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_刻骨铭心的经历——参与抗震救灾纪事(1 / 1)

刻骨铭心的经历——参与抗震救灾纪事

沈其霖

网上发出求援信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40分,突然收到一条短消息:“四川省绵阳市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此时我正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当时并没有在意,以为是恶作剧。可是很快就有很多条信息传来印证这一恐怖的信息。

不再怀疑这条信息真实性的我马上联想到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眼前立即浮现出绵阳地动山摇、房塌屋陷、人员伤亡的惨相,脑子一片空白。我立即给绵阳的同事、亲人、朋友打电话,但是此刻所有的电话都打不通。我想,绵阳所有通信都中断说明灾情非常严重。我连忙赶回宿舍上网查询,打开电视收看,了解到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大地震(后修正为8.0级),紧邻震中的绵阳市北川、安县、江油、平武伤亡惨重,绵阳市城区灾情没有想象的严重,温家宝总理正在赶往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

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决定马上赶回绵阳参加抗震救灾。可是到处都订不到机票,铁路也不通,我心里急得不行,突然在网上看到卫生部正在组织医疗救援队支援地震灾区医疗救护工作,我在一篇文章的留言里发出求援信:“我是绵阳人,是一名医生,是医院副院长,现在北京学习。我要回去抗震救灾,但是买不到机票,赶不上火车,心急如焚,谁能帮帮我?谁能帮帮我?”我留下了名字和手机号码。求援信发出后,没有抱太大希望的我还是期待着奇迹发生。

晚上12点,我突然接到部队的一位同志打来电话,他说:“我也是绵阳人,可以帮你搞到一张机票,头等舱,票价是2180元,只有一张,起飞时间是13日早上8点20分,要吗?”“要!谢谢!谢谢!”“你把身份证号码告诉我,明天早上你直接去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登机,机票钱回来再说。”我喜出望外,也顾不得较贵的头等舱的机票。凌晨2点,我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请假,很快得到批准。

13日早晨6点钟我乘车赶往机场,8点钟顺利登机。可是,很快接到通知,绵阳机场已经关闭。于是,全部乘客被请下飞机,回到候机室等候消息。经多方打听得知,绵阳机场是因为运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暂时关闭。等待的时间特别漫长。直到下午1点钟才再次登机飞往绵阳。当飞机起飞的一刹那,我感觉不是飞机在飞,而是自己的心在飞,恨不能立刻飞到亲人们身边,飞到同事们身边,飞到抗震救灾第一线。

“不需要问为什么”

13日下午4点,我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绵阳。绵阳正在下雨,大批救援队和救灾物资在绵阳机场卸载,机场一片忙碌。绵阳城郊及城市广场市民避灾的简易帐篷鳞次栉比。绵阳市区垮塌房屋很少,但房屋裂缝比较普遍,商店关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机关干部都在抗震救灾一线,街头秩序良好。

我顾不上回家看一眼,就直奔医院。医院的同事见到我感到很意外,说:“绵阳地震,这么危险,都在躲,你在北京好好的,跑回来干什么?”我说:“在这个时候我回来不需要问为什么,我不回来才应该问为什么。”其实我就是这么想的。回到医院我立即和医院领导班子的同志们一起开会研究伤员救治工作。

会议结束后,我将五一节在西柏坡买的,原准备在七一党的生日送给党员和干部的200个党旗徽章和“为人民服务”徽章拿出来分发,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干部争相佩戴。不少同志说:在这危难时刻佩戴党员徽章,宣示自己的党员、干部身份,感到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感到无比自豪。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绵阳市中医院全体职工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退缩,废寝忘食,忘我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优秀的职业操守,农工党中医院支部的全体党员在大灾面前也表现出无比的英勇和无畏。

当天晚上,我连夜到各个医疗救护点看望医务人员和伤员。灾后的医院是最繁忙的地方,大量伤员源源不断送到医院,到处都是病人。余震不断,医院房屋不能使用,许多设备损坏了不能使用,都在帐篷里面救治伤员,条件非常简陋。天在下雨,医务人员在流汗,伤员在流血,血汗雨水交织在一起。所有医

务人员都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实在是非常地辛苦!

