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荷法等国的探险(1 / 1)

荷兰和法国是继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之后崛起的两大海上强国。荷兰所在的尼德兰地区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随着欧洲贸易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的转移,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此外,随着马丁·路德开启的欧洲宗教改革时代的来临,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接受了新教信仰,然而,这片富庶土地的主人却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这是一个在整个欧洲捍卫天主教事业的封建王朝。这样,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宗教矛盾与民族矛盾以及初生的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交织起来,最终酿成1566年的尼德兰革命,革命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开展。1581年,尼德兰北部地区宣布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这是一个新生的民族国家。

一、威廉·巴伦支探航东北航路

民族国家是荷兰海外扩张的载体。早在1577年,荷兰人就沿着英国人开辟的东北航路建立了与俄国的贸易联系。荷兰本国最著名的航海家是威廉·巴伦支(Willem Barents,1550—1597),他在东北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发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巴伦支出生于荷兰泰尔斯海灵岛(Terschelling),早年从事制图业,曾经远航到西班牙和地中海等地,完成了地中海地区的地图集。在此期间,他了解到西伯利亚北部海域太阳一天24小时照耀(极昼),因而他相信,任何可能存在的浮冰都会被阳光融化。基于这一主观臆断,他提出向东北航行,寻找前往亚洲的东北航路的计划。

1594年,荷兰商人装备了一支由3艘船组成的探险队,其目标是“从挪威、莫斯科公国、鞑靼的北边开辟一条去中国的海上通道”[45]。巴伦支担任其中的“水星号”(Mercury)船长。6月5日,船队启航离开荷兰,一个月后,船队来到新地岛海域,巴伦支与另两艘船分道前行。巴伦支继续向东北进发,7月9日,他们第一次看到北极熊。到达新地岛后,巴伦支沿着海岸看到了许多俄国航海者留下来的踪迹,岛上竖起的十字架与俄国船只搁浅留下的残骸,无不标志着这是一片冰封的“死亡地带”。勇敢的巴伦支依靠其卓越的驾船技巧,在浮冰与小岛间穿梭,继续推进到北纬77度附近,这是当时人类到达的最北端。他们发现了新地岛的最北端,将之命名为冰角。刺骨的寒冷与巨大的冰山让船上的水手们再也不愿继续前行了。返航途中,他们在亚马尔半岛(Yamal Peninsula)西部海岸与另两艘船会合,9月返回荷兰。

这次探索东北航路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巴伦支所带来的发现还是大大鼓舞了荷兰当局。奥兰治亲王“拿骚的毛里茨”(Maurits van Nassau)任命他为“大航海长”(Chief Pilot)和新探险队的领航员。1595年6月,新的探险队组建完毕,计有6艘船,比上一次探险队的规模扩大一倍。这次航行的目标是希望建立荷兰与中国的贸易联系。然而,这次航行却出乎意料地失败了。船队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达西伯利亚海岸和瓦伊加奇岛(Vaygach Island)之间。两名水手被北极熊袭击身亡,“这恐怕是地理大发现以来首次探险者被野兽所害的例子”[46]。强劲的逆风和浮冰使荷兰人无法继续前进,他们被迫返航。

由于第二次探险的失败,使巴伦支失去了荷兰当局的支持,他只得加入了由盖姆斯克尔克(Jacob van Heemskerk)与扬·鲁普(Jan Rijp)率领的探险队,仍担任领航员。他们乘坐两艘小船,于1596年5月离开荷兰。6月9日,他们发现了一个大岛,岛上有一只横死的白熊,于是,他们将之命名为熊岛(Bear Island)。6月17日,他们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然后沿着该岛的西北海岸前行。3天后,他们进入一个巨大的海湾,即红峡湾(Raudfjorden)。6月25日,他们又进入一个海湾,在岸边发现了海象的牙,于是将之命名为象牙湾(Tusk Bay)。船队在海洋中绕了一个圈,又于7月1日回到了熊岛。

