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此时汉朝(1 / 1)

大汉一梦 鸟山居士 5008 字 1个月前

这些年,在光武帝四面出击,平定各种势力的时候,卢芳勾结匈奴在北方兴风作浪,好不嚣张。

可自从公孙述被光武帝消灭之后,卢芳的那些部下深知汉朝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根本不是人力所能阻挡,而凭借这些年来卢芳造下的孽,早晚都会被光武帝所灭。所以卢芳手下的士兵一个个叛出了他的阵营,全都逃往他处了。

卢芳见此,虽不甘心,但也只能放弃自己的地盘,只身逃到匈奴去了。

至此,光武帝终于统一了天下,让汉朝重新屹立于天地之间。

这么长时间,从昆阳之战开始,我就一直在诉说光武帝的发展史,为了能使故事更具流畅性,我便将这期间光武帝的内政措施都忽略掉了,如今在此补上。(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啦,这段时间主要还是战争)

公元二十六年,也就是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光武帝开始祭祀祖宗,定东汉为火德,以红色为东汉国色。

同年三月,光武帝大赦天下,并修改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法律,尽最大的努力将东汉法律向柔和方向靠拢,欲复制文帝故事。

同年五月,因为自新莽王朝建立以来,天下困苦,人祸不断,所以很多人家破人亡。他们为了能吃一口饭,不惜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反正孩子继续跟着自己也是受罪的命,不如去别人家当奴仆,这样还能吃得一口饱饭。

如今,光武帝登基称帝了,为了向天下人表示自己有能力让这个天下重新安定、富裕,乃下诏:“在这之前,民间凡有嫁妻卖子想要回到生身父母身边的都应该被允许。如果有人胆敢不让他们回去的,直接依法治罪!”

同年六月,光武帝增加郎官、谒者、从官的俸禄各一等。

同月,光武帝立经学博士十四家,设祭酒一人总领太学,在学问上大做文章。

公元二十七年二月,赤眉军向光武帝宣布投降,刘盆子亲手将传国玉玺奉上。

当初的传国玉玺,整个都是一块完完整整的和氏璧,并没有夹杂什么其他的东西,可当初王老太后在怒极之下将传国玉玺狠狠的摔在地上,导致传国玉玺一个角被摔掉。王莽曾试图将传国玉玺的一角重新接上,但怎么接都恢复不到原来的浑然天成。最后也不知道是谁建议的,竟然让王莽用黄金给传国玉玺那缺失的一角补上。你还别说,补上黄金的传国玉玺不但比原来更加好看,还凭添一丝霸者之气,使王莽大喜。

而传国玉玺可并不仅仅是好看而已,当时全国人民可都是认这个东西的。他是一个国家皇权的象征,一个皇帝身份的证明。古时候要是哪个皇帝没有传国玉玺在手,天下人都会嘲笑他是个白板皇帝。

所以,当光武帝得到传国玉玺以后非常开心,立即祭祀高祖刘邦,并在高祖祠堂正式接受传国玉玺。

公元二十九年十月,光武帝亲身来到太学,并赏太学博士及弟子很多财物,以此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对于教育的重视。

同月,光武帝下诏天下,广招有能力的隐贤学者。一些学者仗着自己有才华,在光武帝面前拒不下跪,甚至连行动说话都非常缓慢,可谓无礼之极了。

可光武帝依然容忍善待他们。还有一些学者只想在家里研究学问,不想去弄什么劳什子的政治。对于这些学究,光武帝不断派人去请,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

于是,在无数次“三顾茅庐”之下,一个又一个在本地十分有名的学究都前往洛阳为光武帝效力。

一时之间,光武帝贤明广传天下,所有书生学者争相前往洛阳报效,使得洛阳在瞬时之间变成了一座文化之都。

公元三十年,光武帝亲至长安,依次祭拜西汉皇帝。

六月,光武帝大力提高全国官员待遇和手中权力,并将所有无用的官职全部取消,真正做到了“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的程度,给国家省去了相当大的一笔开支,还减少了很多官员之间的龌龊之事。

十一月,光武帝下诏,凡是在新莽时代为奴隶的人,在本朝一律免除奴隶身份,恢复平民身份。有敢不遵从而强留奴隶者,依法治罪。

十二月,光武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旧制,大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准。

