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大长今》是一个吸引人的“灰姑娘”的故事。大长今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姑娘,但是她在宫中经过自己的奋斗,经过师傅的指点,最后从一个“灰姑娘”成为一个“大长今”。“大长今”这个称号是皇帝赏赐给她的,这是一个没有限度的官,皇帝用这个称号表明一个小女子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灰姑娘”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可以吸引人的故事。她本来一无所有,受人歧视,遭人白眼,被人打击,但经过她的努力,她一次次地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获得了成功。可她一次次地成功又一次次地失败,起起伏伏,最终才得到了皇帝的肯定。皇帝甚至要给她封个很高的官,遭到别的官员的反对,最后给她封了个很高级别的“大长今”,而且最后她的恋爱也成功了。《大长今》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一个离奇的、大开大合的、大起大落的这样一个故事。观众自然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爱情故事,郎才女貌,女子非常执着于爱情,而男子恰好也非常执着于爱情。男子为了长今可以抛弃一切,一切都以自己的恋人长今为中心,在长今最危险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候,最千钧一发的时候,出现在她的身旁来解救她。经过男子的帮助长今脱离了危险,命运又向她倾斜。在《大长今》故事里面,女人是最好的女人,男人是最好的男人,这个最好的女人和最好的男人经过许多曲折,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满足了观众的愿望。电视连续剧有一个要素,那就是故事情节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曲折动人,寄托了观众的一种理想。就像我们吃巧克力一样,一下子吃到了令人品味不完的香味。我生活里就想找这么一个男人,好,就给你提供了这么一个男人;我生活里就想找这么一个女人,好,就给你提供了这么一个女人。哪个男人看了不动心?哪个女人看了不动心?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大长今》的故事是宫廷中的故事,明的、暗的阴谋和冲突,非常曲折,非常离奇,又非常隐蔽。宫廷里面的那种阴谋、那种算计,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要害你、杀你,还先要吹你、捧你、宠你,在吹你、捧你、宠你的背后,是要把你和你的同伙斩尽杀绝,把你们“一锅端”,弄得你和你的同伙死无葬身之地。这里面有阴谋,有爱情,阴谋和爱情搞到一起了,这不是观众最乐于见到的吗?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大长今》里面有非常丰富的知识,这正好满足了我们现代人的需要。现代人最苦恼的就是读书,我们都不想在一板一眼的辛苦阅读中得到知识,我们只想在无意中、在娱乐中、在消闲中获得知识,而《大长今》在这一点上也满足了我们。比如,关于朝鲜古代的官职的各种称呼,有多少个太监,皇帝下面有多少个大臣,这些大臣都是管什么的,怎么称呼,在看《大长今》的时候都可以得到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是朝鲜菜的知识。1996年我在朝鲜的高丽大学待了整整一年,在那里教书。当时我觉得朝鲜菜非常的贫乏。他们的老师每个月都请我到饭馆吃一顿饭,在他们的饭馆里只有烤牛肉,再就是泡菜。首先端上来各种各样的泡菜,泡菜开始觉得还可以,我们中国人还觉得他们的泡菜跟四川的泡菜差不多,可以吃得下去。但是天天吃泡菜就反胃了,就受不了了,是不是?可每次到饭馆里,就是吃泡菜,然后是吃烤牛肉。当时觉得朝鲜菜,哪里有我们中国菜如此丰富啊,川菜系列,鲁菜系列,粤菜系列,淮扬系列。但是在《大长今》里面,韩国人给你展示了琳琅满目的极为丰富的材料和菜的做法,让你看到他们的那个御膳房的操作禁不住要流下口水,一下子把他们朝鲜菜的知名度,提高了100倍,放大了100倍。还有中药和药疗,他们不叫中药而叫“韩药”,其实韩药与中药相似,各种各样的药,也是琳琅满目。因为长今开始时做厨房里面的侍女,后来又去做医女,于是各种各样的药和医疗方法,如按脉、针灸,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通过娱乐休闲无意中获得各种各样的韩国的医药知识。不但如此,你还可以通过这个片子了解朝鲜的景点、民情、民俗,这也很丰富。