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建筑样式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尤其以在佛教影响下的佛塔、寺院和园林为突出代表。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其建筑风格甚至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
1.富丽堂皇的大明宫
大唐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甚至还体现在建筑风格、城市建设等种种细节上。
大唐的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可谓古色古香,富有韵味。当时的皇城建筑群可以用规模宏大、规划严整来形容。唐朝建筑不仅享誉世界,影响了当时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也为后来明清宫殿群的修筑提供了依据。
唐朝都城长安,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其城市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方正、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大明宫占地3.5平方公里,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被誉为千宫之宫。如此宏伟的建筑足以证明唐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甚至可以说完整的建筑体系已在此时形成。那么先来介绍一下皇帝和官员所居住的宫殿。
都城长安有三个宫殿区,分别是太极宫、兴庆宫和大明宫。这三个宫城不是同时建造的,皇帝们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入住三个宫城,其中最早使用的要数太极宫了。太极宫兴建于隋代,当时称为大兴宫,也是皇帝居住的正式宫城。太极宫的正门为承天门,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节庆日及外国使臣来朝,皇帝便登承天门主持盛典,设宴奏乐。太极殿则是皇帝朝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兴庆宫的前身是唐玄宗即位以前的邸宅,唐玄宗即位后,将此地扩建,形成又一个宫殿区。兴庆宫的规模不及太极宫、大明宫,但装修极为华丽,唐玄宗时期成为皇帝听政与生活的中心。唐初的两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极宫,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大多数开始移居大明宫。大明宫原是一座避暑用的宫殿,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扩建后的大明宫从此成为唐帝王的主要居处。以大明宫为代表的唐朝宫殿建筑群代表了当时皇家建筑的精湛技艺,现在就来走进大明宫,一览唐朝皇家建筑群的美轮美奂。
就地理位置来说,大明宫坐落在长安城区东北处的龙首原上,701年正式更名为大明宫,从此一直延续使用。安史之乱后,大明宫完全替代了太极宫成为皇帝常驻的宫殿和长安城的政治中心。它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共有11个城门。丹凤门是正门,也是最大的城门。丹凤门前有宽176米的丹凤大街。
大明宫主体建筑建于高台,布局高低起伏。从丹凤门到紫宸殿,地形逐渐上升,从丹凤门到含元殿(外朝)再到宣政殿(中朝),最后到紫宸殿(内朝)形成了呼应的三大内,中轴线由低至高则表示官员对皇帝尽忠的象征性地升阶,像这样的宫殿群设计则被后朝继承。唐早期时,皇帝常居住的太极宫和官署是划分开的,除一部分官署外,宫殿和官署并没有大量集中在一起。但是大明宫内官署和宫殿混合在一起的特征尤为明显,集中于以内廷为核心地的紫宸殿周边。
紫宸殿是皇帝的内廷,面对紫宸殿,可以看到西边有延英殿—左藏库—内侍省—集贤院—麟德殿—翰林院—右银台门—含光殿等建筑,东边有浴堂殿—枢密院—宣徽殿—左银台门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唐后期行政、财政、军事的重要机关,也是皇帝的直属机关。之所以这样设置建筑群是皇帝的命令可以有效地执行,是当时中央集权的一种外部体现。
进入大明宫正门丹凤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气势恢宏的含元殿。含元殿是举行大型朝会及册封受贡等各种仪礼的主要场所。与之前举行朝会的太极宫承天门前的广场相比,含元殿的空间规模及建筑设计要奢华得多。含元殿以南是宫城南部,含元殿到紫宸殿为中部,紫宸殿以后则是宫城后部,后部就是后宫于园林风景区的分布之处。麟德殿也同紫宸殿一样在高台上,唐后期外国使节谒见多在于此。大明宫的建筑构造,扩大了唐朝举行的朝会、朝贡使节谒见、科举考生谒见及千秋节等诸仪礼的规模。
