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胸有成竹”——艺术心象论(1 / 1)

“灵感”从突然产生到形之于手,虽然只是一刹那的功夫,但其中还需经历一个构思的过程,苏轼在上文中所提到的“成竹于胸”便是文艺构思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18]

“成竹于胸”,其实就是心中视象,即“心象”。何为“心象”?简单而言,即创作者心中之象。刘勰最早提出了“心象”问题,《文心雕龙·神思》曰:“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9]意即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会根据声律而下墨,通过内视心中的形象而运笔。不少学者把这里的“意象”理解为作品中的形象,这种理解其实已经背离了刘勰的原意。“窥意象而运斤”,显然是“意象”在前,“运斤”在后,“运斤”窥视着意象来进行的。这里的“意象”就是经过神思活动后存在于作家心中的“心象”。在文艺创作活动的构思阶段,“心象”的形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苏轼在这里提出的“成竹在胸”,是对“心象”问题的进一步拓深。以上这段话具体说明了“心象”的三个特点。

第一,“神思”活动中所形成的“心象”,虽还在心中,却是完整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因此“心象”不是“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断片的东西。晁补之也呼应苏轼的观点,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兴来雷出土,万箨起崖谷。”[20]所谓“成竹”即完整的形象,非片断之物。宋代罗大经在《画马》一文中也说:“大概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俊,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21]这里所说的“全马”也是强调了“心象”的完整性。

第二,“心象”不是板滞的,而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所以“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所谓“急起从之”“追其所见”,就是作者把胸中的心象看成一个有生命的对象,怕这个对象会如兔和鹘一样瞬间逃逸,因此极为珍惜这个短暂时刻。为什么“心象”会有生命呢?苏轼曾做过有力的说明:“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22]所谓“见竹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这种“忘我”的、超于功利的精神,导致作者连自身的存在也遗忘了。在这种凝神忘我的精神状态中,其实是人的生命外射到了作为对象物的“心象”上,使“心象”似乎获得了生命活力。这生命活力就是作者的生命活力,是作者生命活力的对象化。创作中的这种深入自己“心象”的境界,西方称为“移情”。立普斯说:“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23]创作者情感的对象化,是“心象”获得生命活力的深层原因。

第三,构思过程中的“心象”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具有浓郁的诗意。如苏轼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4]作者将心中的诗情画意完美地投注到了西湖美景之上,用这种审美之心去看待景物,所形成的“心象”必然不是客观外物简单的复制,而是往往具有人们预料不到的诗意特征。苏轼《郭熙画秋山平远》一诗云:“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25]虽是咏画中之形,却也将作画者创作时的审美“心象”烘托了出来。作为画家的郭熙,对“心象”的诗意性也多有论述,可稍作引述,作为参考。郭熙认为,创作者胸中的心象应有一种审美的视点,要有“林泉之心”。他曾言:“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26]艺术家不能受“斩刻之形”所限制,而应以“林泉之心”去看山水,这样真山水也就有了诗情画意,如“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27],不同季节的山,虽“意态”不同,但都带有诗意。这已经不完全是对山水“物象”的观看,已经进入到“心象”的范围,因此才能“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28],所谓“意态”正是心中印象。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在酝酿心象时,不但不为物象的面貌所限制,而且都能将其作为自己审美情趣的反照。心象中一片风景,就是诗人的一种心情。“成竹于胸”,不仅仅是自然物态的“竹”,更是酝酿着观竹时的心情。

“成竹于胸”说,是对魏晋时期“意在笔先”、刘勰“窥意象而运斤”等观点的补充与丰富,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心象”理论。“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心象的未定性和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成竹于胸”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