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真理问题不能让步(1 / 1)

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湖南桃源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7岁时,在祖父指导下圈读《史记》和《资治通鉴》,到12岁全部读完。当时其父给他选读的版本都没有标点,这就给翦父提供了检查他阅读情况的条件。如果他把句读断错,必定要受到其父的严厉责备。此后翦又读了《诗经》《中庸》《左传》《纲鉴易知录》等许多经史著作。与此同时其父还经常让他练习写作,并要他学做诗填词,但在诗词方面的要求就没这么严格了。

翦父是一位旧式家长,很严厉,脸上很少出现笑容。他的意见,别人很少有商量余地。翦伯赞开始并非攻读历史,而是学经济。当他在武昌商专毕业以后,其父把他叫回家,要他去教书;而他却有自己想法,他要走自己的路,这成为他们父子之间一个矛盾。其实,自己的路究竟怎么走,翦在当时也还没有一个准确目标;于是只好先听从其父意见,在老家常德中学教书。

翦伯赞后来常说,他的中文基础较好,还得感谢幼时其父对他的严格要求,这对他以后研究中国历史打下了很有利的基础。翦对这点感受很深,他常对学生们说:学历史,一是要把古文学好,否则你连资料都看不懂,更谈不到研究;二是要把文章写好,否则你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无法表达出来,因此写作是起码要求。正是有翦父的严谨家教,才让翦在儿时就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使他日后成长为一代历史巨子。

翦伯赞为写好《中国史纲要》“春秋”部分,把《左传》翻阅了十几遍。翦摘抄史料笔记都用毛笔楷书,仅魏晋南北朝史料就摘抄了百余万字。有人问他读书的经验,翦说自己在书本上“用各种颜色笔做下记号,然后再根据这些记号的史料分类抄录,这种办法看来很笨,但写作时却十分方便了”。

翦伯赞在重庆演讲中国戏剧之历史考察,长达3个小时。他说:“中国剧对贪污之讽刺,远在隋炀帝时代,皇帝宴请群臣时,戏班子可当场排演在座贪污大臣的讽刺剧。”听众均为之动容。

翦伯赞曾为教条主义者绘了3幅像:头等教条主义—原著中抄;二等教条主义—从别人书中转引转抄;三等教条主义—抄都不会抄。

翦伯赞读《资本论》,安排在上午或早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而在深夜则读《汉书》,一共读了八九遍。

1940年,冯玉祥已随民国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冯是一个颇为风雅之人,在文化界的朋友亦不少。当时翦伯赞刚辞去已南迁的北平民国大学教授来渝,任中苏文化协会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副主编,同时担任冯之《中国通史》教师,并经常到陶行知育才学校授课。冯便不时请翦来上上历史课。一次上课时,蒋介石不期到了冯的住处,看见客厅内聚集了不少人,便从后面悄悄走进来。冯察觉后连忙站起来对蒋说:“今天是我请翦教授给我们讲历史课。”说着便拉着翦的手,将他介绍给蒋。蒋他怎会不认识翦?连声说:“好,好,好!你继续讲,今天我也是来听你讲课的。”翦却慢吞吞地说:“对不起,现在已经到了下课时间。”在座的人听了这话,纷纷夹着笔记本走出客厅。蒋碰了一鼻子灰,颇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