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9年6月(文帝11年),继贾谊之后,著名的军事统帅,周勃也相继而去。
之后,汉文帝封了前淮南王刘长之子刘安为新任淮南王。
同月,匈奴出兵狄道进行寇掠,烧杀抢夺无数。
想起贾谊当初《治安策》所言,再看如今的匈奴人根本不管什么和亲不和亲,就是不停的寇掠你!汉文帝怒了,真的怒了!于是,汉文帝断绝了与匈奴令人羞耻的和亲政策,征发十余万正卒前往边地防守,打算以武力和匈奴人抗争到底。
可,就在这时,太子家令晁错发现了汉文帝政策中的弊病,乃通过太子刘启的关系上书汉文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启禀陛下,自从我大汉统一天下以来,匈奴人曾多次入侵边地,大小规模的寇掠无数,我汉朝所损失的财物、人力根本无法以数来计算。
自从吕后以来,我大汉陇西三次被匈奴所寇掠,士兵和百姓的信念都遭受了惨重的打击,根本没有半点儿对匈奴作战的信心。
我听说,陛下断绝与匈奴和亲政策以后匈奴再次派兵前来陇西寇掠,可却被陛下新派过去的士兵给打跑了,并且斩杀了一个匈奴小王。
这能说明什么呢?这并不能说明我大汉新派过去的士兵就要比边境的士兵要好。
臣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出在将的身上!因为这次正是边境将领的攻杀得力才使得我军大胜匈奴(史料并未记载何人为将,不过一说此人正是李广)。
所以,臣希望陛下以后在处理边境问题上能将侧重点偏向严格选拔将领上。
另外,兵书有云,‘临阵交锋最重要的事情主要有三个:
第一、占领有利地形;
第二、士兵要训练有素,绝对服从命令;
第三、军队所配置的兵器一定要精良,这样才不会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吃亏。
地形上,有宽五丈之沟渠,漫车之水、石,及大丘陵之地,是步兵主要发力的地方。战车兵和骑兵在这种地方两个单位都打不过一个单位的步兵。
有土山、丘陵连绵不绝,及平原旷野之地则为车兵和骑兵的用武之地,在这里,十个步兵单位都打不过一个车兵或骑兵单位。
高地悬殊,河谷居其中,居高临下,这是弓弩材官的用武之地,在这种地形下,一百个短兵器作战单位都打不过一个弓弩材官单位。
而敌我两阵相邻近,平地短草,可前可后的地方为长戟兵的用武之地,在这种地形下,三个短兵器步兵都打不过一个长戟兵。
这就是熟知地形的重要性。
之后,士兵素质上。
如果一个士兵不经过选拔和训练就无法纯熟的运用兵器,这样的话动作就会不协调、不稳定,进而慌乱,导致全军溃散,这便是兵溃于众的道理,这个众不是别人,正是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士兵啊。
这种士兵,哪怕是一百个也不是十个训练有素的敌人的对手。
所以,但凡士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训练。’
所以,以上三大点身为一国之君的陛下一定要清楚明白!
还有,为将者必须清楚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质,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且还能够通过知己知彼来提升自己军队的士气和作战精神,那么我们汉朝的士兵和匈奴的士兵到底谁更强一些呢?请让愚臣来为陛下简单的说明一下。
匈奴的战马能够上下山坡和快速通过山涧浅溪,这是我汉朝战马所无法比拟的。
那些匈奴轻骑兵能够在战马疾驰中拉弓射箭,没等到你接近他便将你射成刺猬,此种骑术也是我汉朝士兵无法比较的。
因为气候的因素,匈奴人特别能吃苦,可以连续三天在马背上度过,这也是我汉朝士兵无法比拟的。
以上,便是匈奴士兵的优势,接下来再让我说说我大汉的优势。
平原地带,战车与骑兵相互冲锋肉搏,匈奴人不如我们(前提是你要先抓住匈奴人)。
论强弩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匈奴的弓箭根本无法与我大汉的弓弩相提并论(中原的弓弩经过战国时韩国的发展变革以后,绝对可以列为当时世界前三的弓弩强国)。
而论铠甲的坚硬程度,兵器的精锐,匈奴亦无法与我大汉相提并论(盔甲和兵器我以后会详细介绍)。
反观匈奴的盔甲护具,就是一堆臭兽皮,好一点儿的也就是皮甲而已。我大汉的弓弩一下就能将其射穿。
至于下马之后的步战就更不必说了,步战是我中原几千年的传统强项,再加上优秀的兵器和防具,匈奴人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匈奴人只能在平原上逞威,仅此而已。
如此来看,匈奴胜我大汉之处只有三个,而我大汉胜匈奴之处足足有五个之多,陛下又发数万人防守边界,还怕什么匈奴人呢?
