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开平四年 蜀武成三年 吴越天宝三年 长和郑闵始元元年[30]晋王、吴王、岐王均称天祐七年
【时事】
二月,岐王李茂贞承制加杨隆演嗣吴王。
四月,梁进封刘隐为南海王[31]。
五月,天雄军节度使、邺王罗绍威卒。
六月,梁加楚王马殷天策上将军。殷始开天策府,置左右相。
七月,李茂贞与李存勖合兵攻夏州,李仁福困守月余,梁军来援,岐、晋兵始撤去。
十一月,梁发兵攻赵王王镕,镕求援于李存勖,存勖援之,遂与梁绝,复称唐天祐年号。
十二月,梁再发兵攻王镕。
辰州、溆州蛮攻掠湘乡、武冈。
【学术文化纪要】
韦庄(836年生)卒。庄于唐中和三年(883年)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凡1666字,为现存最长之唐诗。其咏史诗,吊古伤今,对唐室衰微,融注深切感情。庄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铿锵,但不及其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庄诗多作于入蜀之前,后由弟霭编为《浣花集》[32]。庄亦工词,多作于入蜀之后,词语清丽自然,上承白居易、刘禹锡,下启南唐诸家,堪称《花间集》之别调。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5首,追思昔游,寄托感慨,情蕴深至。庄词与温庭筠[33]齐名,人称“温韦”。在风格上二者颇有不同,温词侧艳华美,而庄则善用白描,清新流畅。其代表作有《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及昨夜夜半》《思帝乡·春日游》等。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温词为句秀,韦词为骨秀,认为韦优于温。《全唐诗》录其诗为5卷、补遗1卷;其词则录54首。[34]庄又继姚合《极玄集》而编《又玄集》。[35]其他著述今俱不传。仅存《浣花集》及所选《又玄集》。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唐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及第,官左补阙,旋因避乱求官,辗转各地。李询宣谕西川,举为判官,后王建辟为掌书记。建称帝,居枢要,凡开国仪制,多其所定,累官至宰相。庄在成都,访得杜甫所居浣花溪草堂旧址,仅存柱础,乃建屋其上以居。卒于本年七月。(《通考》卷243《经籍考七十》;《十国春秋》卷40本传;夏承焘《韦端己年谱》,收入所著《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王涣约卒于本年稍后。涣工诗,情致婉丽,尝以作《惆怅诗》有名,古代才子佳人哀怨事,如崔莺莺、李夫人、乐昌公主、绿珠、张丽华、王昭君及苏武、刘阮辈,凡12首。哀婉妩媚,为晚唐士林称誉。《全唐诗》录其诗共14首。涣字群吉,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唐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年已七十余。旋官考功员外郎,年九十以礼部侍郎致仕,其卒约在梁开平末年。
卢延让此顷仕蜀。延让作诗师薛能[36],语言质实,人多诮为浅陋,独吴融盛称之,以为“语不寻常,后必垂名。”其诗有“狗触店门开”“饥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诸句。及仕王建,以所献诗有“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之句,遇事巧合,为建称赏,即擢工部侍郎。著有诗集1卷传世。延让字子善,幽州范阳(今属北京市)人。唐光化三年(900年)进士及第。初为朗陵雷满辟为从事;满败,归仕王建,授水部员外郎,迁给事中,擢工部侍郎,转刑部侍郎,卒。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卷10,《十国春秋》卷47本传,《唐诗纪事》卷65)
信都镐此顷撰《淝上英雄小录》2卷,记杨行密将吏有勋名者40人,其24人为淝(今安徽合肥)人;又有僧道渔樵之属10人[37],录其小事,故曰“小录”。(《通考》卷200,《十国春秋》卷11本传)