大明宫内,有许多建筑名称都和道教有关,比如蓬莱殿、蓬莱池、重玄门等,这些名称其实意味着唐朝时期道教在唐朝发展迅速。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大明宫前边大宁坊西南隅,由于祭祀老子的太清宫建成,因此在王朝仪礼过程中,加入了参拜老子的仪礼。744年则以术士的上奏为契机,东郊日坛东开始设立九宫贵神,它也跟太清宫一样被纳入了大祀。
大明宫以及唐代的宫殿群可以这么理解,它们其实是一座宫城,古代都城一般来说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外城居住的是平民和官员,内城则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还可以处理公务,另有军事防卫功能,由于建在长安城东北的城墙外边,自然要比太极宫、兴庆宫更重视防卫。大明宫的北城墙是玄武门以及重玄门,牢牢把守着内城;除了防御功能,花园、湖泊、亭台楼阁都扮演着娱乐功能的角色供皇帝游玩。
总的来说,大明宫建筑群是唐代建筑的精品制作,也可以从中看出唐代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一是组群层次有序分明,错落有致,建筑一般呈方形,最中为正殿,也称为前殿,前殿后面是后殿;二是布局严密方正,气势磅礴,大明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三是建筑取材和建筑技艺的高度发展,木头、砖瓦、石料等材质都被用于建筑架构和设计。因而大明宫设计的精巧复杂象征着唐朝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来明清宫殿的建设做了良好的铺垫。
2.唐风建筑对日本的影响
介绍了大唐皇家建筑群的典范——大明宫后,再从外部视角看看大唐在海外的深远影响,以日本平城京的布局为例,辅以日本佛教建筑式样的演变来进行解释。
奈良北部的平城京建于708年,也就是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10年日本都城由藤原京迁都于此。平城京为日本都城共70余年,这个时间段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此期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奈良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平城京不仅是当时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它与唐长安城同为8世纪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中心城市。从整个城市布局上看,平城京仿制唐长安城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日本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受到大唐的影响呢?645年开始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学习唐朝文化的重要开端,自此日本开始引进唐朝的体制,并且推广佛教。但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开始影响日本了,早前随着对中国文化的系统学习,佛教传播的深入,在588年修建的飞鸟寺中,建筑物便呈现出中心对称的特点。日本早期的建筑和城市布局的确是受到隋唐文化的巨大影响,当时的皇宫、城市、佛寺甚至神社都是如此。最明显的特点是坐北朝南,以明确的中心为准左右对称。
在唐长安城内,面对朱雀大街会发现,它作为中轴线完全居于全城的中央,将全城匀称地划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是万年县,西城则是长安县。东城和西城的坊市配置情形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游览的时候非常规整。在中国的历代都城之中,只有唐长安城不仅其区划完全是东西对称的,而且东西两城分属于万年、长安两县。而在平城京则会看到几乎相似的城市规划格局:左右两部分分属于左京和右京。
就平城京而言,除宫城内的正殿称“太极殿”之外,宫城南面正门“朱雀门”以及“朱雀大路”“东市”和“西市”等街路、商市之类亦都采用唐长安城中相应处所的名称。平城京、平安京的宫殿、佛寺等高级建筑物的结构和样式,小到柱、壁、屋顶等,基本上都与中国唐代都城中的建筑物一样,可以说是微缩版本的长安城,可见当时大唐对日本的影响之深远。
而平城京的唐风建筑,仅从建筑外观来看,仿佛就是长安佛寺的翻版。中唐之前的建筑做法就开始东传日本,奈良时期唐代木构建筑做法开始传入,后自平安时期以来又经过了长时期的本土化发展,形成了“和样”的重要建筑式样,就是说日本本土的建筑风格和唐朝建筑式样兼容并蓄,透过“和样”依然可以看出唐朝建筑的风格。
