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举朝为南匈奴归顺汉朝的事儿高兴的时候,刘尚兵败的消息却突然传到了洛阳城中。
光武帝闻听此事大怒,立即下令南方十二郡征集并训练士新兵,打算几个月后血洗武陵蛮。
可还没等光武帝动手,那帮武陵蛮却先行动手了。
原来,那些武陵蛮子在全歼刘尚的汉军以后士气空前高涨(自西汉武帝开始,这是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打败了朝廷的大集团军),每个人都喊打喊杀要去寇掠汉朝南方郡县。
武陵首领见手下众人士气如此高涨,乃在修整一个月以后便继续对汉朝南部边境发起了猛烈攻击。
这些蛮人只要进入汉朝的郡县以后便不停的烧杀抢,所过之处鸡犬不留,使汉朝造成了相当的损失。
光武帝因此紧急派遣谒者李嵩及中山太守马成前往南方征用当地百姓讨伐他们,可结果虽然抵挡住了他们的步伐,但始终没有办法取得胜利,反倒是连连败退。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毕竟再优秀的将军也要有精锐的部队才能获得胜利。
公元四十八年七月,南方十二郡的士兵终于训练并集结完毕,可以随时出征。洛阳方面也在选择这次南征的主帅。
马援,这一年已经六十二岁了,虽然身体机能严重衰退,但他带兵作战的心却一直都没有减弱,反倒如同战国的廉颇一般高昂。所以一听朝廷要选择南征主帅,他便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宣德殿,主动请缨率军南征。
看着已经满脸皱纹的马援,已经五十三岁的光武帝淡淡的道:“马援啊,你今年已经过六十了吧,听朕的,别折腾了。”
马援倔强的道:“陛下只看到臣老去的身躯,却不知臣现在的实力,不怕陛下不信!臣现在还能骑在马上飞奔呢。”
光武帝:“当真?”
马援:“当真!!!”
光武帝:“好!那朕还真要见识一下,不过你这老头一会儿要是骑不动马,那可就别怪朕不念及旧情了。”
就这样,光武帝一行人跟着马援走到了校场观看他这老迈的身躯是如何骑上马背的。
喝!可你还真别说,这老马援虽然谈不上是健步如飞,但身体确实稳健。只见他跳上马背便驱马而行,硬是在校场飞奔好几圈才从马上下来,并瞪着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光武帝,求战之心无与伦比。
见此,光武帝无奈对身旁众人笑笑:“这老头的身体还真挺健壮的。”
于是,在本月,光武帝命马援为南征军主帅,率马武、耿舒、刘匡、孙永及十二郡大军、四万囚徒向南讨伐武陵蛮。
可就在大军行进到下隽县的时候,军队前方突然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为壶头山一路和充县一路。
两条路线各有优劣。走壶头山的话会省去很多很多的路程,不过沿途有水路险地,不好行军,尤其是对这些刚刚征召没多长时间的新兵来讲,此种行军方法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而走充县方面虽然道路平坦,但却绕了一个大圈子,既耽误讨伐敌军的时间又耗费国家的军粮,所以对于行军的问题上,部队中就发出了两种声音。
马援认为,汉军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应该用最短的时间消灭敌军,所以应该走壶头山这条道路,虽然行军艰苦了些,但却可以迅速拿下敌军。
但四将军之一的耿舒却不这么认为。
耿舒觉得,正是因为汉军部队庞大才应该走充县这一条路,这条路虽然很远,但却都是康庄大道,大军易于行军整备,哪怕遇到突然袭击也能很好的应对,不至于受到伏兵袭击骚扰。
两人因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下,最后竟联手将自己的建议上报到洛阳方面,请光武帝定夺。
讲真,对于两条路究竟走哪一条光武帝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不过现在国家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军费方面能省则省,所以光武帝比较倾向于马援,便同意了马援的奏请,走壶头山这条道路。
于是,大军开始向壶头山行进。
可这些武陵蛮子做了万全的准备,他们不但在充县布置了守军,还同时在壶头山各处险要之上建垒防守。这些防守据点几乎每一个都占据险要,每一个都挡在马援的行军路线之中,使得汉军行进更加困难,每走一个地方都要废死了劲才能端下一个据点。
正巧这时候还是最为炎热的季节,南方就更不用说了,在外头站一天都能活活把人烫死。而汉军还穿着一身厚重的铠甲,可以说遭受着如炽热地狱一般的折磨。
所以,在强攻下几个据点以后,军中传染病开始泛滥,甚至连马援都染上了疾病。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和养精蓄锐,马援命令所有的汉军士兵凿山开洞,每到午时最热的时候便躲在山洞里修养,其他时候统统向敌人进攻。
可就是这样,还是有无数的士兵死于疾病之中,士气以直线速度往下急落。
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马援光着脚(光脚散热),忍着病痛的折磨,亲自跑到前线指挥作战。
在他的亲自领导下,汉军的士气有所回升,但每攻下一个据点依然死伤无数。
可以说,现在汉军每走一步都是用死人硬生生堆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马援在这种重重阻击之下行军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慢的好几个月都没能走出壶头山。
针对于此,耿舒给他的哥哥耿弇写了一封信:
“之前我曾经无数次建议马援要走充县的道路,这条道路虽然耗费粮饷,但士兵可以一起往前冲,军队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控制,可马援说什么都不肯听从我的言论,执意要走壶头山这条道路,结果大军寸步难行,无数的士兵死于瘟疫之中,试想一下,我军如果走的是充县那条路的话,现在早就到达目的地了吧?还有,未到达壶头山的时候一些蛮子结成小股部队没头没脑便冲我们冲了过来。结果没冲到我们近前就跑了。可马援呢?好像一个商人一般谨慎,他非但不敢追击这些蛮子,还下令全军缓缓向前行进。要知道,这些蛮子可都是现在挡在我们面前的敌人。如果当时马援要是能将他们消灭,现在我们也早就到达目的地了。”
耿弇收到这封信以后冷冷一笑,当即将此信交到光武帝手中。结果光武帝“大怒”,直接派遣和马援有仇的虎贲中郎将梁松乘坐驿站的快马往前线临阵替换马援,并让他代替马援率领这支部队。
来,再让我们看看马援这时候战况如何了。
就在耿舒致信耿弇没几天以后,马援对壶头山发动轮番猛攻,终于在百般努力之下突破了壶头山的封锁,到达了临乡地区,也就是现在武陵蛮正在攻击的地方。
到了这地方以后,马援的病情更加严重,但是他丝毫没有管自己的身体,而是亲率大军对武陵蛮的敌军发动了疯狂的攻击。
武陵蛮无法抵挡汉军的冲击,只交战几个回合便撤回自己的大本营了。
打退了敌军的总攻击,马援本想乘胜继续深入武陵蛮的腹地。可一是现在的汉军损失着实严重,不适合继续深入武陵蛮腹地作战,二是马援的身体,真的已经折腾不下去了。一个六十三岁的老人,这在现在岁数都不小了,更别说以前了,再加上马援还带着疾病统兵作战,就是身体再好的老头也受不了啊。
所以,马援停住了,可这一停,就再也没站起来。
公元四十九年,协助光武帝平陇西、抗羌祸、灭岭南、击乌桓的一代名将马援,就此离开乐人世,他马革裹尸战死于战场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主将已死,部队没有了统一的指挥,立即停驻于原地,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而就在这个时候,和马援仇深似海的梁松也到达了汉军大营。他本来打算好好羞辱一番马援,报以前的一箭之仇,可万万没想到自己到达大营以后马援已经死了。
梁松因此极为不甘,所以他决定,哪怕是马援死了,也不让他死的安宁。在给洛阳回报战况时,梁松极力打压马援的功劳,无限扩大他在本次平定蛮族战役中的战略判断失误,还扩大了汉军的损失,将责任全都归咎于马援的身上。而军界之中竟没有一个人替马援说好话。
于是,收到报告的光武帝可就大怒了,他直接收回了马援的侯爵,并将在朝中为官的马家之人全部罢免。
光武帝如此盛怒,使得马家人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怕得要死,甚至都不敢厚葬马援,只能偷偷摸摸将马援的尸体下葬到城西的几亩地里面。
最后,朝中的文官都看不下去了,有几个人甚至当着汉武帝的面诉说着马援曾经的功劳,并着重强调梁松和马援的仇恨,说明他的奏报根本不可信。且哪怕是马援真的在这次南征战斗中指挥不利,因为他以前的功劳,光武帝也不能这么对待他吧?
经这几个人的诉说,光武帝这才允许马家人给马援正式下葬。
那么奇怪了,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对待马援呢?他的反应也太过于激烈了吧。可仔细想想,实际上也不怎么奇怪,史料和网络上也对于马援的死有很多种说法,但说实话,我都不怎么认可。我认为,光武帝如此对待马援的原因只有两个而已。
首先,平一众武将的不满之心。
马援是怎么投靠光武帝的各位都知道,那是背弃了隗嚣而投奔光武帝的。军界之人大部分对于马援这种叛徒都十分的痛恨,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待见马援。这要单单是这样也就算了,最要命的马援的军事才能还十分的出众,每逢出征必能取得胜利,所以光武帝给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多,军功甚至能位列汉朝三甲,远远超出了很多当初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将军们。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武将对马援的羡慕嫉妒恨,有机会就要抨击打压马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光武帝需要一个垫背的。
这一次马援从壶头山进击武陵蛮确实是棋错一着,但这全都要怪马援吗?不!最大的责任人不是马援!而是他光武帝!
就是因为这样,光武帝才格外敏感!
要知道马援最开始可是给光武帝写信请示了,光武帝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才同意马援走的壶头山,所以这第一责任人必是光武帝无疑。
可光武帝是什么人?那他X的是人们口中的“完美”皇帝,是不能出错的存在。特别是军事方面,他只能对,不能错,不然以后的史书中他不就有污点了吗?
本来光武帝还不知道该怎么收场,不过就在这时候耿舒送来了台阶。我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到,这封信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光武帝的一分一毫,将所有的错误全都指向了马援。并且将很明显的伏兵之事也拿出来说事儿,这很明显就是在给光武帝找台阶下,而光武帝也就顺着这个台阶下来了。
再加上后来光武帝的表现又是这么激烈,只因为一个小小的壶头山之事便全盘否定了马援之前的功劳,将马家一打到底,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其实说白了,马援就是光武帝的锅,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