所有这些,都让你在娱乐中增长知识,这也是读者喜欢的。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我觉得《大长今》似乎是韩国人专为华人制作的,甚至是专为中国大陆制作的,因为里面有“亲中”的情结,有“亲华”的情节,里面只要谈到中国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写的是中国明朝的那段时间,而中国明朝是中国和朝鲜最为友好的时期。那时候朝鲜是一个进贡国,朝鲜要向中国进贡一些东西,而且朝鲜朝廷任免太子什么的,还要经过中国皇帝特使的批准。电视剧里面谈到东西是从明国来的,明国来的就是从中国来的,比如说,这种野鸡跟朝鲜鸡不一样,这是从中国来的,叫作“金鸡”!哇!中国人看了以后,民族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啦。又比如说,这种菜是从中国来的菜,这种药是从中国来的药,都是十分有效的。中国明朝一个特使到他们那里大摇大摆,先把他们教训了一顿,然后那个特使有糖尿病,朝鲜人通过菜疗的方法,还把他的糖尿病给治好了,中国的特使把这个长今表扬了一番,把整个宫廷里面的人都高兴坏了。我们在北京聊天的时候就议论说,韩国的《大长今》是不是专为中国大陆制作的啊?它满足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让中国观众多高兴啊。这是第五点。
第六点,慢镜头。《大长今》每一集里面的故事情节是很少的,但是演员演得非常投入,演得非常逼真,让我们的小孩都看得懂,让我们的老人都看得懂,这个青年人、中年人能看懂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慢镜头完全适合东方人的口味。它不像美国的电视连续剧,跳跃得太快,不等我们看懂它的来龙去脉,就换了场景。《大长今》没有一点不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不但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还让你设身处地地去体味一番。你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此刻你正站在大长今的旁边,大长今哭了,你不免为大长今伤心;大长今笑了,你也为大长今高兴,希望以后大长今不会再遇到什么困难和麻烦。当然,这困难是不断的,麻烦是不断的。这种慢镜头就有这种好处,就像我那天说的,流眼泪就流到脸蛋这个地方,不会再流下了,也不会流得不够,每一点都让你看得清清楚楚,连那个大长今的头发,她那个发式,都让你看清楚看明白。长今完全是古典的打扮啊,你看她那个古装,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比现代的衣服还好看。这个演女主角的演员叫李英爱吧,李英爱穿这种古典的衣服很漂亮,她一旦改穿现代的衣服我们反而感觉不舒服,觉得还不如穿那个古典的衣服漂亮,因为她演的长今角色的穿着、发式、表情,乃至笑的样子、哭的样子、走路的样子,都通过慢镜头让你一点一点地去体味,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第六点。
第七点,色泽。对于电视连续剧来说,色泽很重要。《大长今》里面的场景、穿着、菜肴等,都有鲜亮的色泽。它的色泽是拍下来以后,又经过加工的,因此,红的是红的,绿的是绿的,黄的是黄的,蓝的是蓝的。房屋非常漂亮,宫殿非常漂亮,穿着非常漂亮,草木非常漂亮,山水非常漂亮。我在韩国和朝鲜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房子,这么漂亮的宫殿。首尔的宫殿非常小,但是从电视屏幕上看,这个地方拐个弯,那个地方拐个弯,拐过去又是一个大殿,拐过来又是一个大殿,那宫殿里面真是气势宏伟、金碧辉煌,了不得了,它给你一种幻觉。人物穿的衣服经过现代的改造,它才会这样的美,你看大长今那个头发,盘在头上的头发,那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那个色泽、颜色调配得非常好,导演对这一切把握得非常成功。有色泽,才会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氛围,有真实感,才能让你获得真正的视觉的享受。
《大长今》的娱乐性一共有七大因素。正是这七大因素的结合供我们娱乐、休息、欣赏,所以让我们一边看一边就像嘴里嚼着香香的巧克力,觉得很有滋味,很甜美。这是我对《大长今》娱乐因素一点粗浅的分析。
《大长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如果我们天天看,又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仅仅是娱乐呢?仅仅是视觉的享受呢?会不会产生问题呢?