皇甫枚此顷在世。枚于唐天祐时旅食山西,手记咸通(860—873年)间事,作传奇小说集,名《三水小牍》,凡3卷,流行于世。枚字遵美,安定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尝于咸通末为汝州鲁山令。(《宋史·艺文志》,《辞海》第1691页,《通考》卷215)
僧无作卒于此顷(开平中),年五十六。无作善草隶,笔力遒劲。米芾《书史》谓唐末学欧阳询书尤多,而无作学真字得八九分,行字则肥弱。无作字不用,自号逍遥子,俗姓司马,苏州(今属江苏)人。幼聪颖绝伦,薙发参学于闽僧义存,深入堂奥。吴越王钱镠召居明州,因便辞归,留诗云:“衔恩虽入国,辞病却还山。”(《十国春秋》卷89本传)
李霭之此顷在世。霭之工画山水寒林,有江乡之思。亦喜画猫,为世所珍。邺帅罗绍威厚礼之,建亭为其挥毫之所,名曰金波,因有金波李处士之称。作品有《卖药》《修琴》《归山图》《野人荷酒》《寒林》,并山水卷轴传于世。霭之,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图画见闻志》卷2,《宣和画谱》卷14)
王遂此顷(开平中)撰有《琴谱》2卷,遂字里生卒不详。(《通考》卷186《经籍考十三》引《崇文总目》)
许侯、雍中本此顷以塑像有名于时。成都大圣慈寺[38]之炽盛光佛及华严阁之释迦立像,皆侯所塑。又雍中本塑圣兴寺天王院之天王、炽盛光佛及天长观、龙兴观之龙虎君,并称名手。侯,简州(治今四川简阳)人,中本,东川(首府梓州为今四川三台)人。(《益州名画录》卷中)
八月,吴越于杭州城外筑捍海塘,塘外植晃柱十余行,以折水势。先是潮水昼夜冲击,版筑难就。相传钱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既而潮头东趋西陵,潮水顿敛,遂定其基,以铁絙贯幢干,用石楗之,海塘乃成。钱塘得名以此。又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江潮入河。并广杭州城,建候潮、通江等城门。大修台馆,筑子城,其地富庶由是盛于东南。(《通鉴》卷267《后梁纪二》,《十国春秋》卷78《吴越世家二》)
闽大浚侯官县西湖,广至40里,灌溉民田颇多。(《十国春秋》卷90《闽世家一》)
罗绍威镇魏博,以临淄、海岱罢兵岁久,储庾山积,唯汴京军民多而食益寡,愿于太行山伐木,下安阳洪门,造船三百艘,兴置水运,自大河入洛口,以供给宿卫。梁主深然其议,会绍威遘疾,乃止。(《册府》卷498《邦计部·漕运》,《续通典》卷14《食货十四·漕运》)
七月,福州贡方物,献桐皮扇;广州进犀、玉,及蕃舶上蔷薇水。(《旧史》卷5《梁太祖纪五》)
罗绍威(878年生)卒。绍威服膺儒术,喜招延文士。聚书万卷,置书楼,开学馆。能诗文,尝作《公宴诗》云:“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肖骚两脚风。”为时所称。罗隐佐钱镠军幕,盛有诗名,绍威遣使赂遗致敬,隐乃聚其所为诗投寄之;绍威酷喜其作,因目己之所作曰《偷江东集》。绍威为人有智计,深结梁主,得其亲信。绍威字端己,魏博贵乡(今河北大名)人。继其父弘信为天雄军节度使,辖魏、相、澶、博、贝、卫六州。(《旧史》卷14、《新史》卷39本传,《册府》卷388《将帅部·儒家》)
五代文献零落,向学者少,然亦偶有藏书者。其在后梁之世,见于记载者有下述诸人。
平卢节度使王师范,青州(今山东益都)人,颇好儒学,为政有威爱,聚书至万卷,使杨彦询掌之。(《新史》卷42《王师范传》及卷49《杨彦询传》)
时眉州(今四川眉山)有孙氏书楼,渊源物久。唐开成(836—840年)中,孙长孺于州治西起书楼,贮储文籍;光启元年(885年)僖宗写“书楼”二字赐之。案孙氏书楼,后时毁于火,其留存书籍移鱼乡佛寺,即宋时所谓传灯寺者。书楼后又重建,有名于时。(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40《眉山孙氏书楼记》,《蜀故》卷7《楼》)
四月,梁主朱晃过朝邑,见镇将位在县令上,问左右,或对曰:“宿官秩高。”晃曰:“令长字人也,镇使捕盗耳;镇将多是邑民,何得反居父母官上!”至是,乃令天下镇使,无论官秩高卑,其位皆在邑令之下。(《旧史》卷5《梁太祖纪五》及卷149《职官志》,《册府》卷191《闰位部·立法制》)
九月,梁主诏:“魏博管内刺史,比来州务,并委督邮,遂使曹官擅其威权,州牧同于闲冗,俾循通制,宜塞异端,并宜依河南诸州例,刺史得以专达。”(《旧史》卷149《职官志》)
