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个叫李密庵的学者,写过一首《半半歌》,诗云:“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掺,会占便宜只半。”意思是说,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不给自己和别人退路。
常留余地两三分,体现了人生的一种智慧。凡事留有余地,则自由度就增加。进也可、退也可,亲也可、疏也可,上也可、下也可,处于一种自由的境地,体现了一种立身处世的艺术。
阿朱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有个客人到他家,家人以鱼招待客人,难得的诱人的鱼香,令阿朱垂涎不已。阿朱当时才六岁,还不懂得掩饰自己,他吵着要吃鱼。母亲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等客人吃饱后方可上桌。
阿朱不听:“等客人吃饱了,鱼不就被他吃光了吗?”母亲答道:“知礼的客人绝对不会将鱼翻过面来吃,另外一面一定还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边看看……”
阿朱来到窗边,踮着脚尖往里看,眼睛盯着桌上的那条鱼。
忽然间,客人用筷子把鱼翻了个身……阿朱失望地跑回厨房,扑进母亲怀里大哭起来。母亲也哭了,她不知该如何安抚阿朱的心。
阿朱是聪明的,他没因那次没有吃到鱼而遗憾,相反,却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凡事留有余地。”
常留余地两三分,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变幻不定,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利因素产生作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不要总是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一句话,为人处世还是谦虚谨慎些的好。如果目中无人,骄傲自满,就容易碰壁、栽跟头。
唐朝时代,有一位德山大师,精研律藏,而且通达诸经,其中尤以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得意。因俗姓周,故得了个“周金刚”的美称。
当时,禅宗在南方很盛行,德山大师就大不以为然地说:“出家沙门,千劫学佛的威仪,万劫学佛的细行,都不一定能学成佛道,南方这些禅宗的魔子魔孙,竟敢诳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一定要直捣他们的巢窟,灭掉这些孽种,来报答佛恩。”
于是德山大师挑着自己所写的《青龙疏钞》,浩浩****地出了四川,走向湖南的澧阳。
一日途中,突然觉得饥肠辘辘,看到前面有一家茶店,店里有位老婆婆正在卖烧饼,德山大师就到店里想买个饼充饥。老婆婆见德山大师挑着那一大担东西,便好奇地问道:“这么大的担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
“是《青龙疏钞》。”
“《青龙疏钞》是什么?”
“是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的批注。”德山大师对于自己的著作,表现出很得意的神情。
“这么说,大师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有研究?”
“可以这么说!”
“那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您若能答得出来,我就供养您点心;若答不出来,对不起,请您赶快离开此地。”
德山大师心想:“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最擅长的,任你一位老太婆,怎么可能轻易就难倒我!”随即毫不在意地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提出来好了!”
老婆婆奉上了饼,说道:“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大师您是要点哪一个心?”
德山大师经老婆婆这么一问,呆立半晌,竟然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心中又惭愧又懊恼,只好挑起那一大担的《青龙疏钞》怅然离去。
德山大师受到这次教训后,再也不敢轻视禅门中修行之人,后来来到龙潭,至诚参谒龙潭祖师,从此勇猛精进,最后终于大彻大悟。
世事无常,凡事多留些余地,多些宽容,这是一条重要的做人准则。在你留有余地的同时,别人也会因此而受益匪浅。
待人对己都要留有余地。好朋友不要如影随形,如胶似漆,不妨保持一点距离。是冤家也不要把人说得全无是处。对崇拜的人不要说得完美无缺,对有错误的人不要以为其一无是处。不要把自己看得像朵花,看别人都是豆腐渣。不要以为自己的判断绝对正确,宜常留一点余地。
一幅画上必须留有空白,有了空白才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有余地才更加符合实际,才更加充满希望。当然,留有余地不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圆滑,不是有力不肯使,也不是逢人只说三分话,而是对世界、对自己抱一种知己知彼的理性态度,是对鉴于世界的复杂性和自身能力的有限性所采取的一种理智的人生策略。
感悟淡泊:
常留余地两三分,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变幻不定,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利因素产生作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不要总是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这样,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人际关系才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