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说的,对我可好了,从小就给我将历史故事。
有一次给我讲舜的故事,说舜是个大明君,他的后母想要找他修房顶,趁机点把火烧死他,可舜一手拿一个大斗笠直接跳下来了。
我爸说当时舜飘的可远了,就跟他亲眼见过一样,然后有一天我趁我爸不在家,拿两个纸壳子就从我家阳台上跳下去了。”
刘邦:“……,这么说你现在也是灵魂体了?”
我:“哪有,我家住的是二楼,没摔死。”
刘邦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真他X虎。”
我:“……”
刘邦:“你爹不错,很不错,可和我爹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知道吗,当初项羽将我爹放回来以后我心中有愧(因为我爹就是你爹事件),便隔三差五的前去跪拜他老人家,就连称帝以后都不曾改变。
可我爹却说:‘三儿啊,正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主。你虽然是我的儿子,可却是这天下的主人;我虽然是你的父亲,可真实的身份却是你的臣子。所以怎么能让主人拜见臣子呢?这样如何能体现你的权威呢?’
我当时听了这话也没怎么在意,还是一个头一个头的磕着,可当我下一次再来拜见我爹的时候,他老人家竟然拿着一把扫帚亲自为我扫清大门的尘土,然后像一个最低等的下人一样,在门口退后迎接,还他X要往下跪!
我勒个妈妈吔!这一出给我吓崩了,也不顾什么皇帝的威仪,直接跳下车去,跑到我爹面前搀扶着他道:‘老头子,你这是干什么?!’
可我那老爹还是使劲儿往下跪,并一边往下使劲儿一边说:‘皇帝!乃天下人主,怎么能因为我坏了规矩!’
我一边儿使劲往上拽他,一边大吼道:‘陈平!陈~平~!’
陈平:‘在,在!’
我说:‘赶紧给我拟诏书,现在就写!’
陈平:‘是!’
我说:‘写!这天下最亲近的人,没有亲过父亲的,所以,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这是人道的最高准则。过去天下大乱,战火四起,万民遭殃,朕身披铠甲,手持利刃,亲自统帅三军救护危难,平定了天下大乱,可这都是老太公教育的功劳。所以,从今日起尊太公为太上皇!记完了没有!’
陈平:‘记,记完了!’
就这样,我爹才肯起来,而我那老父亲也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第一个被封为太上皇的是秦始皇那已经死去的爹)。这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处理内政,可有一件事没把我愁死!”
我:“什么?”
刘邦:“礼仪啊礼仪!我手下那帮东西从我起兵开始就跟着我出生入死,他们什么都好,可就是不懂礼仪,所以每次上朝都弄得和菜市场似的,你不知道啊,当时我在堂上哭的心都有了,这皇帝当的跟个山大王似的也没谁了!”
我:“那你就弄套礼仪出来不就完了吗。”
刘邦:“弄?我上哪弄?你知道我为什么最讨厌儒生吗?”
我:“之前你说了,讨厌他们罗里吧嗦净说些没用的。”
刘邦:“所以呀~,要让他们弄那些复杂的礼仪不得烦死我!”
我:“那怎么办,又想弄礼仪,又不想那么繁琐,天下好事儿都围着你转呗?”
刘邦:“嘿!你还真别讽刺我,这天下的好处还真就围着我转了,因为老子我身边有的是人才!”
我:“怎么说?”
刘邦:“还记得之前忽悠秦二世的那个叔孙通了不?”
我:“当然记得,他怎么了?”
刘邦:“他怎么了?就是他帮了我。”
我:“怎么说?”
刘邦:“当初叔孙通离开了秦国以后直接带着他的学生们投奔了项梁,后来项梁被章邯弄死,他便从属了楚怀王。
再后来,楚怀王被项羽强封为义帝,叔孙通这老家伙看出义帝最后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寻思着如果继续跟着义帝混的话最后一定会死于非命,便又留下来从属了项羽。”
我:“不是说儒生们都崇尚忠孝仁义吗?为什么这个叔孙通这么没有气节呢?”
刘邦:“哈哈哈,他要真和其他的臭酸儒一个德行我还不用他呢,可就是因为他懂得时势,懂得变通,我才会用他。
最后,叔孙通看我汉军发展的趋势很迅猛,便又投靠了我。
当时跟着他的学生一共有一百来人,可叔孙通统统没有推荐,只给我推荐一些壮士和勇猛的草寇。
那些跟着他的学生们当然不乐意了,所以都找叔孙通抱怨道:‘老师,您现在岁数这么大了才有幸投奔汉王,可为什么不推荐我们这些贤良,反而推荐那些莽夫呢?’