日本建筑上最著名的要数木造建筑法隆寺了,它是整个东亚现存的最早木造建筑。它的存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候的建筑特点。法隆寺不仅古老,而且标志性的特点是“一塔一金堂”的“伽蓝配置”。所谓伽蓝配置是佛教寺院的布局方式,更早的时候是没有金堂这种建筑的,随着中国开始造佛像,达官贵人会把自己家的大堂捐给寺院用来摆放佛像,后来逐渐演变出“金堂”。所以这种“一塔一金堂”的模式非常古老,也就是说法隆寺的木质构造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学习中国的时间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开始了。
提起赫赫有名的唐招提寺,便不得不说到鉴真。要是说玄奘的西行是为了游历诸国求得佛学真谛,那鉴真的东渡就是不折不扣被佛家普度众生的信仰驱使的。日本佛教自百济传入开始,一直就缺少律令,不少人都是混饭吃的。为了规范僧侣队伍,也为了皇族的权威,远在浙江的知名律宗大师鉴真就摇身一变成为日本进行佛教改革的最佳人选。他在官府、寺院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阻拦及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到达了日本的萨摩。
鉴真到达萨摩后转行奈良(平城京),孝谦天皇亲自迎接并封鉴真“大和尚”,日本本土佛教势力激烈反对,鉴真与本土派开始在兴福寺公开辩论,最终众人被折服,舍弃旧戒。鉴真在东大寺起坛,为皇族以及500名僧侣受戒。随后鉴真被封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僧侣之首。后来鉴真领受了新田部亲王的官邸,于是他的弟子们修建了唐招提寺,寺内的金堂为鉴真亲手所做。唐招提寺在后来的镰仓时代大修理之后,也融入了日本建筑的风格,日本人将其加高,梁架完全改换为小屋组。如果单纯地看斗栱、开间、进深,几乎和中国仅存的三座唐代大殿建筑之一——佛光寺大殿一模一样。佛光寺整座大殿造型古朴,气势巍峨,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因此可以看出来,唐招提寺在没有再度修葺时的早期的修建风格是模仿唐时建筑而建造。除了佛光寺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五台南禅寺大殿。
但有一点是必须要提到的,日本建筑在飞鸟至平安时期即便是参照唐代建筑所制造,但由于工艺、材料的限制,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唐风建筑主要集中在佛教建筑之中,而在神社建筑以及贵族的宫殿建筑中则依旧是和风式样。
3.长安城的佛教寺院
众所周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盛唐佛教的传播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在长安城。一般来说,佛教的庙宇统称为寺院。一寺之中可以有很多院子,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称作“院”。寺院是僧侣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坐禅、念经、布法的主要场所,出家僧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寺院,民众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也大多在寺院进行。而寺院的建造和平日僧侣生活的维持及各项开销,都需要当地政府和民众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不仅如此,寺院的数量可以反映居住的僧侣人数多少及佛教活动是否频繁。《大唐新语》中就记载了玄奘返回长安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方到长安。足所亲践者一百一十一国,探求佛法,咸究根源。凡得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佛舍利并佛像等甚多。”
盛唐时,全长安城的佛寺数目之繁多,分布之广泛,规模之宏大,以及兴建佛寺所花费的金银之不计其数,都能证明佛教对唐朝的影响深远。寺院的建立是需要被批准的,有一定的配额。经朝廷允许后,佛寺的建设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为皇帝和皇后所建立的,也是最高等级的佛寺;第二种就是各州按照一定标准所建造的寺院,如开元寺,其规格可以按照宫殿的规格建造,规模较宏大;第三种是诸王、贵族、富商等出资建造的佛寺,这样的佛寺可依据建造者的财力而造。这三种佛寺都是合法的,是国家批准享有配额的佛寺。不合规定违规建造寺院在唐初是要被责令拆除的。
不仅如此,盛唐也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国家。根据历史记载,长安城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有上百座,甚至在《〈唐长安佛寺考〉补》中记载多达174座,它们分布在长安城东西南北的各个角落,成为京城的一大盛景。寺院的坐落又以西市和东市附近最为密集。因为西市是非常著名的国际贸易的中心,商贾集结,业务繁忙,外国人往来如梭,热闹非凡;而东市则是当时唐朝的贸易市场,是手工业的制造中心,虽比不过西市之兴盛,但也是街坊必逛之地。所以东市的佛寺相比西市还是相对稀疏的“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日本僧人甚至有言:“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座。”可见漫步在城内,佛寺佛塔随处可见。整体而言,佛寺的分布呈现出北边密集,南边稀疏的状态。
