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说话应三思而言,即不管说什么话,都应该先在大脑里过一遍再说出口。如果口无遮拦,或者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就可能闯入语言的“禁区”,得罪他人。所以,在说话时,要管好自己的嘴,本着勤动脑、慢张口的原则。多说令人满意的话。
1、说话不能口无遮拦
人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长眼的。”说话心直口快虽然不失为一种优点,但这不等于说话毫无禁忌,可以口无遮拦。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语,有啥说啥,口无禁忌,嘴无遮拦,这种人大多都是不通世故的人。假如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知道这是你的个性,可能这还算你的可爱之处。假如在陌生之地,不熟悉你的人中,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口对着心,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这是语言的大忌。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证你想的、说的都对,而且听话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红皂白、不讲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语,往往会带来不良后果。轻则使人下不来台,重则造成隔阂,遭人怨恨。
值得注意的是,说实话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那些因说实话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白,毫无恶意,说的也是大实话,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不但对方难以接受,反倒徒增对方的憎恶。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一旦知道自己说话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来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
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口无遮拦,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寄希望于每次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伤害他。
如果你也有类似经历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同样是说实话,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言者。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刘:“你觉得魏某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刘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异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就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不会受到欢迎。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要慎重地判断询问者的意图
被上级询及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处理。
首要是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突然想到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下属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下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他们。
(2)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别处就可以。有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这时你就要依情况而采取行动。
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嗯,他是个好人吧……”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
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科长:“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第三种情况,上级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诚实地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谈论别人的缺点,也应仅止于大家都认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点到为止即可。这并不有违说实话的原则,有选择地说实话,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技巧。
如果上级说:“我只跟你说”,则属于第五种类型的概率相当大。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人该同事的耳中。
对于第五种类型的应答法,你可以保持沉默,做出愿闻其详的表情就可。
2.说话不要踩上“雷区”
由于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原因,人们往往有许多忌讳。说话时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触动他人的忌讳,踩上话语的“雷区”。
通晓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有些话是绝不能说的,也不该说。为了避免撞人说话的“雷区”,我们应当怎么避免呢?
(1)不要搬弄是非,不做无谓的争辩
随便地把人家的短处或隐私揭发出来,这样不但有碍别人的声望,而且足以显示你为人的卑鄙,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尤其注意这一点。虽说你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许多的消息,但是不一定可靠,因为在他的另一面或许还有许多非你所熟悉的情况。所以不要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来宣扬,否则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是非之事,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也没有办法更正了。
在我们的平常生活或是工作当中遇到的事情,没有几件是值得我们拿友谊去争辩取胜的。如果你却偏偏要这样做,那么你的精力和时间会不值一钱,更不要说到感情的损害了。除了彼此都能虚心地、不存半点成见地在某一个问题上专程讨论之外,一切争辩都应该避免,就算是一个学术性的争辩,你也不用认为这就是发扬文化的精神。爱和别人争辩,你以为可以用理论压倒对方,其实根本不能。有人表面看着是服了,但是他的心里却不平,这样你不但得不到好处,相反害处会随之增多。
自古以来,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需条件。专门为难对方,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都无好处。你不想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就绝对不可损害别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别人尊敬你,你必须先尊敬别人。”甚至于你的儿子或者下属,如果有不足之处时,你可以向他们询问,还可以向他们做一番阐述,而方法态度首先要真诚大度。
用质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假如你真想让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竞争的场合中,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为你的质问所窘迫时,他虽然形势已趋失败,但他肯定是怀恨在心,绝对不会让你高高兴兴地得到胜利的。
虽然在朋友之中,偶尔以质问来取笑是可以的,不过不可用得太多了,更不可使之成为习惯。倘若你专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而反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把你压倒时,你将会很丢脸。以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向前冲得越猛,摔得也越狠。