公元三十一年正月,因为汉朝人一向在葬礼方面都非常的大方,但凡给父母举行葬礼都极尽奢华,有的家庭为了葬礼的隆重甚至倾家**产都在所不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便会被周围的人唾弃。

针对于此,汉武帝强制天下葬礼由“厚葬”变为“薄葬”。下面的那些百姓虽然在表面上对这个政策不怎么感冒的样子,但心中着实乐开了花。

八月,光武帝裁掉关都尉官职,重新设置了护羌校尉一职,从此时便开始着手防御羌人。

同月,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法,此法以水鼓风,用以冶铁铸器,用的人力少,而收到的实惠却要比当初N多人的功效还大,所以得到了广泛运用(此法亦比欧洲整整领先一千多年)。

公元三十二年十二月,随着东汉皇朝的势力越来越大,当初在边境不停和王莽斗争的高句丽王派遣使者至洛阳,表示愿意重新接受汉朝的统治,只希望光武帝能重新恢复他们的王号。

光武帝同意了高句丽王的请求,恢复了他的王号,使得高句丽再一次归入了汉朝的掌控,东北边境重归和平。

公元三十四年八月,阳武县令上书:“启禀陛下,黄河、汴水的堤坝在汉平帝时期便已经决口,那时候王莽忙着篡夺天下,根本就没去管这件事情。后来,天下大乱,每个人都忙着用钱粮来争霸天下,也没有人管这个地方,致使周围几十个县邑经常遭受水灾。如今,隗嚣残余势力已经被彻底平定,关中再无战事,天下一统已是大势所趋,而修缮堤坝也花不了多少钱,所以小臣希望陛下能尽快修复,以造福百姓。”

光武帝觉得此奏很有道理,便打算调集民工准备修缮河堤。

可就在这时,浚仪县的县令又上奏书阻止道:“启禀陛下,前朝时期,黄河两岸人口众多,沿途开垦种植的农作物也数不胜数,那时候瓠子地段的黄河决口二十多年也没有修好,那也没见对百姓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放屁,当初瓠子地区的水灾祸害了多少家庭?甚至都将汉武帝逼到亲自带领群臣去修才将此地的堤坝修好,怎么就没造成多大伤害了?)如今,黄河沿岸的住户非常稀少,田地宽广,即使不修缮河堤,相信也造不成多大的灾害。而我们汉朝现在正在经历战争,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修缮河堤,恐怕国家会负担不起啊。所以微臣建议,等国家统一以后,百姓的心安定以后,再考虑修缮河堤的事情。”

修河堤这个事确实费钱,刨去前半段话,浚仪县令后半段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光武帝便暂缓了修此河堤的计划。

可问题的关键是你光武帝等统一天下以后赶紧把这个河堤给修了呀。咱也不知道光武帝是忘了还是怎么的,反正这堤坝到他死了都没修,以至于汴水向东扩散,面积一天比一天大,淹没了很多良田和建筑。相关百姓都因为这件事埋怨光武帝,说他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明君。

估计这也是光武帝这一生少有被百姓诟病的事吧。

公元三十五年八月,光武帝下诏,禁止任何人无故虐待奴隶,但凡发现,直接依法治罪。

十月,光武帝下诏,解除奴隶伤人便弃市斩杀的法律,将奴隶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

同月,光武帝裁掉了朔方州,将其并入并州,首次停止了州牧每年年终亲自上朝汇报工作的惯例。

公元三十六年,蜀地平定,光武帝下诏将本地所有的奴隶改为平民,一切政策和中原接轨。

好了,讲到这里,光武帝之前的一些内政措施也被补上了。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新朝代的建立也代表着制度将有所不同,所以在继续进入正题之前,我们还需要全方面的了解一下东汉的各种制度。

一、东汉的政治体系:

1.中央仍以三公九卿为政治核心

所谓东汉三公便是指大司马(掌全国军事)、大司徒(掌全国民政)、大司空(掌全国水土)。

此三公权利平均分配,再也没有西汉初期时丞相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末及新莽时期,在三公之上还设置了上公之职(养老院),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而在东汉,光武帝则取消了太师和太保,仅设太傅而已。