《大长今》是一个宫廷戏。宫廷戏的一个重点,就是皇帝的威严与力量。皇帝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胜利,皇帝不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就要失败。皇帝的喜怒哀乐,决定宫廷里的所有人的喜怒哀乐。比如,《大长今》所描绘的宫廷,女子都想争做厨房里面的御膳娘娘。谁能做御膳娘娘呢?要经过膳食比赛。膳食比赛的“裁判员”是谁呢,就是皇帝一人而已。皇帝一边吃着一边说这个好吃,那么做这个菜肴的人就第一了,皇帝吃着说差一点点,那么她就被比下去了。所以没有皇帝的帮忙是不行的。几乎长今每一次遭遇的矛盾的化解,都是因为皇帝做出了一种改变,做出了一种决定,然后这个事情就好了,长今就逢凶化吉了,步步高升了。我们看《大长今》,因为长今是被欺负的,我们的同情始终在长今这一边。这样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在无形当中,就觉得最好的人就是皇帝,包括长今她的成功,她的封号,她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我们在无意识当中就会接受长今和皇帝,觉得跟他们是一派的。而那些折磨长今,在暗地里搞阴谋、迫害长今的人,都是跟皇帝作对的。在无形当中我们也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周围的世界:皇帝是好人,皇帝是了不起的,皇帝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情绪都受皇帝和他做出的决定的影响。那么,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思想呢?有意识无意识地都认为皇帝是好人,要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以皇帝的喜好为喜好,以皇帝的感觉为感觉,皇帝是救星,皇帝万岁,最终你会无意识地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寄托在皇帝身边的那些清官身上。这么一种思想是什么性质的呢?完全是反民主的,是一种顺民的意识,是一种奴才的意识。像《大长今》这种宫廷戏,如果我们天天看,最后我们也要成为皇帝的一个“顺民”,一个奴才,连民主、自由、平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要了。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就在这里。它给你娱乐,但又给你有毒的思想。娱乐包裹着毒素,蜜糖包裹着毒药。当我看《大长今》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戏很吸引人, 1集都没有落过, 70集全部看完。但看完以后我就想,《大长今》作为一个宫廷戏,最终的结果是,你赞成的一切几乎都是皇帝给的,都是皇帝赏赐的。《大长今》里面的“英雄人物”,这个女主角,这个男主角,都是皇帝的奴才,都是皇帝的顺民,他们唯一听从的就是皇帝。封建帝王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的代表,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遭遇的社会问题各有不同,所具有的个性也各异,但是他们都自称“天子”,所谓“君权神授”,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以此实现严酷的统治,甚至有生死予夺之权。用今天的观点看,所有的皇帝没有一个不是反民主的,没有一个不是反法制的,他们代表着旧社会,代表着旧的制度和文化,这是他们的共性。尽管皇帝里面有所谓实行“王道”和“霸道”的这种区分,似乎实行“王道”的皇帝更加顺应民情,实行所谓的善政;而实行“霸道”的皇帝,则不顾人情和道德。实际上历代君王中,完全实行“王道”的很少,完全实行“霸道”的也很少,多数是实行“中道”,结果都是一样。应该说皇帝在本质上就是专制制度的一种象征。你今天看韩剧《大长今》,然后再看看中国的《雍正王朝》,再来看看《汉武大帝》,再来看看《康熙微服私访记》,再来看看《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么一路看下去,只要看上1年,那好,你的思想就变了,你就变成了一个低眉顺眼的“顺民”,变成了一个奴颜媚骨的奴才,你就觉得天下就应该有一个皇帝,什么民主啊,自由啊,统统都是没有用的。上面我们分析的例子,充分说明大众文化的二重性。你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津津有味,带来很多快乐;但是它里面有毒素,这毒素在你心中慢慢地释放出来,你就像吸鸦片一样,时间长了,这毒素侵染你的全身,到时候你猛然醒了,你想改变却改变不过来了,因为大众文化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是怎么回事?就是在无意识中把你的感觉改造了,无意识中把你的情感改造了,无意识中把你的思想改造了,你说问题严重不严重?!