叔孙通说:‘你们懂什么?现在汉王正是以武力争夺天下的时候,这时候向汉王推荐你们能派得上用场吗?你们也不用不服,大家全是我叔孙通的学生,我能忘了你们吗?再说这天下早晚有统一的一天,你们也早晚有出彩的那一天,所以别着急,耐心等待就好。’
果然,没过多久我统一了天下,叔孙通也被我任命为博士。
但在一次酒宴上,我那些兄弟们喝嗨了,在大殿之上胡言乱语一通,什么祖宗,什么爹啊娘的全都出来了,有的甚至抽出宝剑狠狠敲击皇宫的柱子。这种情况我是习惯了,可难免脸上会有一丝尴尬。
而这个叔孙通从开席就没吃一口饭,只是不停的盯着我的表情,所以,他捕捉到了我那一瞬间的尴尬。
于是,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酒席结束以后,大家都散去了,唯有叔孙通一个人还端坐于席中。下人向我禀告了此事,我料想这叔孙通是有事要和我相商,便宣他到内室相见,问他有什么事说。
叔孙通这老小子单刀直入的道:‘陛下,所谓的书生不能与陛下冲锋陷阵,但当天下统一以后是绝对可以为陛下巩固江山的。就比如现今的朝廷礼仪缺失,这就需要书生的能力了。我愿征集鲁国的优秀书生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制定朝廷礼仪,为陛下解忧。’
一听这话我这心里就开始矛盾起来了,于是问道:‘朝廷是该有些礼仪了,可我听说所谓的礼仪都特别麻烦,你是知道我的,我不喜欢那些复杂的礼仪。’
叔孙通:‘哈哈哈,陛下多虑了,想当初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有不同的乐制,三王(大禹、商汤、姬昌或者姬发)有不同的礼仪,所以礼仪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人情和风俗而制定的。所以如果皇帝陛下不喜欢繁杂的礼仪,那么我也能酌情改变。’
一听这话,我放心不少,便让叔孙通主要负责这个事情。
叔孙通得令以后,马上前往鲁国聘请三十多个在当时很有名望的儒生,可却有两个人对叔孙通的行为十分愤慨,他们对叔孙通道:
‘呵呵,叔孙通你现在辅佐过的主人没有十个也有八个了吧?我就纳闷儿了,像你这种人怎么还有脸制定礼仪呢?再者说了,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死的人还有很多没有埋葬,受伤的人也有很多没有痊愈,这就忙不迭的制订礼仪了?你知道什么叫礼仪吗?那是一个朝代通过百年积德才能创立的事务!所以我们接受不了你要我们做的事,你所说和所做的都不符合古道,所以你走吧,不要玷污了我们的品格。’
这要是一般的儒生听了这种话早就羞愧难当了,可叔孙通非但没有不好意思,反倒是嘲笑这两个儒生道:‘哈哈哈,你们真是迂腐不达世事的书呆子,一点儿都不了解时局的变化,对你们这种人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哪怕是求我我也不会再用你们了。’
说罢,叔孙通转身而去。
这之后,叔孙通领着这三十多个儒生和自己一百来弟子一天到晚的训练大臣们礼仪。
一个月以后,正好是十月岁首(秦汉时以每年十月为岁首),叔孙通告诉我礼成了,可以开始朝会了。而就在这时候,我的长乐宫也建成了,于是我直接迁都长安,并在长乐宫举行了迁都长安以后的第一次朝会。
哦对了,那天还是我的生日。
那一天(公元前200年10月1日)拂晓,长乐宫大门之外站满了文武大臣。
轰轰轰,就在这时,长乐宫内一片整齐的跑步之声,宫廷中几百车骑、戍卒、卫官各自有条不紊的奔到自己的指定位置,摆放各种兵器和旌旗,然后整齐的站于东西两边。
当这些卫兵全部站好以后,谒者(皇帝的近侍)便拉长声音道:“趋~~~。”
话毕,大臣们有序的小跑进入。
功臣、列侯、诸将、军吏全都面东而站;
丞相及各路文官全部面西而站。
当各文臣武将站好以后,九站司仪审视无误,乃宣入殿。
之后,我乘着龙车入殿,几百卫士和官员们无不给我在地上老实儿的趴着,当时我这心啊,跳的磅磅的!
朝会结束以后,我大宴群臣,其一便是进行年会,其二便是为我庆祝生日了。
而这次宴会再也没有了胡闹吵吵的莽夫,一个个全都老老实实的按着尊卑给我祝寿敬酒,当酒饮九次以后,谒者直接大声道:‘宴~会~结~束~。’
话毕,所有的大臣们都再次趴在了地上待我走后他们才敢静静离去。
回到内室以后,我坐在**久久不能平静,想了想当初第一次看到秦始皇所说的话,我知道,我的愿望直到现在才真正完成了。同时,我还想大声吼一句话,但这时候我也不好意思吼了。”
我:“什么?”