十二月,梁太常卿李燕等删定律令格式成书,上年十一月受诏重行刊定,计律令30卷,式20卷,格10卷,目录13卷,律疏30卷,凡五部一十帙,共103卷。目为《大梁新定格式律令》,颁行于世。其时,大理卿李保殷又进所撰《刑律总要》12卷。(《旧史》卷147《刑法志》及原注,《册府》卷613《刑法部·定律令五》,《通考》卷166《刑法考五》)
梁取进士15人、诸科1人。(《通考》卷30《选举考三》引《五代登科记总目》)
五月,梁诏禁东西两京及诸道州府制造假犀玉真珠腰带、璧珥并诸色售用等,一切禁断,不得辄更造作。盖是时两京豪族,以至社会贱隶,多假造犀玉饰物,严禁而不止也。(《旧史》卷5《梁太祖纪五》)
十月,蜀主立众假子为王:宗裕为通王,宗范为夔王,宗鐬为昌王,宗寿为嘉王,宗翰为集王,立其子宗仁为普王,宗辂为雅王,宗纪为褒王,宗智为荣王,宗泽为兴王,宗鼎为彭王,宗杰为信王,宗衍为郑王。惟宗懿(时立为太子,更名元坦)等九人及宗特、宗平真其子;宗裕、宗鐬、宗寿皆其族人;宗翰姓孟,建之姊子;宗范姓张,其母周氏,为建妾;自余假子百二十人,皆功臣,虽冒姓连名,而不禁婚姻。按唐末宦官典兵者多养军中壮士为子以结党自强,诸将效之,遂成风气。(《通鉴》卷267《后梁纪二》)
【附录】
韦庄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得浣花溪杜甫草堂故址,时年六十七。次年弟霭编其诗作为《浣花集》。庄于本年日诵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之诗,吟讽不绝。旋卒,葬白沙之阳,人以为诗谶。(《十国春秋》卷40《韦庄传》)
蜀主王建与宰相潘峭夜论边事,命宫人爇栗,已而爆栗毁坐间绣褥。建性猜疑,常于炉间置金鼎,令二妃亲侍茗汤。是夜猫相逐,误覆其鼎。建良久曰:“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忆得卢延让卷中有此语,乃知先辈裁诗,信无虚境。”明日超拜工部尚书。延让诙谐语人曰:“平生投谒公卿,不意得力于猫儿、狗子。”闻者大笑。
整理后记: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者成一书;宋末元初马端临谓光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因撰《文献通考》以补其制度沿革之缺。业师天墀先生为使吾国文化学术传承不至中断,复仿先贤之意,作《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一书,盖以补《通鉴》学术文化之缺略也。
先生有意撰作《系年》一书,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由于累遭政治冲击,所处环境恶劣,始终难以真正投入精力。到80年代,情况虽有好转,然先生已年逾古稀,且罹目疾,不得不缩小撰写范围,拟以“十至十四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系年”(“五代迄元”)为名,先行撰就,再及其余。然终先生在世,仅完成其书“五代部分”约四十余万言之初稿。为了不使先生当年的探索和努力湮没无闻,今借纪念先生百周年诞辰之机,将我所存此稿部分之前四年(907—910年)文字公之于世,虽系管中窥豹,庶几有助于学界同仁对先生这部未竟之作的了解。
弟子蔡崇榜谨记
2013年1月
[1] 契丹之名始见于晋吕忱《字林》(宋本《广韵》卷9引)。《魏书》有《契丹传》。契丹出于鲜卑族系,活动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隋唐时形成部落联盟。其人原长于冶炼镔铁,学者或以为“契丹”一词,原为镔铁之义。按德国人schatt著《契丹与黑契丹》一书,谓“契丹”在蒙古语中原为“杀害”之意;后日人白鸟库吉著《东胡民族考》,则以“契丹”为刀剑或钢铁之意。(参见《冯家昇论著辑粹》,2页,中华书局,1987年)
[2] 渤海为我国粟末靺鞨族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其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振国(一作震国),以敖东城(在今吉林敦化东南)为都。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祚荣受封为渤海郡王,改名渤海国,迁都上京(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之东京城)。粟末,邻接高丽,开化较早,王国建立,与唐朝关系密切,行政组织多仿唐制,使用汉文。最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南与唐接壤,北抵黑龙江,西至吉林西境,居民编户十余万,战士数万。置5京15府62州。文化兴隆,为海东盛国。
