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仁者(1 / 1)

夜幕垂了下来,弟子们挤在一起进入了梦乡。

夫子因为想着问题,所以踱步走到了湖边。夜色中,微风拂来,带着泥土与花草的气息。几只水鸟从湖中飞起,飞向了远方。

夫子在想着自己一行的流亡之旅。

从求学时起,随着知识的积累,那时还是小孔丘的他逐渐开始了解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这时正值东周末年,列国争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战乱的纷争中,不仅有大批的贵族没落,新贵崛起。更有日益壮大的被称作“士”的阶层,和希望能进入士的阶层的平民子弟涌现,一切都处于重新整合中。

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他早早失去了父亲,为了能让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还年轻的母亲毅然带着三岁的自己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典藉。国都曲阜,更是人文汇聚,“六艺”兴盛。

母亲靠给人做针线活和浆洗劳作的微薄所得,供他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是一种在千辛万难中矢志不渝的,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母亲的爱就像一团火焰,温暖着他的胸膛,所以在刻苦学习之余,他就尽己所能的帮母亲做一些杂活-扫地,打柴,挑水,洗衣,做饭,希望能够分担一些母亲的劳累。

在艰难困苦之中,他不仅学会了生活与做事的本领,也锻炼出了承担苦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同时也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混乱与黑暗,渴望能寻找到改变这一切的方法。

但更大的打击来临了,当他17岁时,母亲因为劳累过度终于支撑不住虚弱的身体,去世了,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上自己唯一的依靠和亲人。

忍住悲痛,在众人的帮助下安葬了母亲后。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绝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一个仁爱和博学的人。

他从母亲的言行和教诲和对自己的爱中,从对古籍的刻苦研读,勤思善悟中将这份伟大的爱进行扩充,树立了改变这个时代的第一个信念:仁。

仁者,爱人。

只有仁中的人,仁中的爱,仁中的人道情怀,仁中的人文精神才能改变这个时代。

只有发现了“人”,又树立起“人”,才能让人性之爱的光芒照亮时代的黑暗。

这种无私的人与人之间的善、美、爱就是“仁”。

而要践行“仁”。

在个人,就是要通过自我的修养和对私欲的克制以达到精神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

在政治上,就是实行博施济众的仁政。

在教育上,就是有教无类,用符合人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仁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上,提倡“和而不同”,即保持对立面的和谐与共存,而不是硬性消除对立面之间的差异。

仁者肯定人对更加美好生活追求与物质欲望的现实性与正当性,但同时关注对这种欲望的节制,避免这种欲望对人与人性的伤害,从而发生人的异化。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也就是人被物所异化导致人丧失了本性之善,美,爱而被物质化。

人被物化和人性光芒的丧失,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而作为仁者,要知人,更要爱人。

爱人就是对于人与人格的起码的尊重,不以贵凌贱,不以强压弱,不以上欺下。

爱人,还在于对每个生命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