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生命天使的职责
巫骏川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省龙门山断裂带发生8.0级强烈地震。13日凌晨1点,我院接到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紧急部署抗震救灾指令,组织医疗救援队奔赴灾区。医院立即启动《自然灾害紧急救治预案》,相关的医护人员15分钟内赶到了医院,简短到2分钟的情况通报,使大家感到灾情是多么的严重。作为一个有20多年外科经验的医生,我清楚地知道灾区需要什么样的医疗专业人员,没想太多,毫不犹豫率先请战。赓即医护人员纷纷踊跃报名,经过医院精心挑选,成立了由我带队,骨科主任唐中尧同志、外科医生杨华国同志、护理部主任彭闺臣同志、驾驶员唐汝志同志组成的泸州市中医医院医疗救援队。医院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组织了大量医疗急救药品和器械,救护车空间有限,我们队员都在喊着:“多带点夹板、棉垫,多带点软袋**吧。”实际就意味着我们要少带吃的和生活用品,这时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生活需要,想到的是最大限度地多救伤员,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凌晨3点,我们一行5人加入了市卫生局组织的泸州市医疗紧急救援队,踏上了赶赴灾区一线的道路。
救护车疾驶在高速公路上。队员们说走时怕打扰家人,连道别都没来得及说一声,我也不禁想起我那年迈且身患癌症的母亲。然而,前方究竟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到底到灾区的什么地方?一路上,队员们始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根本无法入睡。
3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省卫生厅,接到了前往重灾区北川县的救援任务。救护车没有停顿,就疾驰在通往北川的路上。尽管我们有心理准备,知道北川灾情严重,但一进入北川,还是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北川县位于长达80公里的峡谷之中,通往县城的公路就沿着峡谷底部延伸,陡峭的山坡随时有飞石滚下,公路上到处是乱石密布,临近北川县城,看到数千灾民顶着风雨向外艰难前行,公路旁到处是遇难者尸体。经过4个多小时急行,我们于13日上午11时抵达北川,成为第一支到达北川救援的外地医疗队。
雨越下越大,沿路灾民哭着告诉我们,县城被埋了,医院也被埋了,整个县城没有任何一支医疗队,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前方危险!我们急切地往县城前进,由于余震不断,山上的飞石不时从我们身边滚过,我们终于受阻于阻塞公路的巨石旁,被武警官兵挡回。赓即医疗队决定进入距县城2公里的北川中学,一到现场,我们被震惊了:遇难的师生有的悬挂楼板之间,有的已经挤压变形在废墟里;废墟旁的空地上,堆放着花季少男少女的尸体,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此刻静静躺在地上,身躯上满是泥沙;废墟里流出红红的血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气味;废墟中,不时传出微弱的呼救声。武警消防官兵和解放军正在紧张地营救着废墟里的幸存者。
设在北川中学的救灾指挥部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的三幢教学楼,两幢完全坍塌,另外一幢已有两层楼沉于地下,有近2000人埋在废墟下,现在这里太需要你们。我们的队员喊着问我队的救治点在哪里,一个简易的帐篷下,满是雨水的空地那就是我们的急救点。这时,大大小小的余震频繁发生,这个救治点后面是随时可能再垮塌的房屋,可是在这样的时刻,在生命的呼唤面前,我们忘掉了恐惧与疲累,毫不停歇地开始紧急投入救治伤员的工作中:
手术、包扎、固定、输液,快速而精准……我们带来的夹板、棉垫和那些软袋**在这样医疗条件极度缺乏的时候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的护理部主任丰富的护理经验在此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天下着雨,给伤员输液的针头很难固定,平常用的胶条一粘上去就脱落,改用封口胶也不行,最后是用布条捆绑才把那针头定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同胞被救出掩埋他们的废墟,伤员越来越多,我们的心灵被悲惨的场景所震撼,同时,也被北川中学同学们深深感动着:一层层的水泥板被揭开,一个班一个班的遇难同学遗体被抬出,每救起一位同学,都会拉着我们大声呼喊:“求求你们,快去救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吧,还有很多在废墟中!”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弥漫在肆虐的大雨中,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们没有只顾自己的伤情,心里只是想着老师和同学,我们眼含热泪,心在滴血。我们没有休息,或者站着、或者跪着,24小时持续工作,没有人感到累,说一声辛苦。渴了,我们喝矿泉水;饿了,我们用矿泉水泡方便面;困了,我们靠在帐篷边打个盹,几分钟后又很快醒来投入新一轮的抢救中。我们期待更多生命奇迹的出现。我们和当地的医生一起,同心协力,努力拯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都决不放弃。
