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调查研究能力:争取发言权利_一、调查研究的内涵与要素(1 / 1)

一、调查研究的内涵与要素

1.调查研究的内涵

调查,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查核和计算,从而了解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一种感性认识的活动。研究,主要是指对调查来的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这种研究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调查研究,是对特定事物有意识的探索和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讲,调查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途径,是每一个体、群体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认识活动。调查研究的目的有三:描述事实;解释现象和探索本质;科学预测和对策研究。

调查研究从方式或手段上讲,分为文字调研(间接调研)和实地调研(直接调研)两个基本类别。这两种调研,一方面互相区别:前者侧重事物的过去,更理性,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后者侧重事物的现在,更生动、新鲜。另一方面又互相联系: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研系统,担负着对特定事物的认识任务。成功的调研活动往往是这两种调研的有机结合。

公务员由于自身所处位置和担负的使命,所进行的调查研究通常与决策有关。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对战略问题的决策调研。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长远的问题,如一个时期内指导全局的总方针、总计划。二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调研。重大问题指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如当前的农民增收、国企改革问题。三是对热点问题的决策调研。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是深化改革过程中新旧机制矛盾的显露。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四

是对苗头性问题的决策调研。抓住了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就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作出驾驭局势的正确决策,把握当前和将来工作的主动权。五是对典型问题的决策调研。典型经验往往反映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

2.调查研究的六个要素

调查研究工作程序

从结构上看,一项调研一般必须具备调研目的、主体、客体、过程、方法、结果这六个要素。这些要素各自具有特定功能,在调研客观事物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若六个要素的选定和运作都呈良性状态,那么最后必定会出现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成果。

第一,调研目的。人是价值动物,人的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追求即目的。调查研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形式,是服务于人们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的,要取得满意效果,须重视对调研目的的确定。从一定意义上讲,调研目的的正式确定,既是整个调研活动的开始,又标志着整个调研活动有了灵魂。

第二,调研主体。调研主体可以是自然人,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是由党政机关、单位和团体组织的调研群体。调研主体素质状况如何,体现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调研的水平和质量。要获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就必须重视提高和优化调研主体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第三,调研客体。它是针对特定目标而选定的客观事物,调研客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它的选择要有客观性、代表性和价值

性。调研客体的选定与调研目的直接关联。调研客体的选定,如同选矿一样,选准了,可相对轻松地开掘出丰富的矿藏;选不准,就可能劳民伤财,一无所获,得不偿失。

第四,调研过程。调研的学问大都包含在调研的过程与方法中。没有调研过程和方法,只满足于看有限的某些书面材料,不参加实际的调研过程,算不上真正的调研。任何调研都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没有这一客观过程,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严格说来,只有直接接触调研客体,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历调研全过程,包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称得上是做了一项完整的调研工作。

第五,调研方法。调研方法是在调研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调研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最常见:一种是传统经验型调研方法,如开调查会等;另一种是现代科学型调研方法,即把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用于调研之中,如抽样调查、电脑模拟调查等。调研方法妥当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调研的成败。把调研方法在调研报告或文章中加以强调和说明,常常有助于增强调查报告和文章的客观性、可信性和说服力。

第六,调研结果。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结果的调研毫无价值,在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做调研。调研结果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对调研客体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结论;二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三是把调研所得用文字表达出来,写成调研报告或论著等,用以推广经验,总结教训,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