要注意区分的是,最初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建筑多是以佛塔的形式呈现,结构单一,占地面积也较小;随着唐朝的发展以及佛教的兴盛,佛塔逐渐往佛教寺院的方向发展,此时的佛寺包含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院子,占地面积相比以前较大,尤其是京都长安的佛寺,气势恢宏。长安城大型、正规佛寺的建筑一般是这样的:整个寺院整齐规整,穿过山门,能看到钟楼、鼓楼,紧接着迎面而来的就是天王殿,走完整个寺院的前殿就进入了后方恢宏别致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整个寺院的正殿,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现代很多佛寺中的正殿都叫作大雄宝殿。宝殿里的高僧正在念经,旁边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膜拜,其中甚至不乏外国人的面孔。参观完大雄宝殿,穿过殿堂,紧接着就到了法堂和藏经阁。它们的东西两侧则是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殿堂,这样对称的殿也叫配殿,一般来说,配殿布局整齐规整,坐落在大殿的两侧。寺院的东侧则是生活区,有僧房、斋堂、香积厨、库房等,寺院僧人在这里吃饭、休息。寺院的西侧是接待区,若有外人登寺拜访,则会在这里与寺院主人见面。
唐朝时期寺院的显著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主体建筑中有明显的纵向中轴线,不管荐福寺也好,观音禅寺也好,都有明显的对称布局;其次,在主体建筑两侧排列着若干小的院落,其实就是配殿;再次,佛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独立出来;最后,是寺院生活区得到了扩展,寺院的占地面积更为广阔。
唐朝时的寺院除了是重要的宗教场所之外,实际上还扮演了很重要的世俗生活场所,和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寺院扮演着公园、博物馆、戏院这样的角色,非常有意思。如果想看一场戏,就可以去位于长安城中心位置的荐福寺,因为它是长安城的戏场之一。
除此之外,著名的寺院还有很多,比如坐落于长安街长乐坊的大安国寺,它可以说是当时人气最高的寺院,不仅高僧云集,活动多,且汇集了非常多的名家绘画作品。唐懿宗甚至还微服私访游览过安国寺,这说明百姓也是可以进入寺院进行游览,观赏壁画的。若想知道西域佛寺是什么样子,那可不能错过赫赫有名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在唐朝时也是颇具名气。玄奘按照西域佛塔的样式精修了大慈恩寺。除了各类名画古迹之外,佛寺本身的精巧奇妙就让百姓们争相游览。《两京耆旧传》中有记载:“寺观之中,图画墙壁,凡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综异状,无有同者。”长安城的百姓游赏寺院的场景非常壮观,要是身处其中肯定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文人志士也被名家绘画作品吸引,常常结伴游赏大慈恩寺。
佛教寺院作为唐朝长安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看大唐盛世,可千万不要错过对佛教、寺院的了解,它不仅仅是盛唐文化的彰显,也从侧面折射出唐王朝的综合实力。
4.史无前例的大唐园林
长安城坐落于关中平原,背靠秦岭山脉,水资源和林木资源比较丰富,古有“八水绕长安”一说。天然地理的优越地势和条件为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园林的发展从周朝就开始了,它一直象征着皇权的独一无二。到了唐朝,皇家宫苑园林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达到了我国皇家园林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大唐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由于整个城市规划布局规整,里坊制度的确立,以及唐朝兼并天下,包容并序的气度,园林逐渐成为各个阶层都能够游赏玩乐的场所,庶民百姓皆可参观游玩。园林不仅成为长安城的点缀,也赋予整座城市浓厚的文人色彩,科举制度施行后,隐逸风气开始在文人圈子里盛行,于是到了唐代后期,士人园林开始逐步兴起。