此后,巴伦支与两位船长就航向问题发生了纠纷。巴伦支坚持应向东北航行,而扬·鲁普认为应向北穿越北极,这样可以更快捷地到达亚洲。盖姆斯克尔克支持了扬·鲁普,于是他们继续北行,一直航行超过了北纬80度,很快他们就发现无法逾越的浮冰挡住了去路。关于极地是温暖的海洋的谣传被打破。在此情况下,盖姆斯克尔克站到了巴伦支的一边,两人与扬·鲁普分道扬镳,驾船转向东行驶。他们一直航行到新地岛北部,由于彻骨的严寒与危险的冰山阻住了去路,于是决定在一个被称为“冰港”的地方过冬。这是欧洲人第一次在如此寒冷(最低时温度达到零下60摄氏度)的北极地区过冬。他们没有如料想般看到24小时挂在天空中的太阳,而是接连3个月不见任何阳光,这是北极的极夜。此外,他们还要面临坏血病和北极熊的威胁。直到1597年6月,海面的冰层才融化,船员们欣喜地踏上了归程,但是,巴伦支在起航后不久就死去了,死因可能是坏血病。

威廉·巴伦支之死

威廉·巴伦支如同他的许多先辈一样,也未能成功地穿过北冰洋广阔的海域前往东方,极度的寒冷与危险的浮冰阻碍了探索的脚步。不过,客观地说,巴伦支与他的同伴们的探险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他们对北冰洋地区的诸多发现扩大了人们对北极地区的认识;他们所开辟的冰海航线为后人继续探索和从事捕猎贸易铺平了道路;他们还到达了人类从未涉及的北纬80度的封冻冰线,第一次成功地在极地渡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所有这些都对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迈出了意义非凡的一步。[47]此后,荷兰继续与俄国开展北方贸易,探索东北航路的步伐减慢了。1609年,英国人哈得孙在荷兰的支持下去探寻东北航路,不过,哈得孙的发现主要是在北美地区。

东北新航路的完全打通应始于白令海峡的发现。1724年,维他斯·白令(Vitus Bering)受沙皇委派去验明在亚欧大陆的东北与北美的西北极地是否有大陆桥相连。1728年,他宣布亚洲与北美大陆存在一条海峡。

二、法国人探寻西北航路的尝试

法国,这个六边形的国家,有三个边是与大海毗连的,这似乎象征着,法国应该把自己一半的精力放在海洋上,而不是一头埋进欧洲大陆的纷争之中不能自拔。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兴起的标志,但直到16世纪,法国才终于冲破束缚自身的大陆主义心态,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入了争夺海洋的竞技中。

约在15世纪末,即卡伯特为英国发现纽芬兰渔场后,法国渔民曾跟随英国人前往纽芬兰,并用铁器与土著人交换毛皮。16世纪上半叶,法国海盗船出现在了中美洲地区。这是第一批奉旨抢劫的海盗,他们中的许多人得到了法王颁发的特许状,甚至是国王本人提供的资金。在王家海盗的队伍中,有一位叫乔凡尼·达·维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zano,1485—1528)的佛罗伦萨人。他在1523年装备了一支船队,在法王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Ⅰ,1515—1547年在位)的支持下向北航行探索西北航路,其目标是穿过北美地区的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到达亚洲大陆边陲的中国。

关于维拉扎诺的生平留下的资料很少,他约在1506年来到法国的迪耶普港(Dieppe)定居,开始了作为航海者的一生。除了随船在东部地中海地区从事各种贸易,他还曾随法国的渔民到过纽芬兰,而且可能在圣劳伦斯河上航行过。1523年,他受法王委托,带领一支由4艘船组成的探险队去寻找西北航路。然而,这次航行非常不顺利,他们遇到了恐怖的风暴,两艘船葬身海底,余下两艘受损严重的船被迫返回法国。

