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1 / 1)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现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等。

冯友兰从小爱看书,几十年如一日。他曾总结自己读书经验为12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如能真正达到这些要求,就能实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冯友兰思考问题过于专注。20世纪30年代,冯乘车途中将手臂伸在车窗外,过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时撞到城墙,造成骨折。金岳霖幽默地说:“当时司机通告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先生在考虑为什么手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通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西南联大学生壁报上曾贴漫画一幅,上面画着一把梯子,梯子脚下垫《新世创》与《新原人》,梯子上爬着冯友兰,翘着长胡子,回过头来向学生招手,但学生都站在原地不动。冯亲往参观那幅漫画后,对人说:“画得很像。”

京师大学堂虽改授新学,但传统观念仍认为它是太学。因此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曾一再主张,北大(即原京师大学堂)不论在哪上课,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一定要在国子监举行。

冯友兰在清华大学教书,从没说过一句引人发笑的话,也没有闲话。抗战初期山海关告急,很多教授一上课就谈时事,只有他仍若无其事地说:“上次我们讨论墨子的……”

冯友兰抗战胜利后回京,在清华大学文学院当院长,住在张之洞旧第。别人问他重回北方的感想,他愉快地说:“我们比较晋宋人是幸运得多了!他们南渡后便未能回来,而我们却回来了,这是历史上空前的事。”

冯友兰教学采取讨论方式,先指定读某参考书,然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辩论。他从不发火,也从不说一句轻率的话。有次某学生不谈自己意见而一再引用胡适原话,冯开始不理,只反驳他,因那人不断“诉诸权威”。冯最后也只说了一句“你就说你自己的意见怎样好了,不必再提胡先生”。

冯友兰上课用他自己写的《中国哲学史》。他每每将书后金岳霖对他所做“审查报告”念诵一遍,又解释一遍。但他从未念放在一起的陈寅恪给他所写“审查报告”,因其中多有赞美之语。

冯友兰《新理学》出版之初曾轰动一时。但饶思诚认为,此书“只是旧瓶装新酒,非独到之作”。

冯友兰自称一生得力于3个女子: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妻子,一个是女儿。由此他82岁访美时在机场写了一首打油诗:“早岁读书赖慈母,中年事业有贤妻,晚来又得女儿孝,扶我云天万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