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地理插上人文的翅膀(1 / 1)

20多年前,大学读了一半多的时候,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部门自然地理已经学完,接下来转入综合自然地理以及中自、世自等区域自然地理的学习,与此同时,也搭配着学习经济地理概论、中经、世经三门经济地理课程。老师们说,现在的地理学发展很快,已有不少学者主张,地理学除了传统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还应该包括人文地理;更有一些激进的学者甚至主张,地理学应该就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不过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人文地理在地理学中已经占据了足够的地位。它已经取代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一道成为地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不仅分庭抗礼,在一般的话语中,几乎有将自然地理逐出之势。过去我们看到的地理,总归是先位置,后气候、地形、河流,然后是矿藏、物产、交通、工农业、政治文化中心,再然后完了。而现在呢,很多以前的必要内容看不到了,无限弥漫的是风土人情,甚至观察者个人的感怀。

应该承认,这是一种进步。地理学又像中国的传统时代那样,重新贴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本质上讲,地理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它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我们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过程中的媒介。它是人类知识金字塔的一个底座,其中很多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常识。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人文地理发皇之后自然地理会因此而衰落,不会的,真正的自然地理从来就是供少数人研究,并将此研究当作职业并奉献热情的工作,社会需要它,所以它必会前进。只是没必要让太多的人成为那样远离生活情趣的地理学家而已。

如果说现在的人文地理在发皇过程中还存在着缺憾,个人认为较突出的是缺乏足够的历史感。现在的人文地理从业者就气质来说大多属于科学家——研究人文现象的科学家,他们很注意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吸收借鉴,却很少引入历史的视角。或许是因为另外有一些人专门在研究历史地理的缘故吧。但事情的复杂性也就体现在这里:人文地理面对的虽然是现代视野中的地理事象,但因为它是人文的,所以往往也是历史的。例如,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再现代不过的人文地理问题了,可是,各区域原有的城镇体系,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且不说,各地在近数十年城市化急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说这是崭新的问题,可是,崭新的问题背后深藏着的却是一道历史的走向。同样是城市吞噬农村,在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城中村”问题,而在长江三角洲,在其他地区,类似的问题却并不突显。如果说这中间有什么因素在起作用,除了问历史还能问谁呢?这个现象虽然是一个纯而又纯的现代地理现象,但实在是一个从区域社会历史中生发出来的问题。

要解决人文地理中的这一类问题,最好当然是人文地理学家本身有足够的历史修养。但这不现实,也不够人道。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文地理学家总还有更值得他们花力气去做的事。因此,笔者认为,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最好还是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互济。解决历史时期地理问题的不是有历史地理吗?那么好,可以将人文地理中的历史问题交给他们。这样既节省人文地理学家的精力,也能给历史地理带来新的发展。如果能那样,我们会看到,那样的人文地理将更加丰富、深沉,更加人文。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近20余年人文地理与相关人文学科的深度渗透,已经出现了一幅很美妙的图景:人文地理的发皇能大大推进其他学科向纵深发展。例如文学,按理它不像城市、经济等那些落实在地面上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与地理缺乏一种必然的联系,然而不然。当我们要对一些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时候,地理实在是一只看得见的手。作家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摆脱其成长的地理环境的制约,其语言习惯或多或少都会带着母方言的影响。尤其当面对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时,甚至作品中的地名、空间意蕴往往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以往地理学家很少介入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者为此大伤脑筋、非常吃力,效果却并不怎么样。可以说,没有不犯低级错误的高手,在这方面。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逗笑取乐,恰恰相反,正好可以借此说明人文地理的路还很长,用一个古老的成语形容:任重道远。只是,正如我们对生活的信念一样,任重不一定要步履蹒跚。我们可以在人文地理的空间中,自在而快乐地走着、跳着、飞着,给地理插上人文的翅膀,为人文厘清地理的舞台。

2007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