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杏坛(1 / 1)

回到曲阜的孔丘,做的第一件事是办学。

这件事轰动了朝野,因为那时教育是贵族们独有的权利,图书典籍皆收藏于宫廷之中,只有贵族与他们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和文化的资格。

至于他们眼中的那些平民和穷困潦倒的贱民,是不配诵读诗书的。

但年轻的孔丘却认为,不论高低贵贱,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人的素质的根本差别在于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上。

他用性相近,习相远来回答那些贵族们的质疑和非难。

他不会忘记为自己操劳了一生的母亲和母亲的期待,他更清楚的知道有更多的母亲在这样期待着她们的孩子。

贵族们一时驳不倒他,又因为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南宫敬叔等出身于贵族的弟子们的帮助,只能默认了他的做法。但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不可以在学堂授课。

这个要求并没有难住孔丘,他找到了一片杏林,那里有一个十里八乡祭祖的祭坛,在杏林里形成了一个开阔的空地。他决定把这里当做自己的课堂。

这一切做好后,他把自己办学的消息广而告之: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就是说,只要家里有满15岁的孩童,准备一小块干肉当做拜师礼,都可以来学习。

一时间,收到消息的百姓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知识,变的有出息啊!

除了一些贵族慕名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之外,更多的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他们之中有每天只能讨到一小竹筒剩饭,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土房中,受着别人受不了的穷苦的颜回;

有父亲为贫困的贱民,家无立锥之地的仲弓;

有常常吃着粗劣的野菜,被人们称作“野人”的子路;

有住着茅草房,用藤条编成门,拿破缸当作窗,一下雨屋顶就漏雨却喜欢唱歌的原宪;

有大雪天用芦苇做成棉衣御寒的闵子骞;

有满手老茧,破衣烂裳,饿的浑身浮肿的曾参。

……

最特别的是还有一些是因穷困潦倒没办法逃进山林当过强盗的年轻人。

面对其他弟子的困惑不解,孔丘意味深长的对他们说道:

“别人改过自新,把自己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我这里来,就应该肯定他的洁净,不要老是抓住他们以往的过失不放!”

一个晴朗的春日,杏林的杏花开了,像洁白的雪,像天空飘浮的白色云朵,散发着甜美的气息。

孔丘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开堂讲学。

杏林的空地中,挤满了远道而来的学生,他们用崇敬的眼神望着这个年轻的夫子。希望他能够传授自己本领和知识,从而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这时开始,他被很多人尊敬地称为孔子或者夫子。

在这片天然的杏林中,在这片生民祭天祭祖的祭坛空地中,他不仅要教给学生们知识,还要以自己的师德和人格的光明与坦诚,对他们进行着耳濡目染的人格教育。

他对学生们说:

“你们可能会认为我会对你们保留一些,有所隐藏吗?老师我对你们不会有任何隐藏,我的所知所学,一言一行都会对你们坦诚,因为这就是我的本心啊!”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百人百态,智力不一,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所以他有时对学生提出的相同问题,却给予不同的回答,是因为他站在了每个学生的角度,去细心的因材施教。

他最喜欢和学生进行自由的,平等的,各抒己见的讨论,有时是论人,有时是议事,可以是天下大事,也可以是鸡毛蒜皮,大家见仁见智,畅所欲言,于自由之中增长智慧,于平等之处丰富思想。

在这种教学相长之中,他们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了教与学的兴趣,也收获了教与学的快乐!

杏坛的花静静的开着,它目睹着他们师生之间的快乐,开的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