即使在被顶替下来小歇的短暂时间里,我们队员们也惦念着废墟中那些可怜的生命,一直守候在废墟边,来回走动,搜寻幸存者的信息,为幸存者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一次,骨科主任唐中尧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废墟面较为偏僻的一处。他细心观察着废墟堆中的那些比较大的缝隙,不时对着里面呼唤,他坚持搜寻,不久,一个缝隙里传出了微弱的声音。唐中尧没有马上离开,考虑着如何将水送进去的问题。很快,他找来一瓶盐水和一截输液管。输液管一端与盐水瓶相连,一端伸入缝隙里。看到盐水被吸吮的波动,唐中尧甚感欣慰。对于尚困于废墟里几十个小时的幸存者,水就是坚持的硬度,水就是生命的部分。
护理部主任彭闺臣为刚救出废墟的同学建立静脉通道,细心的她隐约听到从废墟中又传来了声音,她寻着声音找到了这个同学的位置,一直鼓励着她,后来,她发现这个同学所在的废墟缝隙虽然很窄,但也有约20多厘米的高度,根据孩子说话的声音分析似乎身体没怎么受伤,于是,她鼓励洞里的孩子试一试,自己慢慢爬出来。洞里的孩子没有信心,但是在彭闺臣母爱般的声声呼唤中,创造了奇迹:她慢慢地、缓缓地,爬出来了……
然而,有些遗憾是深刻的。救援是如此的艰难,从县城运送一个伤员需要近10个解放军战士,记得有5个解放军千辛万苦从县城的废墟中救出一个仅仅四个月的婴儿,又千辛万苦跑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看着他们满怀希望的眼睛,却不得不告诉他们,孩子已经没有生命迹象,抱着孩子的那个解放军顿时瘫软到了地上;还记得队员杨华国和唐汝志转运的那个4岁多的小男孩,他的父母不在了。途中,两个队员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生怕他睡去不再醒来,每次呼喊,他都会睁开眼睛看看,然后又昏过去。在这样连三级路都不是的生命通道中,车速已达到了120公里,队员们以为只要速度能快一点,孩子生的希望就会多一点。当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孩子却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看着孩子的小脸,紧闭的双眼,无力垂落着的稚嫩的小手,两个队员哭了,因为他们的
孩子也跟这个孩子差不多大。还有个孩子,被不能搬开的重物压住了身体,需要实施现场截肢。想起他被承重墙压住腿根本没有办法救出,想起当时的心急如焚和无计可施,至今每晚萦绕我心中,使我心痛、惋惜,甚至不能入睡,只恨自己力量太小。
也还记得另外一个孩子,她被压在大梁下不能动弹。听到消防官兵的呼声,我和泸州市人民医院的郑副院长立即前往废墟中察看,从一个不到60厘米的缝隙中,我们看到大梁死死压住她的腿部,可是受压位置太高,截肢的危险太大,空间也很狭窄。怎么办?这是一个太艰难的决策了!是的,不到最后一刻都要保住孩子的腿,留给她一个完好的身体,是我们共同坚守的原则。可是,频发的余震随时威胁着她的生命,如果再次坍塌怎么办?再者孩子受压这么久,身体和心理恐怕承受不住啊。截掉一条腿,才能够保住一条命啊!如果截肢,腿部受压的位置又这么高,一旦出现大出血,这样狭窄的空间也无法实施抢救,等于活生生把她杀死在这里!我们终没下截肢的决定,后来经过消防官兵的努力,孩子成功被救出,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
5月14日早上9时40分,温家宝总理来了!压抑着激动的心情,我和另外3名队员继续抢救2名刚救出的学生。检查、包扎……队员们全神贯注。直到抢救完毕,安排转运了学生,才发现温家宝总理早已站在我们身边。
如此近的距离,近到我能清楚地看到总理展不开的眉头和憔悴的面容。温家宝总理说:“国家遇到如此大的灾难,在危难时刻,你们医务人员要体现高尚的医德医风,使思想得到升华。现在的任务非常重,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总理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
望着总理憔悴的面容、疲乏的身影,听着他因为焦急而沙哑的声音,我们的眼眶再一次湿润,握住总理的手,带着哽咽的声音,我对总理说:“谢谢您,总理!我们一定谨记您时间就是生命,全力以赴救人的指示,不辱使命!”这一握,我浑身充满了无限力量,内心更是充满了神圣的使命感。“谢谢总理”这是所有奋战在一线的人们共同的心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关怀,鼓舞队员们战胜一切困难。
随后,随行的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看见我们白大褂上“泸州市中医院”的字样,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你们是泸州市中医院的?这么快就到了这里,好样的啊!非常感谢你们!”
14日晚,因大量医疗救援队进入北川灾区,我们奉命撤离北川中学,前往绵阳富临医院继续救治伤员。在不眠不休的整整60个小时里,我们成功救治140名北川中学的学生,转运了110名县城伤员。
再次回忆起刚进入北川时,北川中学1000多名师生手牵着手迈着坚定的步伐撤离学校,没有人哭泣,没有人呼喊,在肆虐的大雨中,在不断飞落的巨石旁,传递着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在大自然中,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渺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我们没有恐惧,没有犹豫,我们以坚定信念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兑现了白衣战士的诺言。
(作者系农工党泸州市委委员、卫生支部主委、泸州市中医院副院长。本文成文于2008年6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