晚上12点,我来到九洲体育馆看望灾民。九洲体育馆是灾民和轻伤员的主要安置点,当天就接纳了1万多名灾民。哭声、叫声此起彼伏,伤悲、恐惧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体育馆,衣衫不整的大批灾民蜷缩在一起,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我意识到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进,极有可能暴发传染病。回医院后,连夜写出《关于加强九洲体育馆灾民管理的紧急建议》,很快得到采纳。

三进北川救援

绵阳市中医院并没有到北川县城接转伤员的任务。但我从北川转来的伤员那里了解到,北川灾情非常严重,救援工作十分困难,道路状况很差,山体随时塌方,很多伤员没有被转运出来。

14日下午,我不顾好心人劝阻,决定亲自带队前往北川救治伤员。前往北川的道路,一边是悬崖河流,一边是滑坡山岩,路面到处是地震后的断裂带、坑洞、巨石,以及被砸坏的车辆。救护车快速而艰难地行进,随时有可能遇上余震造成的塌方、山体滑坡,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条生命线。在离北川县城3公里的地方,道路阻断,交警不让再向前走。不能就这样无功而返。我听说江油市灾情也很严重,于是调转车头又往江油市开进。沿途见漂亮的绵江景观大道路面开裂,收费站垮塌,九岭乡卫生院几成废墟。刚刚装修一新的江油市中医院大楼也成了危房。但江油市中医院在农工党江油总支主委郭桂萍院长的带领下,救灾救护工作井然有序,不仅收治江油病人,还收治了许多平武县的伤员。我也加入到当地的救援队伍中。

5月15日,我再次带领医护人员到北川县城救治伤员。来到北川中学前面,但见北川中学一片废墟,仅存的一幢教学楼已经陷下去3层。数以千计的学生被埋在下面,数台挖掘机和吊车正在实施救援。在一处废墟前,可以看见数具已经刨出一半身子的学生尸体,有些内脏都流出体外,惨不忍睹。学生家长哭天号地,悲痛欲绝。停尸坪停满了被尸袋包裹的学生尸体,等待转运。卫生防疫人员正在喷洒消毒液,紧张而繁忙。

我看见一位老人从附近的山上走下来,忙上前向老人了解山里面的灾情。老人表情木然地说,他已经78岁了,翻了几座山,走了大半天才逃出来,一路山体都在垮塌。“人没有了,牲畜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垮山就像洗脸一样。”老人边说边用手做了个向下抹脸的动作。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在北川县城设的临时救治点,军医们正在为帐篷里的几位伤员运不出去而焦急。其中一位是在废墟中埋了72个小时的妇女,她的右上肢已经坏死,生命垂危。我带领的救护车的到来,让军医们喜出望外。大家一齐动手,把5位伤员全部转运到车上。救护车一路鸣笛,风驰电掣般驶回医院。我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5位伤员实施手术。经过紧张的抢救,5位伤员全部救活(其中一位截肢)。

5月16日,我第三次带领医务人员到北川县城抢运伤员。救护车在收费站就装满了伤员,护士长金轶哭着说:“沈院长,这么多伤员好造孽哦,我们多拉几个好吗?”我感动地说:“好,我们尽可能多拉几个。”当我们来到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救治点时,医务人员立即将一位刚出生14天的新生儿和产妇转运到我们救护车上。这位家住唐家山的产妇房屋垮塌,临时搭的简易棚又被堰塞湖淹没,她抱着新生儿从凌晨两点出发,在不停的余震中翻山越岭走了11个小时才来到北川县城,处于虚脱状态。还有一位妇女也是从大山里面步行60里逃出来的,她的手臂骨折,经过我简单处理后,她又要返回山里去救人。我再三劝阻,希望接她到医院去治疗,她坚持要回去。她说如果不进去,里面的人肯定活不出来,只要不再地震,她一定能够把大家救出来。