可虽说这样,战争毕竟是凶险之事,不如以夷制夷来的更好。
在匈奴称霸草原以前,义渠国一直都是草原的霸主,直到秦朝灭了义渠,将此国的人民并入国内和秦人杂居以后,这些草原民族才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性。
可如今,还是有很多生活在边塞的义渠人没有放弃老祖宗的习性,其骑射技术一点儿不比匈奴骑兵差。
我觉得,可以将这些熟悉骑射的义渠人全都召到便塞,让他们来向我们的汉朝士兵教授对抗匈奴人的办法,并且用他们优良的骑术来抗击匈奴人的入侵。”
汉文帝看了晁错的建议以后极为满意,遂按其所说,命现在全国熟悉骑射的义渠人前往边境,并亲自写了封回信给晁错,狠狠的表扬了他一顿。
见汉文帝的回信以后,晁错大喜过望,便给汉文帝又写了第二封信(这帮政治家,满满的都是套路啊,晁错就是这样,通过一次表述不完的信件,一点儿一点儿将汉文帝给套了进去)。
因为汉文帝对晁错的第一次信件非常满意,所以再看晁错第二封信的时候便充满了期待,其具体意思如下:
“陛下之前能采纳愚臣的建议让愚臣无比荣耀,可现在边塞还有些隐患和问题,请陛下谨慎考虑。
陛下忧虑汉朝边界百姓的安危,进而调众多士兵前往边界守戍,这是大好之事,可这其中有两个重大问题,还请陛下深思熟虑。
首先,我汉朝大量正卒在边境守戍,每天所需要的军粮补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我朝现正在发展之中,如果将国家多余的粮饷全都交代在边界,那么我朝以后还要不要发展呢?
其次,我汉朝戍卒制度为一年一更,这是当初高皇帝定下来的政策,可这一年中士兵才刚刚熟悉匈奴的作战方式和习性便又要换新人过来,这不是弊大于利吗?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我建议,边境的守边政策要进行大幅度整改,整改方案就四个字——‘屯田战术!’
陛下可选还是单身且身体强壮的大汉正卒前往边境守戍,并给这些士兵优良的政策,让他们在边地安心种田成家,这样的话,边境的戍卒便可以自给自足,国家每年只需要给这些士兵一些象征性的饷钱便可以安定住她们的心了。
然而这样还不够,为了给这些士兵信心和生命的保障,朝廷还应该出大笔的钱财在边境建造高城深沟,并准备数之不尽的垒石和铁蒺藜(带刺儿的铁球,弄垮骑兵的不二利器),再造一城于边境主城一百五十步之外,使得两城之间可以相互驰援,以机动的守城方式骚扰匈奴人。
并且还要在要害之处及河流路口建造防御性城邑,每个城邑安排千户左右的人家。并将我国那些刑徒和有劳役的人们都免去刑罚劳役,直接将他们安排到这些城邑去居住,并免费给他们冬夏所需要的服装及一切生活用具,让他们自己在边境城邑劳作来养活自己。
这还不算,还要给这些人加一爵,这样的话,他们才能够尽心尽力的在边境发展。”
就这样,汉文帝再次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不但免去那些前往边地的士兵好几年的田租,还负责给他们找老婆,那些同往边境城邑的罪人们也是如此对待,这使得好些天下单身的男儿都用不着汉文帝动员便抢着要往边地走,从而使边境防御力大增!并且汉朝也因此省去了不少军粮。
然而这就完了吗?还没有完,见汉文帝再次听取了自己的建议,晁错当机立断,给汉文帝写了第三封信。至于这封信的内容我就不再啰嗦了,只是单纯给汉文帝策划了很多对待边地的优良政策,让边地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守备力更强大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晁错还提出了一个马政改革的建议。
什么叫马?那是战争的根本,国家之所以安定的大物!凡作战不分大小都不可缺少的根本之物,所以兵法有云:“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所以,从西周开始,历代君王便极为重视战马的饲养。
西汉初年,战乱不断,马匹损失惨重,所以很难编置强大的骑兵战斗集团,亦无法靠绝强的机动力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
为此,西汉王朝从一开始便致力于马政建设,大力饲养马匹,萧何的《九章律》便有专门针对养马的法律。
等吕后当政以后,对于马匹的饲养更是重视,竟下令禁止母马外流,以防国家马苗不足。
可汉文帝即位以后,觉得现在国家正是发展之时,需要金钱与粮食,而养马又十分的费粮,所以限制马匹的发展。
晁错发现这个弊端以后,向汉文帝提出了战马的重要性,以及对匈奴作战时机动力绝对的统治地位。
汉文帝乃准晁错之奏,向天下发布政令,“凡是有人家养马的,一匹马顶三人劳役!(老百姓可以用马耕地劳作,但是必须把马伺候好,国家有战事用马之时必须将马奉献出来)”,以此来鼓励民间养马(史称“马复令”)。
各位想想,一匹马就能顶三个劳役,谁不干呀?所以民间养马之风兴起,家家户户都相互攀比谁家的马更俊朗,并以此为荣。
而就是从这以后,晁错算是真的进入了汉文帝的视线。
可是,就在北方稍微安定之时,汉文帝终于能好好的喘一口气的时候,又出事儿了。
出了什么事儿呢?太子刘启把吴王刘濞的世子给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