第二个例子,还是宫廷戏,中国的宫廷戏。中国的历史很长,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仍然要有区分。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皇帝,他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现在中国大陆流行什么宫廷戏?有一个河南的作家叫二月河,他写了有关于清代三个皇帝的小说,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被称为清代“康雍乾盛世”的三个皇帝。这三部小说都很畅销,成了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大众产品,后来又先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和观众,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雍正王朝》这部电视连续剧,艺术上很成功。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台湾放映之后反响也很好,他们的报纸评论,没想到大陆也可以拍出这么有艺术性的历史题材的作品,把电视连续剧搞得这么精致,这么成功。演雍正皇帝的演员叫唐国强,他本来是专门演毛泽东的演员,后来演雍正皇帝,结果也演得十分的出彩,非常的传神,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我们知道,二月河写的清代帝王系列的小说,改编成帝王系列的电视连续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康雍乾”是个盛世。可“康雍乾”是否是盛世呢?这三个皇帝统治的时间一共是134年。嘉庆即位那一年(乾隆还没有死),离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只有44年了,离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只有115年。对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代中国来说,到了“康雍乾”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的后期,甚至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了。“康雍乾”时期不过是这个衰老的躯体的最后的回光返照。所以二月河写的长篇小说以及后来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中所写的所谓“盛世”,不过是末世的繁荣,或者说是即将开败的花,即将枯萎的树,或者说是黄昏时刻的末日,是远去的帆影。但是作者(包括原著者、改编者),导演和演员等,还是不能做到按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去再现它、把握它,而是用众多的艺术手段去歌颂所谓的“康雍乾盛世”,里面有许多溢美之词。比如,电视剧的主题曲里就有这样的歌词:“面对冰刀血剑风雨,踏遍万里山河,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在写康熙那个剧里的片头曲说“还想再活五百年”。康熙再活500年,就活到现在了,这还了得。《雍正王朝》的主题曲里则吹嘘雍正是什么“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真把“康雍乾”三朝描写成为一个“盛世”。我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在推销帝王文化。其实,中国的历史发展到明代,中国社会自身已经开始萌生资本主义的幼芽,特别是到了万历时期,资本的流通,盛极一时,蕴含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泰州学派,出现了李贽这样的思想家。李贽等思想家,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而且当时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中国已经到了历史转折的关头。如果当时不是满人入关来统治中国,而是按照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那么资本主义在明代末年就有可能破土而出。后来清朝统治中国,“康雍乾”三代一共经历了134年的时间,而正是这134年间,中国的社会虽然是基本安定了,生产也得到了恢复,但是清朝的这三个皇帝也把中国的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端,朝廷的一切政务,包括行政、立法、审判、刑罚,事无巨细都由皇帝钦定,特别是用儒家的思想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家知道,“康雍乾”三朝盛行文字狱,比如说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姓,人们说话时都要有所避讳,你不能够把康熙的名字说出来,或者把雍正的名字说出来,或者你给你儿子起了个名字,结果跟“乾隆”重了,这都是不行的。你写诗都不能写“河水不清”,你要写“河水不清”,就要怀疑你是不是反清,那是要杀头的,这就是文字狱。“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一朝比一朝厉害,光是乾隆朝的文字狱,就多达130余起,因为文字狱而被斩首、凌迟、诛灭(诛灭九族)的人很多。整个知识文化思想界都被束缚住了,大家噤若寒蝉,他们扼杀了思想自由。我认为中国百姓的奴隶性,正是在“康雍乾”这三个朝代形成的,他们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朝廷眼光狭隘,闭关锁国,蔑视科学,重农轻商。可以说,“康雍乾”社会已经埋下了晚清时期国力孱弱、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危机。