1523年底,两艘船修理完毕再次起航,他们首先朝南进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控制的平静水域,在马德拉群岛进行休整,可能是遭到西班牙或葡萄牙舰队的阻击,其中一艘船返回法国,但维拉扎诺驾驶另一艘“王妃号”(La Dauphine)转向北方,向北美大陆进发。3月1日,他们到达北卡罗莱纳的“恐怖角”(Cape Fear)。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继续航行到帕姆利科湾(Pamlico Sound)潟湖附近。维拉扎诺相信帕姆利科湾就是通往太平洋的海峡,这一错误认知影响了此后上百年欧洲人对北美的认识。欧洲人在这一时期绘制的美洲地图以讹传讹,将此错误产生的影响扩大化了。维拉扎诺继续沿着北美海岸北行,在纽约湾进行了考察,还和岸上的万帕诺亚格人(Wampanoag)进行了交流。因而,他实际上比在荷兰人支持下的哈得孙对这一地区的发现更早。此后,他继续北上,一直到达缅因、新斯科舍和纽芬兰等地。他将西班牙控制的新西班牙地区(墨西哥)与英属纽芬兰地区之间的广阔地域称为“新法兰西”(Nova Gallia),直接推动了法国人向北美地区的殖民扩张进程。

维拉扎诺之后,法国人探索西北航路和殖民北美的尝试不断增多。1534年,航海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在纽芬兰和圣劳伦斯河湾探险,当地的休伦人(Huron)和阿尔衮琴人(Algonquins)用毛皮向他换取刀子和斧子。此后,他又两次来到北美,在圣劳伦斯河沿岸和更北的加拿大海岸进行了详细地考察。1562年,让·里博(Jean Ribault)和勒内·古莱纳·德·洛多尼埃(Rene Goulaine de Laudonniere)率领3艘船载着一批逃避宗教迫害的法国人前往佛罗里达,他们在南卡罗莱纳海滨进行了考察,并留下一小队志愿者建立了法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点——查尔斯堡(Fort Charles)。这一殖民点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殖民者不得不放弃定居计划返回法国。1564年,洛多尼埃返回北美,在圣约翰河边重新建立了一个定居点——加罗林堡(Fort Caroline)。然而,这一殖民地的经历也非常不幸。由于洛多尼埃四处劫掠西班牙船只,遭到了西班牙佛罗里达总督佩德罗·梅内德斯·德·阿维莱斯(Pedro Menendez de Aviles)的报复。几乎所有法国殖民者都被西班牙人残杀,为了巩固对佛罗里达的控制,西班牙人建立了稳固的据点,将法国人彻底排挤出这一带。

与西班牙的竞争遭遇失败后,法国人探险的方向转向更北部。著名的探险家塞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于1603年开始在加拿大探险,并在圣克罗伊(St.Croix)建立了殖民地,由于他的探险和殖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因此被称为“新法兰西之父”。在尚普兰的影响下,一批新的法国探险家陆续涌现。艾蒂安·布吕莱在寻找西北航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和苏必利尔湖。他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了几年,1633年,在与休伦人的冲突中被杀死,据说,他还不幸成了休伦人的“盘中餐”。另一位冒险家是让·尼科莱(Jean Nicollet)。他最远到达密歇根湖,错误地以为自己穿过了太平洋。他身穿中式长袍会见温内巴戈人(Winnebago),把这些人当作中国皇帝的臣民。

1672年新法兰西的总督让·塔隆(Jean Talon)认为密西西比河可能流向太平洋,那就可以借此航向东方。1682年,勒内-罗贝尔·卡瓦利尔(Rene-Robert Cavalier)和西厄尔·德·拉·萨莱(Sieur de La Salle)率领的探险队沿密西西比河一直南航到达了墨西哥湾,推翻了让·塔隆的想法。拉·萨莱宣布密西西比河的广阔流域归法国所有,并以法王路易十四之名,将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Louisiana)。不幸的是,拉·萨莱虽然完成了如此壮举,但在他率领殖民队伍要在密西西比河口建立殖民地时,竟再没有找到这个河口,他多次派出探险小队寻找也没有再次发现,后来,他被反叛的探险队队员杀死。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土地后来被拿破仑卖给了美国。

法国人探索西北航路的尝试与同时代英国人的探险相呼应,虽然所有航海家都没能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航路,但他们却为北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地区的发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美大陆的轮廓、地理环境清晰地展现在欧洲人面前,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多条航路成功地开辟出来。在此情况下,一批又一批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沿着他们的足迹来到美洲进行殖民活动,一方面,北美印第安人的悲惨历史由此发端,另一方面,殖民者们在这片土地上重塑了一个欧洲式的现代社会。

[1] E.P.Cheyney,A Short History of England,New York:Ginn and Co.,1932,p.34.