[3] 回鹘源出突厥族系,初称回纥,学者认为与突厥语“乌衣谷尔”相合,为“随从”之意,6世纪前后兴起于今阿尔泰山与天山地区。唐贞元四年(788年)改称回鹘。8世纪50年代后约百年间为其强盛时期。开成五年(840年)为黠戛斯(今吉尔吉斯)所破,除一部分降唐、附塞而居外,其余西走,可分三支:居河西甘、凉诸州者,称“河西回鹘”,后建牙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者强,属部分布于沙州、肃州、贺兰山、秦州、合罗川(今额济纳河)等处,人数共30余万。天山南路者,以高昌城为中心,其地在今吐鲁番县城西约50公里之哈喇和卓近傍,称“西州回鹘”,亦称“高昌回鹘”。另一支由天山北路逾葱岭而西,后建喀喇(黑)汗王朝。唐自肃宗起,曾先后出嫁公主四人于回鹘,虽中原王朝已有更移,双方仍互以舅甥相称。五代以来,西州回鹘文化昌盛,常遣使朝贡辽廷,初列为属国之一。(参见《辽史》卷70《属国表》)
[4] 南诏为中世纪我国云南地区乌蛮联合白蛮建立之边疆民族政权。乌蛮部落中以蒙舍、蒙巂、浪穹、邆赕(teng dan腾淡)、施浪、越析势力最强,史称六诏。“诏”,语义为王。蒙舍居名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其根据地在今云南巍山西北;其以西洱海(今洱海)地区为根据建南诏国,次年迁都大和城(今云南大理)。9世纪末,南诏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唐天复二年郑买嗣杀末主舜化贞,南诏亡。自细奴逻称王至此共历254年,传13主。
[5]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谓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以杜荀鹤、罗隐为多。杜诗中如:“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举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闲”;“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莫道无金空有寿,有金无寿欲如何?”等是。
[6] 唐末五代诗主要可分三派:一为继贾岛、姚合,刻画景物为题材及其风格者,方干、李频等属之;二为继李商隐、温庭筠,描写艳情为题材及其风格者,吴融、韩偓等属之;三则为杜荀鹤,上继张籍、白居易之近体风格,推陈出新,有所发展。
[7] 《全唐诗》900卷,为清初官修唐五代诗歌总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曹寅主持下编成。全书共收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均附有小传。书末部分有补遗6卷及词12卷。
[8]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以荀鹤卒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十国春秋》记卒于天祐时。此从孙光宪《北梦琐言》之说。
[9] 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孤贫,曾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玄宗以其有才华,任为内教博士,改名道玄(元),在宫廷作画,擅长佛、道人物,长安、洛阳两地寺观有其壁画三百余堵,笔法遒劲,所画衣褶,飘飘欲举,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其山水亦自成一家,相传在大同殿绘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吴画对后世影响颇大。