(2)避免随意附和别人
每个人讲话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无论是讲话的语言还是手势,都具有个人色彩。例如,美国人最擅长以夸大的动作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极限;欧洲人和东方人则比较含蓄、内敛,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一五一十地表现于外。
说话需要借助情感的大力支援,也就是必须集中情感来表达才能打动人心。人并不是机器人,说话一定要抑扬顿挫。为了辅助或加强语气,还必须加以形容词或语尾助词。
谈话必须要时常加入自己的意见才能成立,一般人总是习惯于附和别人说的话,但这种没有独自思想的附和语词,并不能表现出个人的独立人格与个人意见,一个喜欢强调自己想法或意见的人,是绝对不会以附和的口吻来表示自己的看法的。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要让自己成为更独特的人就必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尽量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因此,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极端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附和别人的想法。
处处随声附和的人,只会被人看不起,最后还有可能让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忠实的人。
(3)不要自吹自擂
请你千万不要自己吹擂,与其自夸,倒不如表示谦逊,也许你自认为伟大,但别人不一定同意。若你好夸大自己事业的重要性,间接为自己吹擂,纵使你平日备受尊敬,听了这样的话,也会令人对你非常地反感。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如果自己不吹时,那么别人会来称颂;假如自己说了,人家反而瞧不起你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最喜欢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并不热心。而自己所感兴趣的事,又未必会引起别人的共鸣,所以做什么事你都要竭力地把你自己忘掉,不要老是哕哕唆唆地谈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孩子和事业。
每个人最喜欢的是自己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掌握别人的心理而尽量去逗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了,这是非常令对方高兴的方法。你以充满了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的叙述,这样肯定会给对方留下最满意的印象。一些爱自夸的人到最终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知己的,这是他自视甚高,轻视一切,不太理会别人的意见,只会自己吹牛的后果。他只想找奉承和听从他的群众,而不是朋友,当然朋友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了。
3.别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那种爱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获得心理平衡的人,只会处处遭人白眼,惹人嫌,这种人自以为很高明,实际上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弱智儿”。
李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单位人缘不好。因此他经常抱怨世态炎凉,责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态炎凉,同事寡情吗?非也!原来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单位开会,年终考评,他都喋喋不休地贬损他人,以显示自己“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业绩”。因此,同事们都觉得李先生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大家都不买他的账,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显然,李先生人缘不好,其原因在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综观现实社会,像李先生这种人为数不少。
这些人之所以会不择手段地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其原因显然是出于一种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虑的心理。有些人为了充分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另外,有些人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出于何种心理,都是一种不通人情世故、缺乏道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危害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导致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和自我消沉
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虚荣心理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思想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因而在单位无疑就会自以为老子是天下第一,因此无条件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尊重自己。别人一旦不服从自己、不尊重自己,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失落感。然而,这种人的行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只会越来越激起别人对他的反感。这种高期望与实际的反差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这种人的自我消沉。
(2)影响团结,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由于这样贬损别人,势必给别人带来思想上的不愉快。因为这种贬损与实际差距很大,实际上是对别人工作的一种主观的否定,所以一旦给别人带来思想上的不愉快,还会严重地影响他人的正常的思想情绪。另外,贬损的言辞还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作为攻击或整治他人的材料,势必破坏彼此之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3)制造矛盾
由于这种贬损他人的行为往往戴着一种面具,因而很容易被一些不作调查了解的领导相信。而一旦领导相信,领导者就会对被贬损者产生一种不良看法,甚至会据此批评被贬损者,被贬损者就会认为领导不实事求是,而领导者又认为被贬损者不接受批评,这样就影响了双方之间的关系。而被贬损者一旦对领导产生了怨气,就很有可能不服从领导,甚至会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样一来,矛盾可能越来越激化。
(4)引发民事官司
贬损他人从法律上说是一种侵犯他人人格的表现。尤其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这更是一种诽谤他人的行为。因而,如果一个人经常捏造事实贬损他人,就必然地会激起别人极大的反感,而致使他人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也就必然地引发民事官司的发生。
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确实十分令人生厌。一个单位如果有几个这样的人,大家肯定难以愉快地工作和学习。那如果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1)当面澄清事实,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
对于捏造事实贬损他人的人,受害人应该敢于澄清事实。澄清事实不需要争辩。在心平气和的心境下将事实原原本本地陈述于众,并且列举证据,证明事实真相,使捏造事实者在证据面前无法交代。
(2)直率地提出批评,指出错误的实质
对一贯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在年终考评中大家都应直率地对其提出批评,并分析其行为的实质,使其改变不良行为。
(3)对一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者诉诸法律