至于九卿,和西汉一样,设有太常(掌神鬼祭祀的最高长官)、光禄勋(负责保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卫尉(宫廷守卫总长)、太仆(主管宫廷马匹、御车及天下战马的培育问题)、廷尉(掌刑狱)、大鸿胪(掌诸侯、藩国事物)、宗正(章皇族及外戚的相关事宜)、大司农(国家财政总长)、少府(皇帝私人大管家)。

其中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由大司马管辖。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由大司徒管辖。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则由大司空管辖。

2.设置尚书台,大权集皇帝于一身。

光武帝有鉴于西汉末年帝权旁落,致使王莽成功篡权,为了使大权都集于皇帝一身,乃设置尚书台,总掌中央大全。所以《后汉书》说尚书台设置以后,三公的权势被大大的削弱了,只不过备员而已。

尚书这个官职在秦朝的时候为少府管辖,其职能紧紧是传达皇帝的命令而已。到汉武帝的时候,他老人家更是改尚书为中书,任用的全是宫中宦官。所以尚书这个职位没几个人是真正喜欢的。

汉成帝时,又恢复尚书旧名,也不再任用宦官为尚书,可尚书的地位依然没有提升,还是老样子。

可到光武帝设置尚书台以后,这尚书的含金量可就不一样喽~~。

尚书台,分有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台内有六曹,分别为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吏曹(掌选举和祭祀)、民曹(掌管一切和修建有关的事宜)、两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等诸多事宜)、南主客曹(掌羌胡朝贺、皇帝出行护驾等事宜)、北主客曹(职同南主客曹)。每曹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六人,令吏三人。其实际大权远远凌驾于三公之上。

《通考·职官考》载:“至后汉尚书台尤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六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这么说有的朋友大概听不懂,说白了吧,尚书台就是朝廷以外的另一个三公九卿,并且是皇帝的私人机构,此机构人员皆为东汉皇帝之鹰犬,大大的削弱了三公九卿的职能,将天下大权总揽到皇帝身上(所有机密重大之事皆报送尚书台)。

这还不算,因为之前光武帝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员的职能,为了不让地方官员做大,他还对地方官员频繁调动,不让他们彻底掌权。

同时,光武帝还从中央选取一国太傅和一国之相前往各个诸侯国,并给他们大权,让他们死死的看着那些个皇亲国戚们。所以《后汉书·百官志》言:“王国之傅,同于太守,侯国之相,同于县令。”

以此来看,东汉的王侯只不过有个虚名,坐领封地赋税而已。

3.各个将军的职能划分

至于将军的编制,东汉和西汉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最大的依然是大将军,依次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

可自东汉中期以后,大将军的地位向上急速蹿升,合三公、太傅共称为五府,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以后再说。各位熟悉汉史的想想梁大将军和何大将军就知道了。

4.东汉的地方政府

东汉的地方政府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实行的郡县二级制度,和西汉一模一样。可到建武十八年以后(建武十八年便是公元四十二年,不过为了故事的流畅性,我在此直接说完了),光武帝裁掉了州牧之职而设州刺史。至于首都一带则不设刺史而置司隶校尉一人。首都所在之郡,郡守也不称太守,而叫尹。

西汉时候,所谓的州牧不过是中央派过去监察地方的检察官而已,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可自从光武帝将州牧改为刺史以后,给了刺史大大的实权,让他从此有了自己的衙门,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管制地方郡县。

于是,自公元四十二年以后,汉朝传承二百余年的郡县二级制遂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度。

5.东汉地方官员的权利

东汉地方官员的权利要比西汉地方官员大很多,《后汉书·百官志》载:“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

西汉创立以后,高祖刘邦为了将地方叛乱的危险降到最低,乃设都尉一职,将太守的权力分开。这样太守主政,都尉主军,各司其职,谁想叛乱都需要经过另外一人的允许,这就大大降低了反叛的成功性。

可光武帝改革之后却将都尉这个职位并入到了太守的职能之下。这就是说太守从此以后军政大权一把抓,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分他的军权了。

而刺史则更是强大,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左右整个一州的军事调动。所以东汉末期州郡强横,军阀遍布天下。不得不说,这和光武帝增强州郡刺史、太守的职能是分不开关系的。