但是与此同时,也就是在“康雍乾”三个朝代,就是在十七八世纪,中国感觉自己繁荣得不得了的时候,欧洲的主要国家,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开始或者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科学发明不断,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已经创造了空前的财富,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而把东方各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且这个时候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已经把眼光投向了中国,中国遭人宰割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就是历史大趋势中的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所以他们的统治并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是逆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这三部帝王系列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并没有用宏观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而是歌颂皇帝们如何一心一意地为百姓谋利益,不畏艰苦地为中国谋富强,不知道正是这个时候,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了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我觉得这是二月河的小说以及后来的电视连续剧给我们的一个幻影。我们如果去欣赏这类小说或电视剧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历史发展观。每一个人都要有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就是我们看一个帝王有没有在历史上做出贡献,要看他处于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他是逆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评价一个帝王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
比如,汉武帝我们可以适当歌颂。为什么?因为汉武帝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那个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刚刚确立,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内忧外患,内部有人要搞分裂,外部周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平定了北方的叛乱,同时也平定了内部的混乱,真正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在那个时候,中国是处于世界的历史的领先地位的。我们应该看到,汉武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而“康雍乾”三个皇帝恰好是逆历史的潮流的。如果我们不明辨是非,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把“康雍乾”和“汉武大帝”同样的接受下来,那么,我们的历史观就会被误导,我们就分不清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真正的进步势力,什么是拖历史发展后腿的势力。这个例子也同样说明了大众文化是有二重性的。它在给你娱乐、休闲的同时,也给你一种误导,一种历史观念的误导。中国人奇怪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明知道“康雍乾”不是“盛世”,大家也知道真正的“盛世”是在西方的英国出现。西方开始工业革命了,而中国落后了。如果中国不是耽误了100多年,也许中国早就赶到西方的前面去了。科学技术这个东西都是人发明的,是靠人去研究和创造的,一旦社会给创造了条件,时代给创造了条件,思想解放达到那个程度,也许这个蒸汽机就有可能不是瓦特发明的,而是中国的一个什么人发明的,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我们就要很好的反思一下清朝的统治。中国的帝王戏,主要就是辫子戏,一段儿是“康雍乾”,一段儿是晚清从慈禧太后到戊戌政变这一块儿。戊戌政变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了。大家为什么不把整个清朝联系起来考察呢?后来搞成那个局面,完全由慈禧太后一个人负责吗?是她的祖宗那里就走错了路,“康雍乾”就走错了路。如果顺着晚明的市民社会不断地发展下去,也许中国的资本主义早就破土而出,也许我们早在300年前就开始了工业革命,那么我们就比英国的工业革命早得多。当然这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就是事实。这个例子意在说明电视连续剧一类大众文化,虽然一方面提供了娱乐,可另一方面又误导了我们的历史观,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很明显。
第三个例子,就是我反复讲过的作为大众文化的新兴旅游业。我已经给大家放映过了一些湘西凤凰城的图片。那个凤凰城在旅游业兴起之后,已经不是黄永玉60年前看到的凤凰城,黄永玉说,找不回来的故乡。今天,你们的《联合早报》登了新华社的一个消息。《联合早报》在这个头版的上边,登了这个消息。这个是个什么地方呢?这是有1700多年历史的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看,这边就是那个千佛洞。你看,很多人正在往上走,那里每个洞里面都有很多佛像。按照这里面的解释,这是中国开发最早、地理位置处于最西部的大型的石窟群。不过长年累月的游客题字,使这些国宝伤痕累累。看这边的那个题字,那边的那个题字,都是游客的题字啊。在这些游客题字和触摸下,甚至形成了大手印。看下面那个大手印,大家看得清楚吗?啊,就是这个大手印,你们看见了没有?这些文物将要在这样的旅游行为中被毁掉。