因为一贯捏造事实贬损他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对他人的身心造成了损害,因此受害人应该诉诸法律,让其受到法律的惩罚,从而收敛这种不良行为。
总之,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是一种缺乏道德、缺乏修养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有这种行为的人非但不能把自己抬高,反而处处惹人嫌。
4、先动脑,后开口
说话一定要三思而言,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都应先在大脑里过一遍,然后再开口,这样才可能说出对方爱听的话。
现实生活中,有些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说话简直像不经过大脑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些话常常是不恰当的、没分寸的,结果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
刘波心地善良,乐于帮助人,可是总得不到别人的好感,为什么呢?原因是他说话经常得罪人。一次,他热心地为一个男同事介绍对象,他说:“这个女孩,个子长得高,而且也很漂亮,你去见见,我看你们俩挺合适的。”同事很感兴趣,就向他询问了这个女孩的具体情况。当听他介绍完以后,同事觉得这个女孩条件不太适合自己,但同事不好意思对他直说,就委婉地对他说:“我现在很忙,暂时还不想处朋友,等以后再说吧!”他听同事这样说,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还想找什么样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听这话,当时就生气地说:“我现在就是不想处朋友,你操哪门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是真的那么好,你自己处算了,反正你也没有对象。”其实,他为朋友介绍对象,不管成与不成,同事都应该好好地感谢他才对,可是由于他说话出口伤人,引起了同事的不满,才对他以牙还牙的。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他却没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费力不讨好”。现实生活中,像他这样的大有人在。
小雪是福建人,来京三年多了,几天前处了个对象,条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车,人品长相都不错。同事们都十分羡慕她,说她找了一个好对象,纷纷祝贺她。可是有一个同事却说:“你条件也不太好啊,怎么偏偏找了一个条件这么好的?是不是这个人有什么毛病?”本来是很愉快的心情,被她这突如其来的话就给破坏了。一个同事赶紧打圆场说:“你怎么能这么说人家呢?咱们小雪条件也不差呀,皮肤又好,又苗条,个性也好,就单凭这一点,什么样的找不着啊!”那个泼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说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别误会。我觉得你男朋友条件太好了,与你家条件太悬殊了,我只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小雪很生气:“你说来说去,还是在贬低我,怎么啦,我家条件是没有他家好,那又怎么样?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么奇怪的!少见多怪,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这个泼冷水的同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不知道说话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么几句话,就把人家给得罪了。假如她真的这么认为,也不该说出来,心里知道就行了,何必说出来,惹得人家不高兴呢?闹得自己没有台阶下。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人,品质并不坏,只是说话时不懂得先动动脑子,给言语把把关,结果一开口,就得罪人。
因此,我们在说话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懂点人情世故、注意说话的分寸,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尽量不要触怒了对方,这不利于自己顺利地办成事。同样是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会说话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场合,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也可以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5、揭人短处易伤人
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最好是给自己定下一条戒律:除了颂扬别人的美德外,永远不揭他人的短处。
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深谙人情世故的人在说话做事的过程中,会去挖掘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会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儿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儿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①必须了解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②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不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③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④巧妙地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6、说话不可尖酸刻薄
说话尖酸刻薄,足以伤人情,伤人情的最后结果,是伤了自己。
人与人相处,不能始终默不做声。就算是最沉默的人,在必要时,也不能不说几句话。说话是沟通彼此情愫的必需工具,你好与熟人讲话,不算本领,能与生人讲话,说得相投如故、相见恨晚,才是口才本领。你的说话目的,既在沟通情愫,当然需力避因说话而反失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说话实乃成事之道,古人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识”。因此,要想成大事,说话就宜小心不宜大意,出口以前,先得想一想,替听你话的人想,他愿意听的话,才出之于口,他不愿听的话,还是不说为上。通晓了这点人情世故,你便可以左右逢源,事事如鱼得水了。
所谓不愿意听的话,也有种种,老生常谈,他是不愿意听的;一说再说,耳熟能详,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心境相反,他是不愿意听的;与利害冲突,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程度不同,他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创痕,他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隐私,他是不愿意听的;而最不愿意听的,是尖锐锋利而又苛毒的话。
说话所引起的反应,可有几种:第一种是有隽永之味,第二种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种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种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种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种是有苦涩之味,第七种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坏的反应,是创痛之味!谈言微中,令人回味,对方能发生隽永的反应;热情洋溢,句句打人心坎,对方自会发生甜蜜的反应;慷慨激昂,言人所不敢言,对方自会发生辛辣的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方自会发生爽脆的反应;“以反人为实”“好为无端涯之言”,对方自会发生新奇的反应;陈义晦涩,言辞拙讷,对方自会发生苦涩的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会发生寒酸的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快,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会发生创痛的反应。能得隽永反应者为上,得能甜蜜反应者为次,能得爽脆反应者又次,能得辛辣反应者更次,得到新奇、苦涩,寒酸的反应的话都是下等,而得到创痛反应的话,更是大反人情!