[2] Krishan Kumar,The Making of English National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41.

[3] 克努特于1019年继承丹麦王位,1028年又继承了挪威王位。

[4] 值得一提的是,诺曼底公国也是由维京人南侵时创建,后成为法国国王附庸,被法国文化同化,威廉是维京人后代。

[5] Stephen Haseler,The English Tribe:Identity,Nation and Europe,London:Macmillan,1996,pp.9-10.

[6]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7] John M.Currin,“Englan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485-1509”,In Susan Doran,Glenn Richardson,eds.,Tudor England and Its Neighbors,Palgrave Macmillan,2005,p.15.

[8] Roger Lockyer,Tudor and Stuart Britain1471-1714,Longman,1964,p.132.

[9] 凯瑟琳出身显赫,她的父母是著名的西班牙双王伊莎贝拉女王和斐迪南国王,查理五世的母亲“疯女”乔安娜(Juana,1479—1555)是她的姐姐。

[10]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页。

[11] 排在玛丽之前的亨利八世的另一个儿子——私生子里奇蒙公爵也已早夭。

[12] 爱德华六世去世后,一批新教贵族拥护简·格雷为女王,但很快被拥护玛丽的势力推翻,简·格雷被关进伦敦塔,后被玛丽秘密处死。简·格雷在位仅9天,史称“九日女王”。

[13]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4页。

[14] Alan G.R.Smith,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 State,New York:Longman,1984,p.78.

[15] [法]伏尔泰:《风俗论》中册,梁守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25页。

[16]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8页。

[17] 玛丽宣布要嫁给西班牙的菲利普后,托马斯·怀亚特爵士(Sir Thomas Wyatt the Younger,1521—1554)发动了叛乱,主张废黜玛丽一世,立伊丽莎白为女王,后遭到玛丽女王的镇压,怀亚特被处死。

[18]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1页。

[19]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第15页。

[20]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62页。

[21]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57~58页。

[22]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第125页。

[23] W.D.Husse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p.2.

[24]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页。

[25]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8页。

[26]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17页。

[27]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19页。

[28]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吴模信译,第32页。

[29] [英]J.E.尼尔:《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传》,聂文杞译,第323页。

[30] 1571年,由西班牙人领导的欧洲基督教国家的“神圣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希腊勒班陀附近海域里进行的一次海战,经过激战,奥斯曼帝国战败。战后,帆船舰队逐渐取代排桨战船成为海战的主力。

[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沦陷后,不列颠战役打响,英国独自支撑危局,对抗强大的德国及其扈从国。1940年6月18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讲话说:“法兰西之战已经结束。不列颠之战要开始了……因此,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我们的责任,而且我们应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帝国就是存在一千年之后,人们还能说:这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

[32] G.E.Weare,Cabot’s Discovery of North America,London:John Macqueen,1897,p.107.

[33]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145页。

[34] W.D.Husse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p.4.

[35] M.C.Fuller,Voyages in Print:English Travel to America 1576-162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6.

[36] D.B.Quinn & A.N.Ryan,England’s Sea Empire 1550-1642,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3,p.41.

[37] H.C.Murphy,Henry Hudson in Holland: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and Objects of the Voyage Which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Hudson River,New York:Cosimo Inc.,2009,p.33.

[38] [美]加文·韦特曼:《北美洲探险》,张晓博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39] 当时盛传有一条“阿尼安海峡”连通北冰洋与太平洋,后来俄国探险家白令发现了这条海峡,即白令海峡。

[40]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269页。

[41] D.B.Quinn & A.N.Ryan,England’s Sea Empire 1550-1642,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3,p.22.

[42]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277页。

[43]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中,先后由麦哲伦、若奥·谢兰、杜阿尔特·巴尔波查、胡安·卡尔瓦罗和埃尔卡诺任船队指挥。

[44]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329页。

[45] 转引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279页。

[46]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280页。

[47]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