[10] 《五代会要》卷19《京兆府》条作:“改京兆府为大安府”,以京兆府所属长安、万年两县,改称大安、大年县;所置佑国军,至开平二年五月,改称永平军。《通鉴·后梁纪一》与《会要》略同,而异于《旧五代史》所记。
[11] 南宋项安世《家说》记:唐于政事堂后列五房,有枢密房,以主曹务。则枢密之任,宰相主之,未始他付,其后宠任宦官,始以枢密归之内侍。中叶后,其权日重。神策军两护军中尉与两枢密,号称“四贵”。冯鉴《续事始》谓代宗永泰中,以中人董秀管枢密,因置内枢密使。权势发展,甚至拥立皇帝、任免宰相,处理军国要务,而成为实际上最高决策者。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专揽唐政,尽诛宦官,以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此为用朝臣担任此职之始。
[12] 按募兵之制行,应募从军为市井无赖之一重要出路。从文身演为刺面,乃渐流行军中。韦庄《秦妇吟》有“面上夸功雕作字”之句;王建左右侍从,其形象为“髡发行日参,黥面扎腕,如一部鬼神”。可见士兵刺面,早有渊源,惟至朱梁乃形成制度耳。当时藩镇,朱瑾有“雁子都”,刘仁恭有“定霸都”,皆刺面作军号,以加强控制,防止逃亡,宋代沿而不变,遂成为军人屈辱之标志。宋儒胡致堂尝曰:刘仁恭、朱全忠籍民为兵,无罪而黥之,使终身不能去以自别于平民,非至不仁者莫忍为也。即此一端,足觇其时统治者之罪行,影响于世风者亦可知矣。
[13] 按《新史·张延朗传》记故唐之制,谓户部以本部郎中、侍郎判其事,而有盐铁转运使。其后用兵,以宰相领其职。乾符以后,国用愈空,始置租庸使,用兵无常,随时调敛,兵罢即止。而梁则设为常职。
[14] 周庠,在唐为龙州司仓。蜀主王建为利州刺史,庠以客从。在建幕中,多所荐言,建“得奄有两川,庠之谋为多”。累官御史中丞、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国春秋》卷40《周庠传》)
[15] 钱镠有改元而无称帝之事,《新史》尝举其封落星石制书称宝正六年辛卯一例。吴任臣《十国春秋》卷78末著论考证,谓:“宋末于临安府得吴越尊胜幢,有云‘天宝四年岁次丁未’,是朱梁篡唐之明年戊辰,已改元天宝矣。又灵隐尊胜幢云‘宝大二年岁次乙酉’,而《朱府君墓志》亦言‘宝大元年岁次甲申’,是唐之同光二年,在吴越为宝大元年也。元至正时,海宁州发吴越臣许俊墓,内署宝正三年于石,而招贤寺幢及贡院桥柱皆题宝正年月,不一而是,则武肃王(钱镠)之改元断矣。”
[16] 杨渥(886年生),字承天,为吴国政权创建者杨行密之长子。行密(852—905年)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末起兵据庐州为刺史,景福元年(892年)入据扬州,为淮南节度使,占有淮南江东之地。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在位四年,卒,子渥嗣立。其后子溥称帝,追谥行密为太祖。
[17] 张奉又作张承奉,为张义潮之孙。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义潮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归版图于唐,唐授为归义军节度使。《敦煌遗书〈张氏功德记〉》谓义潮无子,以弟义潭之子淮深为后。咸通十三年(872年)义潮卒,淮深继;光化三年(900年)淮深卒,子奉又继为节度使。
[18] 钟嵘(约480—552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著《诗品》品评自汉至南朝梁诗家103人,分为三品,每品冠有小序,每人各系论断,凡3卷。司空图所撰《诗品》,或称《二十四诗品》;清代袁枚又有《续诗品》之作,收入其诗集中。
[19] 唐僧皎然作《诗式》5卷,摘录两汉至唐诗人名篇丽句,分为五格,包括19体,其所论重形式技巧而忽于思想内容。
[20] 按《四库简明目录》云:今存《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南宋洪迈有序。其诗有贞元、长庆之风。
[21] 《益州名画录》作德玄,《图画见闻志》则作元德。又诸书多记“天福”入蜀,《图绘宝鉴》列德玄于唐末,天福乃石晋年号,“福”殆为“复”之误。
[22] 按其时梁、吴为敌,商旅不通;南北贸易,主要由荆南、楚进行,其路线由中原之汴、洛,经江陵、潭州以达广州。而茶、丝贸易尤为太宗。