但是说尖刻话的人,未尝不自知其伤人,而仍伤人为快,这是什么道理呢?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他有些小聪明,且颇以聪明自负,而一般人却不承认他聪明,因此他有生不逢知之感。
②他富有自尊心,希望一般人尊重他,偏偏没有这回事,因此他对于任何人都产生仇视的心理。
③仇视的心理,郁积很久,始终找不到消释的机会,他自己又不知提高自身的修养,于是这种仇视心理只有走发泄的路,谁是他的仇视对象?因为刺激的方面太多,早已成为极复杂的观念,复杂简单化,每个与他接触的,都成为发泄的对象。他认为人们都是可恶的,不问有无旧恨,有无新仇,都要伺隙而动,滥放冷箭。
这种人在社会上,只有失败,不可能办成大事。即使在家里视如父兄妻子,也不会水乳交融。而在社会上,别人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众的箭靶子。所以说,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伤人情的最后结果,是伤了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气,对方的说话,你觉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对方的行为,你觉得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何必过分认真。快语伤人并无裨益,但愿能与读者们共勉共成。
7、开玩笑不能过火
开玩笑不能过火,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否则,不仅没“笑”果,还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在说话办事过程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这是我们在处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人情世故。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以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扳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被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开得过度。
(4)场合要适宜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5)对象要分清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得好。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情事。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韵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参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②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夫妻自然除外),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也不能拘谨别扭。
③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头,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④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开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的面子。
总之,开玩笑不能过分,尤其要分清场合和对象。
8、“忌口”的话题不可多谈
在交际场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假若口无遮拦,说漏了嘴,说错了话,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说话应该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语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明智的。
说话是不是得体,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触犯到别人的禁忌。关于说话的禁忌有很多,在这里从几个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
(1)习惯用语的禁忌
习惯用语就像我们平常习惯说的口头禅。这种习惯用语,有时候可能是无伤大雅的,只是与自己亲近的人之间较常用的俏皮话,比如夫妻之间的俏皮话。但有的口头禅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说出来,就难免不合时宜,大煞风景了。
某男士在家里跟妻子经常用玩笑话相互交流。两人都喜欢猪,平时表达爱意也是猪长猪短的。吃饭前妻子常对他说的话是“洗洗你的猪爪爪”;读到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时丈夫也常会对妻子说:“竖起你的猪耳朵好好听啊!”时间一长,“猪来猪去”地习惯成了自然。
一天,这位男士将熬夜赶写的一份材料交给领导查阅,领导看后说:“写得不错,里面没有错别字吧?”谁知他竞脱口而出:“肯定没错别字,不信你就睁开猪眼睛好好瞧瞧!”话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说话乱了分寸了,于是连忙道歉:“对不起,领导!我跟我老婆说惯了……”
不料这话一出口就更乱了。他的领导是位女士,而且很年轻。
(2)传言的禁忌