所以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文化,是不是要像中国现在这样一味地去推广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旅游业诚然能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经济效益,给游人带来享受,但是旅游业不利于我们文物的保存,这都是大家看到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像这些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千佛洞,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独享的东西。这些千佛洞既属于我们的祖先,也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些可供参观、可供游览的地方,而不能任意的随便的开发。我给你们再举个例子,山西有个平遥古城,非常完好的古城,甚至比西安城还完好。后来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山西省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景点。平遥古城城墙要走约6000米,才能够绕一圈。平遥县当局开始让汽车在城墙上跑。因为这个6000米走起来太远了,很多老人走不下来,于是就用汽车在城墙上跑。你想想,用汽车在城墙上跑,这城墙就受到了压迫,很容易被破坏。后来有人提了意见,终于取消了汽车在城墙上跑,然后改用三轮车,带着游客绕着那个城墙转。我去的时候,那汽车绕城墙跑已经停止了,开始了蹬三轮的时代。蹬三轮绕城墙跑照样压迫那个城墙,结果就最近几个月,平遥的古城墙先后两次塌陷。城墙塌陷的不是一点点,塌陷的甚至有两三千米长。你看,这个古城墙给我们带来了游览的快乐,但也就这样被我们“消费”掉了。
四、大众文化的品位追求
大众文化是群众与现实的需要。大众文化中“俗”的东西,经过时间的筛选也可能会变为“雅”的东西。但大众文化有二重性,既提供娱乐,视觉享受,也可能会有毒素,毒害我们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避开大众文化中的毒素,使大众文化既“养眼”,又“养心”呢?关键是要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
当前通俗文艺作品的创作中,的确存在一个品位问题。现在的小说创作似乎不写“性”就不成小说,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必要的界线,写得很“黄”,又没有多少文化内涵,一味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有的作品大肆宣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确有思想毒素。有的作品宣扬小市民的理想,低级庸俗,看了令人作呕。对此现象如果我们不加以正视和批评,我们就是失责。现在有一种理论,叫“趣味无争辩”,我就喜欢这些趣味的作品,你管得着吗?振振有词。在趣味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趣味是一个悖论。一方面,趣味是无需争辩的。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趣味是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的。你喜欢爱情片,我喜欢战争片,他喜欢武打片;你喜欢散文小品,我喜欢长篇小说,他喜欢诗歌;你喜欢婉约的,我喜欢豪放的,他喜欢隽永的,这都随便,不必争辩。但另一方面,趣味又是可以争辩的。低级的、黄色的、堕落的、庸俗的趣味,把读者引导到非人的异化的方向去,那么这就要加以批评,甚至禁止。不这样做,社会风气就会败坏,人文的、积极的和美好的精神就会丧失,对此我们非争个水落石出不可。我们一定要提倡健康的、美好的趣味,对此我们也非要把道理讲透不可。
恩格斯在谈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21]恩格斯说得多么好!他认为民间故事书是为了使读者“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他把“快乐”两个字放在前面绝非偶然,他强调故事书必须是有趣味的,能使人得到休息,并在幻想中美化自己的生活,白天的劳动够沉重的了,故事书得让他们乐一乐,这就是“养眼”;但这还不够,故事书还得使人“振奋”,也就是说故事书必须有较高的品位,是鼓舞人的、激励人的、催人向上的;而只有这样有高品位的故事书,才能使人得到“慰藉”,使人获得一个精神家园,这样才能在使人得到快乐的同时,又能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力量感,激起争取自由、权利的勇气,以及热爱祖国的感情,这就是“养心”。我认为恩格斯对德国民间故事书的功能的全面、深刻的论述,完全适用于我们今天对通俗文艺创作和以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的要求。
高品位的追求应该成为一切通俗文艺创作、一切以娱乐消闲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应该认识到,是追求高品位还是迎合低级趣味,关系到对现实和历史是否负责的问题。所谓高品位,按我的理解就是要使作品具有人文主义的、民主精神的和审美关怀的文化内涵。一艘美丽的游船,如果里面没有足够的压舱物,那么它航行起来就要东摇西晃,就有可能翻船。同样,一篇或一部具有娱乐消闲功能的大众文化作品,要是没有人文主义、民主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压舱物”,也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