唐朝长安的园林大致分为几种类型,首先按位置可分为城内园林、城郊园林以及陵园园林。城内园林分布在长安城的东北部和南部,主要是皇家贵族的私人园林和寺观园林;城郊区则是大型的公共园林;陵园则多分布在长安附近的风水宝地。按功能来分类,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四大类。
皇家园林指专供皇帝游憩的皇宫御苑,属于皇帝个人或皇室所有,一般称为苑、囿、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皇帝在园林中可以举行朝会、处理政务、召见大臣等,有时候还会宴集、骑射、祀祖、礼佛等。因此,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的行宫和御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如此,皇帝办公、生活之余也可放松身心,一览园林美景,那么著名的皇家园林都有哪些呢?比如说名气十足的“三苑”,包括禁苑、西内苑和东内苑,是皇帝游幸赏景、骑射狩猎的地方。唐顺宗在禁苑“尝侍宴鱼藻宫,张水嬉,彩舰雕靡,宫人引舟为棹歌,丝竹间发”。禁苑甚至兼有囿的功能,相当于皇家动物园,驯养有野兽、马匹,苑的东北部有虎圈,也有园圃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皇家植物园,甚至提供一部分农作物供餐饮使用。除此以外,这里也可以进行狩猎、放鹰。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比如说在皇家园林中举办马球比赛、兴办皇家艺术学校、举行戏曲表演等,活动非常丰富。
除了皇家园林外,寺观园林可能是长安城里最多的园林景观了,毕竟寺观园林是以长安城大大小小的寺院为核心环绕的园林景观。寺院大多是古树参天、古朴雅致的样子,由于寺院平时都是对百姓开放的,充满了生活气息,尤其是每到宗教节日,寺院还会举行各种法会、斋会、布教、讲道等活动,前来参加的百姓不计其数,运气好的话,能看到表演,甚至商人在这里买卖商品,或举办慈善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城的私家园林更为兴盛普及,王侯公主、达官显宦、富商巨贾和文人、士大夫都在长安城内广营私家园林。唐长安城内的私家园林数量较多,多达140余处,分布在58个坊内。有这样的记载:“永宁里,先人之旧庐也,有通渠转池,巨石嵚嵰,喷险淙灂,洄潭沈沈,殊声异状而为形胜游衍之处者十四五。前夫人之孙苏氏之妇,若岁嬉而坠焉,举家环流,惮莫能救,夫人投身赴水,或沉或浮,久之提挈仅免。”第一句对园林设计的精妙进行了描绘,而第二句用一次溺水事故从侧面反映出私家园林规模的恢宏巨大。长安私家园林按其主人不同大致又可分为贵族园林和士人园林。贵族园林由皇室宗亲、名臣显宦所经营,称作“山池院”。规模各异,或绮丽奢华,尽显贵族气派,或清新优雅。不过大多贵族私家园林崇尚华丽,建筑豪华程度堪比皇家园林。文人官僚们出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对园林一往情深,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交场所,文人的趣味爱好对园林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
士人园林则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园林。科举考试之后,“中隐”的思想开始在文人中间逐渐产生:“居朝野而寄情林泉,处江湖而心系庙堂。”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入诗情画意,出现“文人园林”。士大夫及文人开始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他们依据自身的审美和意愿来进行园林的规划,把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园林成为他们寄托理想、陶冶情操的场所。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杜甫的浣花溪草堂、裴度的绿野堂以及韦嗣立的骊山别业,都是诗情画意的士人园林。
坐落于长安城南边的曲江池、乐游原则属于公共园林,一眼望去,水道萦回、花木繁盛、亭台密布。公共园林就相当于现代的公共游览区域,扮演着公园的角色。沿着慈恩寺一路向南经过杏园直到青龙寺,都对百姓开放。每年通过关试的进士都会齐聚曲江池畔的杏园,宴饮游玩,一些达官显贵则趁机在这些进士中挑选女婿。杏花深受百姓的喜爱,唐诗有云“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因此而流行的民间赏花风气,也是唐朝时的一股潮流。用青林葱郁、碧波**漾、美不胜收来形容曲江池和乐游原一点也不为过。每逢重大节日,这里就会成为长安城乃至全国百姓的首选赏游地点。
游览唐朝时的园林会发现,园林由都城向地方扩散,尤其是整体布局向郊区扩散,这当然是和长安城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园林功能变得越来越生活化,从皇家园林到公共园林都有这样演变的趋势,甚至集住宿、游览、举办大型活动等方式,与市民文化越来越紧密融合,是十分接地气的。园林的风格由之前的追求富贵华丽逐渐转变为自然写意,假山亭台的造型和设计也更加紧凑精巧。园林建设更富诗画情趣,彰显了大唐气韵,也为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勾勒出精彩的一笔。
