和文化永远是互为表里的,这是文化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