俗话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传言的威力。人与人相处中有很多可以散布他人传言的机会。所以,当你听到有关某人的传言时,应该慎重地考虑一下:不管传言是真是假,只要是对他人不利的,一旦越传越广,都会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上和名誉上的伤害。如果你也加入其中,人云亦云,你就成了没有道德的传言者。况且一传十,十传百,经过多次传言,早已不是尊重原版的事实了,再传到当事人耳朵里时自然会是走了样的“故事新编”,结果不言而喻。传言越传越多,就会变成谣言。谣言还继续传,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很多悲剧正是由此而生。
尽管你不是传言的源头,但你如果说话不谨慎,就容易成为别有用心散发传言者的工具。
(3)敏感性争议话题的禁忌
很显然,越是敏感性的话题就越富有争议性。比如宗教、政治、党派等话题,都有其各自的拥护者,这些话题很不适合在一般场合下与人谈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双方皆有理,若非要交流这些事,就容易引起摩擦,甚至把话说过头,授人以柄。
凡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都存在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性质。而争辩只会把观点引向极端,这样一来,说话就更没有小心可言了。
再者,即使你有很好的口才,在争辩中赢了对方又能怎样?你心里一定很清楚,你压倒对方,只是使对方在表面上屈服了,但其实对方心里肯定会不平,甚至会对你怀恨在心,无形中你就破坏了与对方的和谐关系,而且你可能会养成专爱挑剔别人错误的恶习,你将因此变得自高自大,慢慢地会失去很多朋友。
(4)气愤时交谈的禁忌
人总会遇到生气的时候,由生气而导致情绪失控的事也经常发生。如果因为发怒而使自己说话失了分寸,则局面就可能会难以收拾。
因气愤而失态,无异于主动放弃理智。失去理智的人会做些什么事谁也难以预料。即便不是因此大动干戈,光是火急火燎地嘴发起痒来,一场无谓的“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生气时首先要想到如何给自己降降温,以便让心情平静下来,忍气制怒。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谅己之心谅人”。这样做之后,你说话就不会那么冲动,那么不小心了。
(5)个人不幸话题的禁忌
没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难免遇到不幸或伤心的事情。一般地,人都不愿被别人提及这些不幸的事情。
比如身患重病的人,他就不希望有太多的人知道他的这种不幸。因此,你向对方反复提及他的病情,会引起对方的不安。
比如有些人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他也不愿被人提起这些往事,你若是不懂这些而提及了,岂不勾起人家痛苦的往事而让人陷入伤心的回忆中?
若是对方主动提起他(她)自己的不幸的事情,那么你需要表现出同情并听对方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毫无分寸地追问不休。
(6)自夸的禁忌
如果你用自夸的方式在职场中推销自己而赢得一个有发展的职位,那么也无可厚非。但把这种自夸行为用到与人相处时的说话形式上,那就会有麻烦了。
爱自夸的人大多自视清高,轻视周围的一切,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会自己吹大牛、侃大山,极尽所能地表现自己,感觉似乎只有自己才能救世界、救人类。但实际上,这种人往往本事没多大,对其知根知底的人只会鄙视他,而不知情的人,一旦识穿他的真面目,也只会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在与他人交谈说话时应该保持自谦的态度。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成绩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而是大家评议出来的。自己捧自己,即使能赢来一些暂时违心的喝彩,却也招致更多的人们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你,所以,说话还是应该注意分寸和场合。
9、多说正面的话,不要否定他人
与他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多从正面去肯定他人,而不要老是骨头里挑刺,从反面去否定他人,那样只会让对方抵触、反感,从而阻碍交流和沟通。
通人情、会处世的人都知道,说话时应该多肯定对方,不能随意否定他人。正所谓:“正面说话三冬暖,反面说话六月寒。”
那么究竟什么是正面说话?什么是反面说话?为什么一定要正面说话,而不要反面说话呢?
正面说话就是从肯定的、积极的、鼓励的、满意的、希望的和爱护的等方面说话,给人以良好的刺激;反面说话则是从否定的、消极的、贬斥的、不满的、嫌弃的和责怪的等方面去说话。
比如,一个人打保龄球,一下子打掉了8个瓶子,还有2个没打倒。你作为此人的指导者该怎么说话呢?如果你着眼于还有2个瓶子没打倒,就会以不满意的口气和措辞说话,这就是反面说话。它会使此人泄气、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从肯定和鼓励的方面去说:“好!打得不错,已经打掉了8个瓶子,继续努力会打掉更多的瓶子!”这就是正面说话,它能使对方受到鼓舞,振作精神,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为什么正面说话才会有好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人际交流不仅是彼此交换信息,而且是在感情上的相互刺激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和喜欢良好的刺激,不需要也不喜欢不良的刺激。反面说话或轻或重、或多或少总是给人以不良的刺激,这就必然会激起对方或大或小的自我防卫心理,产生抵触反感的情绪,或明或暗地和你唱对台戏。所以,唯有正面说话才能进行正常而有效的人际交流,反面说话只会阻碍交流,因此是有害无益的。
下面我们再以谈生意为例来加以对照比较。甲乙双方在交货的时间存在矛盾,怎么谈呢?