5.大唐百姓的生活起居
随着唐朝国力的发展,整个大唐的社会风气也越发雍容华贵,唐朝人们生活的居室相对于前朝普遍布置更加豪华,达官贵人的居所更不在话下,建筑豪宅及私家园林都趋于奢华。华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物本身风格装饰华丽富贵,也体现在室内装潢及家具陈列,包括百姓家里日常所用的家具大多造型浑圆,别致华丽,由古朴之风转向华贵而有质感。不过也有个例,宰相魏征尚俭,居室卑陋,唐太宗想为他建造新的住宅,但是魏征不肯接受。
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家具的逐渐普及。外来文化的多样致使家具制造业大胆吸收了各种文化,产生了不少新型家具。中晚唐之前基本没有高型家具,一家人都是跪坐在几案旁,平日里吃茶聊天纷纷席地而坐。唐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现代概念中的床,而是类似于现代人所坐的椅子。唐朝时家具七大类,即坐具、卧具、承具、凭具、庋具、屏具和架具,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每一类家具都有丰富的内容。
唐朝人还是停留在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上,但有时候大家也会坐在椅子上,凳类、胡床、椅类等家具就慢慢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唐朝人睡觉仍以床和炕为主,看书或者梳妆依然用桌子或者几案,常用的家具就是床、凳、几案、柜、屏风等。若走进唐朝的百姓家里,看见的室内陈设物会有帘、帷、帐、屏风等,重要的敷设物有褥、席。床榻、几案、柜橱等是主要的家具,其他小的摆设物有烛具、香炉等。
唐代家具最大的特点是高度增高。晚唐时高型家具逐步取代了低型家具,因此垂足坐取代了跪坐,百姓家的室内家具布置以桌椅、几案、床榻、凳、屏风组合为主。椅、凳、桌则是在上层社会中流行。此时的唐代家具以木质家具居多,做工也比较细腻精巧。随着坐具的升高,桌子的出现成为必然,也标志着家具的生产制造到达了新高度。
现在就来看看大唐百姓人家几乎都会用的家具。胡床又名“交床”,它并不是现代人所睡的床,类似于现代办公用的午休床,可以折叠,携带方便。有些胡床后带靠背,功能跟当今的躺椅相同。唐代的床有坐床和寝床之分,寝床较大,安置在寝室中;坐床一般置于厅堂之内。唐代人们的日常坐卧饮食都可在**完成;甚至会见重要宾客也是在**会见,坐床有类似现在沙发的作用。
凭几是桌子的雏形,一般供人们趴着休息,或置于身侧以供依靠,凭几细长,休息时舒适性不好,倚靠时间长了会很不舒服,因此在随后的改进中变得更宽,更像桌子,大唐百姓一般借用凭几休憩,还能看书、吃饭甚至会客。月牙凳是唐代家具中不得不说的,月牙凳是唐代汉族家具的经典创造,又称腰凳。月牙凳是传统坐具的升级版本,它座面不方也不圆,呈现一种月牙的形状,造型别致新巧,装饰华丽精美,仿佛与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贵妇人形象一致,是最具大唐风采的家具。椅子的名称最早来源大唐,唐代椅子种类多样,形制不一,最初叫法为“倚子”。唐代的椅子有直搭脑扶手靠背椅、曲搭脑扶手靠背椅、圈椅等。唐代的箱柜跟现代的衣柜、储物柜完全不一样,“箱柜”就像是现代的保险柜,用来盛放财物,柜的多少反映主人的经济实力。
唐朝室内无门窗,屏风就成了重要遮蔽工具,除了有挡风和遮蔽等实用性作用外,还有分隔房间和装饰居室的作用。它是唐朝人重要的家具陈设,并分为连地屏风和**屏风两种。就装饰性来说,屏风分素屏和书画屏两种。素屏多布置在文人雅士的居室,皇家贵族官僚居室布置中,屏风多绘有山水画,或人物画,也有的既有山水画,也有人物画。而现代屏风大多作为装饰品,不再具有家具的功能。
除了屏风画之外,壁画也很受唐朝人的欢迎,拿白居易来说,他家有套大宅子在洛阳履道里。他信佛,于是请人在家里按照《阿尼陀经》《无量寿经》的故事,画成九尺高、一丈三尺宽的《西方极乐世界三圣图》,白居易非常喜欢,自己还专门对家里的壁画夸赞了好一番。
唐朝人家里的居室,特别是起居室,主要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场所,娱乐活动也多在起居室。居室布置和现代非常相似,都会按照主人的性格和身份进行配置,也就是按照主人的意愿进行装修。《韩熙载夜宴图》就给人们呈现出南唐政治失意的官僚韩熙载为避免李煜的猜疑,以声色自娱,在家设宴行乐的私人夜生活场景。室内摆放有长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有屏风的大床等设计布置,反映了官僚居室陈设情况以及家庭生活情况。
唐朝时居室也是文人读书的地方,典型的文人家是这样的:堂前陈列笔砚书籍等物品,文人便倚着方桌读书,旁边或有童子侍立。文人居住和读书的居室环境往往简洁文雅,富有人文气息。虽不及现代人对于家具或者布置居室的丰富多样,但在唐朝时拥有一间别致的房间也是舒适而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