6.东汉土地的重新分配问题

我华夏天朝自商朝开始便一直都是井田制度。到了战国时期才因为商鞅的变法而废弃。从此土地私有化。以后我国两千余年的社会经济问题均以土地问题为中心不断演变。而此问题至汉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时候,国家土地问题并不严重,很多地主为了躲避战乱,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土地逃亡山林之中。后来为了避免地主豪强做大,西汉更是制定了迁富豪,均田地的基本国策。所以西汉初期、中期的土地问题根本不叫一个问题。这,就是汉朝土地问题的第一阶段。

可后来到汉元帝时代,这二五子皇帝为了捞取天下土豪的人心,竟然废除了这个基本国策,所以到后来竟逐渐演变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所以到了新莽时期,王莽才弄出了一个“井田圣制”,意图将全国土地重新回归国有。

但当时那些土豪地主们的势力已经成型,所以井田圣制这个制度一下便引起了整个天下的强烈反弹,进而宣告失败。

这,是汉朝土地问题的第二个阶段。

直到光武帝统一天下以后,他弄出了一个“度田运动”。

此运动简单说便是洛阳方面派出专门的官员检查全国各地的官员、土豪,看看他们报给国家的私人田地数目到底是不是真的,进而没收,或者创造一定的惩罚机制。

但这和西汉的“迁富豪,均田地”政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那么光武帝为什么这样呢?难道他不知道迁富豪,均田地的好处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他不能这么干。

当初和高祖打天下的那都是什么人?那基本都是农民出身的猛人!后来倒是有几个强向高祖要地的,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全都让高祖给干死了!而光武帝不是高祖,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土豪出身,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产业,所以光武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迁徙他们的。

于是,这个迁富豪的政策再次被光武帝废弃了。

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凉办吧,毕竟光武帝有凉办的资格。

在3.16节的时候我曾让大家记住一个数字,那个数字就是当时西汉末期时候的人口,大概在五千九百多万。可是刘秀统一天下以后还剩多少呢?还剩下两千一百多万。比之前西汉末期要整整少了一半还多。所以这时候老百姓基本上都有地,光武帝也就不想管了,这种让人头痛的事情就交给后人去处理好了。

结果,到了后世,地方土豪随着时间的积累更加强大(并且这些人和中央的官员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世东汉皇帝也没有办法再实行什么迁富豪,均田地的政策,始终用的这个所谓的度田政策。于是,国家只能开垦新田给那些没有田地的百姓耕种。其中汉和帝时期开垦田地七百多万顷。汉安帝时期垦田六百多万顷。汉顺帝时垦田六十多万顷。汉冲帝时期垦田六十多万顷。汉质帝时期垦田六百多万顷。此种开辟土地的办法虽然可以暂时解决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东汉的土地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就像一颗肿瘤一样越积越大。所以到了桓、灵二帝时,已经再也没有土地可以开垦,甚至有人重提恢复井田之旧制。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东汉已经到了一种什么地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的不作为,那就是光武帝刘秀。

我承认,当时外有匈奴内有强大土豪,所以光武帝不敢轻易动那些土豪和皇亲国戚,以免再次造成天下大乱。但这就是借口吗?不是!如果光武帝的位置换成高祖亦或是汉武帝,你看看他们会不会动这些土豪!

高祖时期,外有绝强冒顿,内有韩信等一干内患,但高祖什么时候怂了?谁他X敢和高祖装犊子就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武帝时期则更是彻底,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我不让你干什么你也别想干。不然我就是把国家给拼没了也要和你杠到底!所以后世石勒才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这也是我为什么每次说光武帝是“完美”皇帝的时候都要打上“”的原因,因为他根本就不完美。

以上,便是东汉一个大概的政治情况。下面我再列出一个“表”,大家看过这个便能更加直观的了解东汉的土地和官员。

先说东汉的土地。

东汉共分为一个司隶部和十二个州,他们分别是:

1 司隶校尉部,治所为洛阳,范围为河南、陕西一部,山西小部。管辖郡国为河南尹、河内郡、河东郡、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2 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县,州的范围为河南一部,江苏、安徽、山东小部。管辖郡国为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

3 冀州刺史部,治所为高邑,州的范围为河北大部。管辖郡国为魏郡、巨鹿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渤海郡、赵国。

