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夏史与西夏研究(1 / 1)

一、西夏历史的概况

从公元10世纪起,在祖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分立对峙的政权(王朝),其中一个就是西夏。西夏正式建国始于1038年,直到1227年,西夏遭蒙古成吉思汗所灭,西夏王国共存在了190年。但是,如果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李)思恭所建夏州藩镇政权算起,历时则长达347年(881—1227年),比同它先后鼎立的辽(916—1125年),北宋(960—1127年),金(1115—1234年)和南宋(1127—1279年),统治的时间更为长久。即使北南宋合计,也不过320年,还不及它长。

西夏的统治区域相当广大,在正式建国时,拥有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和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今天祖国的大西北,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几乎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但它的领域是逐渐发展扩大起来的。拓跋(李)思恭初任夏州节度使,辖区只有夏、银、绥、宥四州,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地区。他凭借党项部族势力,子孙相承,进行统治,在当地建立起相当的权威。宋太宗赵炅时,拓跋思恭之后,当时的夏州首领李继捧,感到族内矛盾增多,无法稳定局面,便献出地盘依附宋朝,不料这一举动却激起族人的反对。继捧的族弟继迁(962—1004年)颇具雄才大略,是个极富斗争能力的领导者,他把党项族团结起来,向宋军出击。经过20年的艰苦奋战,取得辉煌战果。不特把夏州原有的辖区全部恢复,还从宋朝夺取了灵、盐二州。而灵州历来是西北重镇,地势险要,人力财力俱称富实。继迁便将其政治中心转移于此,立刻声威大振,其号召和影响蕃汉人民的力量便大不同于往日了。雄心勃勃的他又越过黄河及贺兰山向西扩张,进占了为吐蕃族所控制的西凉府,即今日之甘肃武威。不料志骄意满的李继迁却遭受到吐蕃族大首领蕃罗支的突击。时年42的继迁惨中流矢,伤重毙命。因李继迁是西夏王国实际的创建人,所以其子德明嗣立后,便在其统治区内追尊他为皇帝。待到元昊正式建国,太祖则成为继迁的庙号。德明(981—1031年)继位,时年24。为报父仇的他,再度发兵攻取了西凉府;但他自知实力尚有不济,为了实现久已在胸的西进谋略,便贯彻施行安定大局的方针:对外附辽和宋,保境息民,重视搞好生产,着重增强自己的实力。到了后来,在西夏的农业区果然出现了当时正如范仲淹在《答赵元昊书》中所说的“有耕无战,禾黍如云”的盛况。另外,德明还经常派员前往宋朝从事经商。1007年,还请求在今陕西志丹县的保安军设置榷场,听许蕃汉贸易。在其财政和经济力量日益增强后,几经战伐,果然彻底击败了甘州的回鹘。随后,其子元昊又攻占了瓜州和沙州,至此,西夏势力直抵玉门关,占有了整个河西走廊。

对内的建设德明也十分重视,除了营建宫室、馆驿、桥道等设施外,还制定了一些礼仪制度,使当时的西夏政权具有了一定的规模。1020年,他见怀远镇形势险要,物产丰富,人文奂美,就将其改名兴州,并从西平府迁都于此。这就是现今这银川之地成为西夏首都的开始,距今已有962年的时间了。他去世后,被追谥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

元昊(1003—1048年)是德明的长子,继位后,宋封西平王,辽封夏国王。他是一个很有抱负和才能的人物,1032年,他宣布废弃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及拓跋氏旧姓,改姓嵬名,自称“兀卒”(汉语“青天子”之意),并立年号,宣布独立。他更新官制,由蕃、汉分别担任,并特设“专授蕃职”,只限党项人充任,以维护其民族的特殊地位。他厌弃中原的礼制烦琐,对其大加改革简化。为了发扬民族精神,又特别创制了新文字,设立夏、汉字院。并建“蕃学”(党项学),用夏字翻译汉文书籍,作为教材,选拔蕃、汉官僚子弟入学,作为官僚后备队伍培养。他对西夏的军事设防高度重视,他仿效吐蕃制度,设立监军司,用以加强全国的军事布局。1035年他亲自带兵攻打在湟水流域的吐蕃唃厮啰;还镇压散居肃、瓜、沙三州的回鹘叛部。在胜利回师之际,又将兰州占领,筑城戍守,隔断了吐蕃和宋朝的交通。

元昊建国时的西夏疆域是:东据黄河,西至玉门,南临肖关,北抵大漠。境土方二万余里。其地方行政单位,除原有的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诸州外,还新增洪、定、威、怀、龙等州。元昊又将兴州升格为兴庆府。西夏人此后就把兴庆府和灵州,称为“东京”、“西京”,以示尊崇。

1038年10月,元昊更名曩霄,建国号大夏,自称皇帝,并要求宋朝承认;宋加以拒绝,西夏便在连续三年中对宋发动凌厉攻势,取得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三大战役的胜利。逼迫宋廷不得不以变相赔款的方式求和。这使西夏取得了经济上的实惠和政治上的实际独立。不久,西夏还同辽朝进行了交锋,也成了赢家。从此夏、宋、辽三方鼎立的局势形成。

从景宗元昊算起,西夏共传了10个皇帝,有的是具有相当才华,例如第四代的崇宗乾顺,剪除了境内的割据势力,使政权中枢更具威信,对外也完善地处理了因辽、金交替而出现的变局,让西夏社会得到平稳的发展,可谓卓有成绩;还有,第五代的仁宗仁孝,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如在《宋史·夏国传》就记有他“尊孔子为帝,设科取士,又置官学,自为训导”等措施。他还把原来只有三百学员名额的“国学”(即汉学)大加扩充,以至达到三千人之多。西夏流传下来的文献经典,很大部分就出在这时,可见其文治之盛。我们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看,西夏这个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在10至13世纪这三四百年间,祖国大地先后出现过辽、宋、夏、金几个政权,而西夏则处于中心部位,它吸取了西藏、西域、中原和东北等四系的文明,同时也发挥中介交流的作用。但历史上却有部分人有这么一种错觉:认为西夏是曾向唐、宋、辽、金表示臣事的藩属政权,不免心怀轻蔑,常常是“重燕而轻夏”。可是历史却表明:宋、辽在“澶渊之盟”后,其下的120多年间是大体相安无事的。可是宋夏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西夏从元昊建国起,到乾顺与南宋高宗缔结和约时止,经历时间91年中,就有75年处于战争状态。从这不难看出西夏对宋朝的影响是远远超过辽国的。李焘在《长编》第336卷中用司马光的话也说道:“太平兴国中李继迁反西陲,不解甲者十余年,关中困竭。宝元、庆历之间,赵元昊反,屡人为寇,覆军杀将,自是关中虚耗,不复富实。”此外,北宋的陈师道,南宋的王称、叶適等都认为西夏对宋朝的威胁和实际影响远甚于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