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司马懿政变:比轮盘赌还冒险的孤注一掷(1 / 1)

曹丕通过禅让的形式完成了汉魏易代,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代。正始十年(249)的高平陵之变则是曹魏历史的转折点,趁着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曹爽奉魏帝曹芳之命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为他的父亲扫墓的机会,赋闲多年的老臣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控制了中枢政权,进而开启了代魏的历史进程。

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十一年前,景初二年(238)末,魏明帝弥留之际,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顾命,辅佐幼主。不久之后,曹爽就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剥夺了他的实权,自己独揽朝政。到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已经有十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对此,宋代学者叶适曾有一段评论,大意是说,高平陵之变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曹氏的基业虽然没有像两汉那么稳固,但是到此时已有半个多世纪。一般的老百姓都已经认可了曹魏政权。司马懿虽然是两朝托孤重臣,但此时已经失去了权力,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借着皇帝外出的机会关闭城门,夺取权力,和造反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最愚蠢的人也不敢做的。司马懿号称智谋过人,竟然如此轻举妄动,这是灭族之祸,竟然还取得了胜利,真是让人觉得非常奇怪。

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高平陵之变前,曹爽与司马懿双方实力的对比。自从曹操起兵以来,根据曹魏的军事传统,中央的禁军一直是由曹氏与夏侯氏的人控制,司马懿早年虽然多次率领大军在关中抗衡诸葛亮,有很高的声望,但是他从来没有机会染指禁军的指挥权。而我们再来看看曹爽。作为名臣曹真的儿子,他给一般人的印象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确实,他在辅政之前并没有太多的事迹值得称道,也缺乏必要的政治历练,但他在魏明帝时,曾经担任武卫将军一职。因此,曹爽对禁军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执政之后,任命他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又先后任命自己的亲信毕轨、夏侯玄出任中护军,借此牢牢控制了禁军,为曹爽长期把持朝政奠定了基础。因此,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所能依靠的力量非常有限。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行动大体安排如下:自己先率领军队占领武库,然后命令长子司马师、弟弟司马孚率领军队攻取司马门,次子司马昭率领军队监视太后,司徒高柔代理大将军的职务,控制曹爽的军队,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的职务,控制曹羲的军队。在以上的战略要点都被控制的情况下,最后才和太尉蒋济一起,率兵屯驻在洛水浮桥边,准备迎击曹爽可能的反扑。

从司马懿的安排中不难看到,武库的得失对高平陵之变的成败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他的儿子司马师虽然为政变豢养了三千死士,但是私藏兵器、甲胄历来都被认为是试图谋反的大罪,处分非常严格,司马懿虽然是朝廷重臣,但恐怕也不可能密藏有足以武装三千人马的武器。因此,只有在占据武库之后,参与政变的人马才能获得大量的武器。这是其他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

另一方面,占据武库等于切断了忠于曹爽的军队的武器来源。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除了正在担负巡逻、宿卫任务的兵士之外,其他禁军部队平时身边也没有武器,武器被集中保管在武库之中。

根据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洛阳武库位于城市的东北角,而曹爽的府邸恰好位于武库之南,曹爽选择此地为府,大概有便于就近控制武库的意思,可知曹爽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无能,他也知道武库的重要性。因此,司马懿想要夺取武库,必须经过曹爽的府邸,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留在洛阳的曹爽妻子刘氏,以为司马氏的目标是攻取曹爽的府邸,惊慌失措,双方对峙,冲突几乎一触即发。但司马懿完全没有和曹爽府中的卫士纠缠,经过了曹爽府,径直奔武库而去。司马懿早就断定,在洛阳城中群龙无首的局面下,忠于曹爽的军队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抵抗,他首先攻取武库的釜底抽薪之举,已经切断了城内曹爽军队的武器来源,瓦解了他们抵抗的意志。

司马懿需要攻取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司马门,其他的司马氏成员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都被安排参与攻打司马门的战役。司马门是洛阳宫城的正南门,是拱卫帝王、保护宫城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是宫城防卫的重心。司马懿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攻取司马门,进入宫中,控制了太后,由郭太后下诏废黜曹爽,才能为这场政变染上一些合法的色彩。另外,只要控制了司马门,隔绝宫内外,驻扎在宫外的曹爽、曹羲两营的军队与宫中就失去了联系,自然也掀不起大的风浪,整个政变可以算是大功告成。

总体而言,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一生所经历过的最为艰难的斗争,面对掌握禁军的曹爽,司马懿所能控制的军事力量明显处于劣势。但是由于曹爽兄弟轻率地带着小皇帝出城谒陵,致使政变发生后,城内禁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司马懿运用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良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放弃攻击曹爽府邸这样显而易见的目标,转而把有限的力量集中于武库、司马门这样最富战略价值的地方,铤而走险,奋力一击,从而改变了整个魏晋历史的走向。

除了司马氏家族的成员之外,参与政变的蒋济、高柔、王观等人都是曹魏的老臣。表面上看,这场政变似乎得到了曹魏政权中元老和功臣们的大力支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曹魏老臣之所以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主要是对曹爽之前改革的不满,他们意图恢复原有的政治秩序,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但是他们并没有支持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意图和打算,反而“心存曹氏”。因此,在司马氏家族独揽朝政之后,他们与司马氏家族也渐行渐远,甚至有些人成为司马氏专权的反对者。例如之前同情高平陵之变,曾帮助司马懿说服曹爽放弃抵抗的两位朝臣许允、尹大目,后来都站在了反对司马氏的立场上:许允参与了李丰废司马师、拥立夏侯玄辅政的计划,而尹大目则在司马师讨伐文钦、毌丘俭之役中临阵泄密,暗助毌丘俭。所以司马懿尽管在高平陵之变后,掌握了曹魏政权,但他代魏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事实上,司马氏家族经过祖孙三代、四人长达十六年的努力,才最终完成了魏晋易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则是一般人注意不多的司马师。

在之前讲过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记载,政变是由司马懿、司马师两人精心谋划的,司马昭事先都不知情。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政,继续控制朝廷。虽然司马师从嘉平三年(251)执政到正元二年(255)去世,其间不足五年,时间上并不长,但对司马氏代魏的进程而言,却是意义非凡。司马师执政后,他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控制,更多的是依靠他个人的政治声望和长期积累下来的人脉,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对中央和地方潜在的反对者加以清洗。而司马师则逐步扫除了中央与地方的反对势力,对内镇压了李丰、夏侯玄的未遂政变,废了齐王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借此肃清了朝廷中忠于曹氏的力量;对外则亲征淮南,平定了毌丘俭的起兵;同时,司马师以曹魏官二代为中心,培植起一支支持司马氏代魏的政治力量,他所援引的贾充、钟会等人,后来都在代魏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可以说,通过司马师的努力,奠定了魏晋易代的基本格局,也正是因为司马师有大功于晋室,他的养子齐王司马攸在魏晋之际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很多人主张立他为太子,接续大统,对于西晋初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