4 兖州刺史部,治所为昌邑,州的范围为山东一部,河南、河北小部。管辖郡国为陈留郡、东郡、东平国、任城国、泰山郡、济北国、山阳郡、济阴郡。

5 徐州刺史部,治所郯,州的范围为山东、江苏一部。所辖郡国为东海郡、琅邪国、彭城国、广陵郡、下邳国。

6 青州刺史部,州的范围为山东大部,所辖郡国为济南郡、平原君、乐安国、北海国、东莱郡、齐国。

7 荆州刺史部,治所为汉寿,州的范围为湖北、湖南大部,河南小部。所辖郡国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

8 扬州刺史部,治所为历阳,州的范围为安徽、江苏一部,浙江小部。所辖郡国为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豫章郡。

9 益州刺史部,治所为雒,州的范围为四川、云南大部,陕西、贵州小部。所辖郡国为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嶲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蜀属国、犍为属国。

10 凉州刺史部,治所陇州,州的范围为甘肃大部,宁夏小部。所辖郡国为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

11 并州刺史部,郡治晋阳,州的范围为山西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宁夏、陕西小部。所辖郡国为上党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

12 幽州刺史部,郡治蓟,州的范围为辽宁、河北一部,山西小部,以及朝鲜大部分土地。所辖郡国为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13 交州刺史部。郡治广信,州的范围为两广及越南大部土地。所辖郡国为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以上便是东汉一司隶十二州的土地分配。下面我们再来看东汉大概的官职体系。

东汉的官职体系分为十七级,他们分别是一级,万石官员,月奉三百五十斛,所属官员有太傅、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大将军。

二级,中两千石官员,月奉一百八十斛,实际得米七十二斛,钱九千。所属官员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执金吾、太子太傅、河南尹。

三级,真两千石官员,月奉一百二十斛,实际得米三十六斛,钱六千五。所属官员有将作大将(掌宫室修建)、各将军、太子少傅、大长秋(皇后的太监总管)、各郡太守、各王国相、京兆尹、左冯翊太守、右扶风太守。

四级,比两千石官员,月奉一百斛,实际得米三十四斛,钱五千。所属官员有各中郎将、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侍中(直接供皇帝差遣的宫中散职)、增秩中常侍。

五级,千石官员,月奉八十斛,实际得米三十斛,钱四千。所属官员有三公府长史、大将军府长史、城门司马、太中大夫、尚书令、中宫仆(宫中高级太监,归大长秋管辖)、太子率更令(太子属官,掌计算时间)、太子家令(太子府大管家)、中常侍、各司马、太子仆、北军各司马、大县县令。

六级,比千石官员,月奉七十五斛,所属官员有各个中两千石官员的丞、谒者仆射、宫掖门司马、军司马、军假司马、便将千石县令之尉或长史。

七级,六百石官员,月奉七十斛,实际得米数二十一斛,钱三千五,所属官员有九卿及将作大将与执金吾所辖之各令、太子少傅下各令、中侯、各门门侯、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尚书仆射、尚书、博士祭酒、中宫尚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诸公主、家令、部丞、廷尉府左右监、廷尉府左平、秘书监、都侯、大将军府从事中郎将、各州刺史、边郡长史、县令、真两千石太丞与长史。

八级,比六百石官员,月奉五十斛,所属官员有博士、中郎、虎贲左右仆射、虎贲陛长、虎贲中郎、五官中郎、中署郎、左右署郎、常侍谒者、太子洗马、比两千石之丞与长史各军侯。

九级,四百石官员,月奉四十五斛,实际得米数十五斛,钱两千五。所属官员有侍郎、给事谒者,太子庶子、太子中盾、太子卫率、黄门画室各署长、各监、中言谒者、尚书左右丞、尚书事郎、中宫乐长、太子厩长、千石令相之丞尉、县长。