此时,恰巧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北川县城查看灾情,看望救援部队和灾民、伤员,极大地鼓舞了救援部队的士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悲伤的灾民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装满伤员的救护车快速向绵阳驶去。来到擂鼓镇建新村路段,几个消防战士抬着一位伤员紧急求助。消防战士说:“这位伤员已经95岁,被埋在废墟中97个小时,刚刨出来

,还是活的。”我迅速将一位轻伤员转到一辆过路车上,用担架把老人平放在救护车上。简单检查了老人的伤势,发现老人神志基本清醒,臀部、大腿肌肉大面积腐烂生蛆。我急忙安排护士给她输液,并叫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向绵阳驶去。

这位叫秦正秀的老人在地震来临前,突然想吃汤圆,叫孙媳妇上街去给她买。孙媳妇刚出去半小时,地震发生了,一眨眼的工夫,村子被夷为平地,老人被埋在废墟里。4天后,侥幸逃过一劫的孙媳妇叫来救援人员将老人刨出来,老人居然还活着,真是生命的奇迹。而老人的女儿却没有那么幸运,被泥石流掩埋,4天后被挖出来,已经全身腐烂生蛆。在救护车上,老人不停地呻吟:“天老爷,我不想活了!”我一路耐心地安慰老人,试图帮她驱散死亡的阴影。到了医院,医务人员忙对老人实施紧急救护。仅清洗腐烂创面就用了3个小时。晚上,我放心不下这位好不容易从死神魔爪下逃出来的老太太,来到病床前安慰老人,希望她勇敢地活下去。可是老太太还是不停地喊叫:“大显菩萨,你收了我吧。”她已经没有生的欲望。一天后老人还是走了,但她走得很安详,也算是寿终正寝吧。尽管如此,老人的亲人对我们还是非常感谢。

驱散心里的阴霾

灾后伤员普遍存在恐惧、悲伤、沉默、孤独、焦虑、烦躁的情绪,不愿和人交流,特别是小孩更为明显,因而心理救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见到受到伤害和刺激的小孩,总要亲自抱一抱,主动和小孩交流,了解小孩的想法,帮助小孩走出阴影。从北川城关幼儿园救出来的孩子中,有一个叫陈雨的女孩,脸上始终露出恐惧、怨恨的表情,不哭不闹,不爱说话。我亲切地抱着她,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她委屈地说:“我埋在下面,喊救命,他们不来救我!”“那是谁把你救出的呢?”“是当兵的救我!”“那你要感谢解放军叔叔哦!”陈雨点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让爱传递

在绵阳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把爱洒向绵州大地,温暖了无数灾区民众,在被深深地感动的同时,我也把一位医者的仁爱带给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受伤的灾民。我除了亲自到北川接重伤员外,还要每天在医院和九洲体育馆等灾民安置点之间奔波,处理协调伤员救治工作。从早忙到晚,天天方便面充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常常是在救护车开往北川的途中打个盹,在加油站加油时吃几口饭。“不困、不饿、不累,可能是紧张、忙碌,大脑神经不断受到许许多多各种各样信息刺激,处于亢奋状态的缘故。”尽管我的家在这次地震中也遭受到不小的损失,许多东西摔碎,一片狼藉,却顾不上回家看一眼。

致力重建

地震后的两个月里,我先后应邀在农工党中央机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抗震救灾专题报告,并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介绍绵阳灾情和绵阳人民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7月,我赶赴中国红十字会爱心企业联盟等机构,介绍绵阳受灾情况,争取援建项目,先后向农工党中央、省委、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爱心企业联盟、中国红十字会巴蜀力量基金等推荐上报灾后重建项目近30项,后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李蒙,全国人大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汪纪戎等各级领导来绵实地考察,最后落实援建资金2106万元,建设民生项目25个,分布在我市江油、盐亭、游仙、梓潼、三台等受灾严重地区。2011年4月,所有项目经过农工党绵阳市委的认真督查和接收方与承建方的共同努力,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奋斗目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我在地震发生后,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危,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去努力拯救一个又一个脆弱的生命,在灾后重建中不辞辛劳、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援建项目资金,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农工党员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精神风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农工党绵阳市委主委、市中医院副院长。本文成文于2008年6月,修改于2012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