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凭栏不尽风云气(1 / 1)

俞大维(1897—1993),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预科、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29年回国任军政部参事,1933年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全国兵工企业坚持生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兵工研发和生产体系,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1946年任交通部长。1949年赴台,1954年任“国防部长”。去世前皈依佛门。

俞大维小时候读闲书,最令他感兴趣的是《隋唐演义》里一个个勇猛的豪杰英雄,尤其是“那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他希望能跟李把酒论古今。

俞大维读书很快,过目不忘。很厚的一本书,两三天就可读完,并能摘取其中精要。他说,读书要有方法,看书要抓住重点。除了天分和方法,他也是很用功的。吴宓说:“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在德国,这两位仍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

俞大维大学毕业3年就拿到哈佛博士,没听说过还有第二人。他自称学习的秘密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表明他有很高天分。

俞大维自谓平生最受益的书仅一部半,即半部《论语》,教会做人处世道理;一部《几何原理》,给以敏锐的逻辑思考和高度的判断能力。

俞大维欣赏欧阳修不断修改自己文章,尤其是将《醉翁亭记》开头第一段改得最后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一句。他说:“除了这5个字,《醉翁亭记》其它词句都是多余的。”

1925年俞大维一篇论文刊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Mathematische Annalen》上。他是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第一个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亦在该杂志发表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

俞大维最忌将时间耗费在开会与应酬上。上任“国防部长”第一天,他仅讲了5分钟话,就搭乘军舰到金门、马祖、大陈巡视。他在职期间去这几个地方一百三十多次,平均每两周去一次,人称“国防部长办公室在金门”。

俞大维的目标是:“最精良的部队在前线,最新的装备在前线,最好的医生在前线。”他目睹战壕积水,官兵受潮湿之苦,就把市场上合用的木板买光,连夜运至阵地,在壕底铺上木板。

俞大维一生看到过两次哈雷彗星,第一次是1910年13岁时,第二次是1985年88岁时。他的心得是:“下辈子我要送给阎王爷一个大红包,让我做个三流画家,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为来世吟诗道:“凭栏不尽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俞大维与表兄陈寅格在美国哈佛、德国柏林连续同学7年。陈之母是他姑母,陈之妹是他夫人,陈之父陈三立、祖父陈宝箴与俞之父辈、祖辈相交甚深,故他俩是两代婚幸、三代世交、七年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