[23] 按繁字读蒲禾切,音婆。
[24] 《旧五代史》卷60《李袭吉传》谓:“是时梁有敬翔,燕有马郁,华州有李巨川,荆南有郑准,凤翔有王超,钱塘有罗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称,与袭吉齐名于时。”
[25] 《册府元龟》卷二三二《僭伪部·称藩》谓是时杨氏据江淮,闽与中原隔绝,故审知朝贡于梁,采行海运,“颇有风水之患,漂溺者十四五”。胡三省《通鉴注》记其行程:“自福州洋过温州洋,取台州洋过天门山,入明州象山洋,抵登、莱岸,风涛至险,故没溺者众。”又闽当时通中原之陆路线为:自福州经建州(今福建建瓯)越武陵山,转信州(今江西上饶)、婺州(今浙江金华),顺富春江东下,出浙西扬州(今属苏州),然后北上中原。
[26] 宋范正敏《遯斋闲览》举罗隐诗之用俚语者,如:“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能消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尘。”“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今人多用其语,但不知为谁所作。
[27] 罗隐自序《谗书》命名之意,谓:“取其所为书诋之曰:‘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穷困。果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其书认为许多事物具有两面性而又统一,则富有辩证法观点。
[28] 此述《崇文总目》之言,《四库简目》卷13复谓:所谓“两同者,取晋人仲尼、老聃将无同之义耳。”
[29] 洛阳在故唐为东都,最称富庶。城周回52华里,大内在京城之西北。唐末遭黄巢、孙儒兵火之后,市井凋残,户不满百。张全义为河南尹,招怀流散,劝之耕种,并筑南北二城,以居其人。于是数年之间,渐复旧观。及朱全忠劫唐昭宗李杰东迁,缮理城阙、府廨、仓库,使京师规模粗具,皆全义之力也。
[30] 诸书所记,郑闵(亦作郑仁旻)改元凡五次,为始元、天瑞景星、安和、贞祐、初历。《云南志略》谓郑仁旻在位18年。
[31] 《十国春秋》卷58原注:“按《通鉴》及《东都事略》,无封南海王事。《宋史》但云开平初封南海王,无初封大彭、南平王事。《欧阳史》则云乾化元年封隐南海王。《五代会要》又云:‘开平四年四月,进封刘隐为南海王。’今从之。”
[32] 宋人所见《浣花集》,即韦霭所编者,皆止5卷,独张唐英《蜀梼杌》作20卷。按霭所作《序说》,谓庄诗于唐末乱离多已散失,编集时尚搜得千余首。今传《浣花集》为10卷,另补遗1卷,为明人毛晋所增,然存诗仅只三百余首。
[33] 温庭筠(812—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仕途不得志,官止国子助教。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所作诗词,华丽侧艳。有《温飞卿诗集》。现存词60余首,多收《花间集》中,为唐代文人大量写词之最早作家。
[34] 夏承焘《韦端己年谱》谓:《全唐诗》所录韦庄词54首中,见于《花间集》者48首,见于《尊前集》者5首,见于《草堂诗余》者1首。
[35] 姚合编《极玄集》2卷,选王维等21人诗100首(今存99首),大多为中唐时期作品,体制多五言,风格倾向清丽,推尊王维为“诗家射雕手”。姚合(775—855年),唐陕州硖石人。曾任武功主簿,韦庄续编《又玄集》,选录杜甫、王维、杜牧等人作品,序称选诗300首、150人,实为297首、142人。此书久佚,日本尚存旧刻,新中国成立后乃据以影印。
[36] 薛能(?—880年),字太拙,汾州人。工诗,日赋一章,唐会昌六年(846年)进士及第。咸通中官嘉州刺史,累授工部尚书。旋出任节度使,死于军难。著有诗集10卷,又作《繁城集》1卷,并行于世。
[37] 《十国春秋·信都镐传》作:“功臣三十九人,而同时佐将吏实五十人焉,镐录其名氏、功绩。”
[38] 成都大圣慈寺,简称大慈寺,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为蜀中第一大寺,共96院、8500区,面积千亩。寺藏文物绘画最为丰富,迄宋末始衰,迭经毁废。寺址在今成都市区蜀都大道南侧,为市博物馆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