反面说话:如果贵方不在时间上按我方要求办,那就别想达成协议!
即使乙方很想达成协议,甲方如此说话,也会使对方抵触反感,从而一口咬定在时间上不可能按甲方的要求办,结果不欢而散。甲方如果能从正面说话,那就会争取成功,至少还有商量的余地,有可能获得成功。
正面说话:如果贵方能在时间上尽力提前几天,我们达成协议就没多大问题了,请多加关照好吗?
这样说话会促使对方通过逻辑推理,权衡利弊得失,进一步考虑你的要求,也就很可能改变局面,达成协议了。
假如双方在价格问题上还有差距,你可以比较选择哪一种说法有效。
反面说话:不行,你的开价过高了,你至少低一个百分点,我们才能打交道。要不然,我就去找别的公司了!
正面说话:在开价问题上,咱们是不是再商量一下。你知道,我很愿意和你打交道。我们之间具有长久而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双方都愿意把这种关系发展下去。现在这个价钱,我本人觉得还可以,但我们领导不太同意,因为他刚刚得到一个情报,说有家公司的开价,比你们的开价低一个百分点。我希望咱们还是合作下去,请你照顾一下我的难处,好吗?
显然,你从反面说话,对方即使担心后悔,由于情绪上的抵触反感,也会嘴硬气冲起来,一口拒绝。而正面和婉转地说话,能够争取感情上的沟通,让对方理智地思考,就容易把事情谈成。
某学院管理系邀请一位著名学者举办现代管理科学的系列讲座,因为该学者的讲座内容新颖、表达生动,踊跃来听讲的学生不仅有管理系的,而且还有其他系的同学。由于人数众多、座位有限,管理系的学生晚来一步的就没有座位了。为此,负责举办这次讲座的老师向大家发出一个通告:
“同学们,我们这次举办的讲座来听的人很多,为了保证我们管理系的同学都有座位,请其他系来的同学一律坐在第10排以后的座位上。谢谢大家的合作!”
这番话的意图无可非议,但这样说会使其他系的同学有一种“外人”的感觉,似乎不受欢迎。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把话说得顺耳中听一些呢?比如这样说效果就比较好:
“同学们,这次讲座来听的人很多,不论是哪个系的同学,我们都很欢迎!但由于座位有限,为了让别的系的同学也都尽可能坐下,请管理系的同学一律坐在前10排以内!谢谢大家合作!”
同样的事情和意图,可以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从那个角度讲。我们为什么不选取最佳的角度,力求最佳的效果呢?要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我们就得懂点人情世故,多说正面的话,少说反面的话。
10、伤人面子胜似挖人心
交往中的话语贵在让人觉得高兴,如果人家觉得难以忍受,不仅事没办成,而且两人的关系会更糟。因此,了解对方的内心,让其内心感到清爽愉悦是说话的关键。
深谙人情世故的处世高手,在说话的过程中会处处维护对方的自尊和面子,因为他们知道“伤人面子胜似挖人心”!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没有了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领导者所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当领导的却要千万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领导者毁伤的。
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人添麻烦,于是每个单位都想将他调走,但似乎又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调走,我磕头都愿意!”这种话便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嫌弃的态度。
有的人本身并不低能,但因为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人自尊心的话来。比如:“你是什么东西?你以为自己是老天爷?”,或者说:“你这种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话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闹。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加强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意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毁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如果这个人是他的领导的话,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单位,要么便采取“不合作主义”。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会尽心尽力、心甘情愿地去办。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下流,什么乌七八糟的事都干。
伤人自尊心是说话的大忌,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维护别人的自尊。只有让被求者心里美滋滋的,人家才能真心实意为你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