十级,比四百石官员,月奉四十斛,所属官员有三公府东西曹掾、三署侍郎、五官侍郎、虎贲侍郎、九卿府曹掾、军侯、假军侯。

十一级,三百石官员,月奉四十斛,实际得米数十二斛,钱两千。所属官员有各六百石令之丞、郎、宫苑大者之丞、三公曹掾、刺史别驾从事、各郡诸曹掾、县长。

十二级,比三百石官员,月奉三十七斛,所属官员有三署郎中、虎贲郎中、莅谒者郎中、羽林郎、三公九卿诸郡县诸曹掾、增秩中黄门、别屯屯长、三百石县尉。

十三级,两百石官员,月奉三十斛,实际得米数九斛,钱一千。所属官员有三公府令史、尚书令史、九卿各令之高级官吏、宫苑各丞、四百石令之丞、三百石令之丞、符节令史、诸陵之尉、诸苑林校长、边郡县各障塞之尉、太子舍人、洛阳市丞、刺史从事。

十四级、比两百石官员,所属官员有三公府掾属、九卿各令各县令佐掾、军各屯屯长。

十五级,百石官员,月奉十六斛,实际得米数四斛八斗,钱八百。所属官员有各令史、掾吏、各令员吏、刺史从事假佐员吏、军中卒伯、卒吏、各郡员吏、乡三老。

十六级,比百石官员,月奉十四斛。所属官员有三公府御属、中黄门、诸公主家丞、军卒正、什长、九卿府书吏佐、各佐属之吏。

十七级,斗食官员,月奉十一斛,所属官员有各御属、佐干、书佐、军伍长、乡啬夫、乡游徼、乡佐属。

以上便是东汉一个大概的政治情况了。我们接下来再看看东汉的国防军备。

东汉的国防军备比较西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这里面有政治的影响,有人民大量南移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光武帝郡国兵政策的失败,在这我们分别阐述。

还记得光武帝最早时候是想怎么起兵反叛的吗?没错,那便是打算和李通劫持郡国兵来举事。

后来,天下群雄并起,虽然他们手下最初都是那些农民兵,但这些群雄手中真正的战力还是以后投降他们的郡国兵!

所以,光武帝对于这些郡国兵是非常忌惮的。

为了免除这些“祸害”,同时也给国家省去一笔相当的开支,光武帝想了一个只有昏君才会想出来的招数,便是取消整个天下的郡国兵,让地方无兵可调,将军事大权都掌握在中央手中。

于是,东汉战斗力,尤其是对外族,较西汉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并且因为光武帝将所有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了中央,所以东汉中叶以后,母后擅权,外戚和宦官当位,更有所谓“跋扈将军”的肆无忌惮。

他们为什么敢这么肆无忌惮?还不是因为掌握了中央军就等于掌握了天下军权。而当初的吕后为什么不敢将刘氏汉朝变为吕氏汉朝?还不是因为有地方军的制衡吗?

而这些,光武帝都看不到,因为他“瞎”。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制度产生以后所谓汉朝边防军的战斗力到底下降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

因为郡国兵制度取消的关系,所以边境经常遭到骚扰,汉朝不可能每次被骚扰都将中央军派出去,所以北胡有警则设度辽营(明帝时);南蛮告变则设象林营(汉和帝时);羌犯三辅则设长安、雍二尉(汉安帝时);鲜卑寇居庸则设渔阳营(汉安帝时)。

后内地盗贼作乱则于魏郡、赵国、常山、中山设六百一十六坞;河内冲要建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立三百坞,每坞皆置屯兵。并且这些营地所谓的士兵大多都是什么人呢?他们大部都是天下的死刑犯,小部则是从没练过的兵疙瘩(西汉时候没有兵疙瘩,每个爷们都服过兵役),这种部队你让他们怎么打胜仗?不他X临阵脱逃就不错了!

所以自光武帝取消郡国兵制以后,东汉就已经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狼狈状态。

汉明帝和汉和帝时期,因为光武帝的那些老将和他们子弟的优秀,使得东汉还能威风一段。

但汉和帝以后,东汉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守备更是荒废,所以每到有军事的时候,东汉皇帝都要乞于临时招募的那些兵疙瘩,用那些“儒将”“衰兵”来防御外敌,以至于东汉军备最后的崩溃。不然,试问一个小小的羌族,他们有什么资格和强大的汉朝叫嚣?!!一顿炮脚给你打出天际!

写西汉的时候,我每走一笔都为我是一个汉族人而感到骄傲。可东汉,呵呵,我抓紧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