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挽救国运 东渡求学(1 / 1)

先生名永权,字君毅。先世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祖父伟斋经商入蜀,著籍新繁县(今为新都县新繁镇),而定居成都。父名仕珍,母李。1886年,即清光绪十二年的冬月十九日,君毅出生于成都城南孟家巷自宅。自幼勤奋好学,卓然有立。16岁时,受业罗江叶秉诚、威远周癸叔,二师学识湛深,后尝分别为四川大学历史系、中文系教授。先生由此奠立了相当深厚的国学基础。两年后,君毅应成都府考,中秀才。其年秋入四川高等学堂普通班就读。

君毅先生的出生和成长是在祖国多灾多难的年代里,中国当时连续遭受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等一系列的入侵掠夺。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所行皆辱国丧权,对内却专制黑暗,使得民不聊生。1905年,君毅先生已19岁了。眼见国势日蹙,为民族命运十分担忧的少年吴君毅,看到世界列强,尤其是隔海相望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大大增强,认为只有学习它们的长处才能挽救祖国的危亡;于是,乃随堂兄吴虞(字又陵)东渡日本求学。

他到日本后,开初进入成城学校学习了两年,为谙熟日语作准备,继入东京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旋考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在清政府被推翻的次年(1912年)夏天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得以实现出国学习法律的初衷。他怀着学成为国效力意愿,一直非常努力用功;五年之后毕业时,获法学士学位。更因成绩优异,名列第一而获得帝国大学的金剑之奖。当时我国留日学生为数不少,但得到此项荣誉却还是首次。

君毅先生虽远在东瀛,可心中仍时时牵挂着祖国,例如一次出游逗于海滨,眺望眼前的江之岛,便立刻回忆起它有似镇江的金山、焦山,他写作的七绝《江之岛》,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他那颗对祖国无比依恋的赤子之心!

金焦在望疑吾土,迢递蓬山万里天;

独立苍茫寂无语,片时飞想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