刘邦一脸感叹的道:“当皇帝,真他X爽啊!”
我:“……”
刘邦:“这之后,我便开始处理政务,制定我汉朝的官职和军事编制。在官职上面,我觉得秦朝那一套就挺好的,于是按照秦时官职不动。”
我:“陛下给我说说呗。”
刘邦:“既然你想知道,那我就简单给你介绍一下比较重要的官职吧,你可记牢了,以后我不会再向你解释了。
一、丞相(三公之一),主要职责为辅助皇帝处理万机。
二、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为副丞相,主要职责便是辅助丞相的工作。
三、太尉(三公之一),总掌我朝军事。
四、奉常(九卿之一),主管宗庙礼仪。
五、郎中令(九卿之一),总掌宫廷内事。大夫(大夫主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郎(主掌宫廷门户,出入车骑皆归其节制,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多至千人,其中议郎不负责值卫,只掌顾问应对之事)、谒者(编制为七十人)、期门,羽林皆为其从属。
六、卫尉(九卿之一),总掌宫廷卫士,为皇帝安全的第一负责人。
七、太仆(九卿之一),总掌天下马匹。
八、廷尉,主掌天下刑罚,比你们现代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都牛13。”
我:“……”
刘邦:“九、典客(九卿之一),主掌天下蛮夷。
十、典属国,主掌投降的蛮夷,并掌蛮夷派过来的侍子。
十一、宗正(九卿之一),主掌皇亲国戚。
十二、治粟内史(九卿之一),主管天下钱粮。
十三、少府(九卿之一),主管天下山、海、池、泽之税,从属官员甚多。
十四、中尉,主掌京师保卫。
十五、将作少府,主管皇宫的装修事宜。
十六、护军都尉,主要负责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十七、太傅,太子的老师,位在三公之上,可手无实权,俗称‘养老院’。
十八、将行,掌宫中随从。
十九、内史,主掌京城事宜,相当于你们首都的市长。
二十、主爵中尉,主管列侯事宜。
至于地方的监御史、郡守、郡尉、县长啥的和之前秦国一样,我就不再重复了。
刘邦:“至于军事编制方面,则分为四大派系。
他们分别是京师军、郡国兵、边防军及属国兵。
在详细说这四大派系之前还是要先介绍一下我汉朝的服役制度,要不然一会儿讲四大派系的时候你就该懵了。
要说这服役方式有两大类,分别是正常服役和特别服役。咱先来看第一样,正常服役:
1.更卒。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便要开始为国家服劳役,就比如说修道修桥啥的,每年给国家或者郡县劳动一个月便可更换。
2.正卒。所谓正卒便是国家的正规军了,其主要来源于卫士(京师南军兵种之一)和郡国兵,这是国家的真正支柱,所以我非常重视。
在我汉朝,只要是个男的就必须服正卒役,他们会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开始服役,首先做一年的卫士,然后换岗,再做一年的材官(步兵,也包括弓兵、弩兵等)和骑士。
待两年兵役结束以后便可回归田里务农,但只要国家有军事行动,这些正卒便必须随时应征,这样既满足了预备兵的需要,使得全国皆兵,又可让我王宫中的卫士不停替换,将危险减至最低。
3.戍卒。也叫国家边防军,他们统一从边郡正卒里抽调,守边一年,然后替换。
以上三点为正常服役,之后便是特别服役:
1.募兵。这种征兵方式是不管之前你是不是已经服过兵役,直接招来组成战团进行保护或攻击任务,你就比如说以后我那从孙子刘彻吧,他不是因为京师空虚才招的八校尉吗,那就是募兵了。
2.选募。就是有选择性的征召士兵进行攻击或防守任务,那么什么叫有选择性的呢?其实说白了就像是今天的特种兵,都是挑选那些身强力壮的,精通骑马打仗的。待遇自然是不必多说了。
3.发谪徒。那么什么叫发谪徒呢?其实就是将天下最低等的贱人招入军中,让他们当当炮灰啥的。”
我:“那当时最低等的人都是哪些呢?”
刘邦:“还能有哪些?无外乎就是那些犯罪在押的、有过犯罪记录的、入赘的、当商人的、没有户籍的这类人呗。”
我:“哦~~”
刘邦:“这便是我汉朝的服役制度了,当然了,还有些人是可以免役的。”
我:“哦?那都是些什么人呢?”
刘邦:“恩,免役也分为复身和复家两种:
1.复身。什么叫复身呢?就是作为县乡三老的,曾经参与过决定性战役并获胜的,极为擅长耕田的,极为孝顺父母的,身为博士弟子的,精通一经的,爵位高出五大夫的,还有就是到了服役年龄可身高不到六尺二寸的(1.35米左右)。
以上便是复身了,咱们再看看什么叫复家吧。
2.复家。说白了就是免除整个一家的赋役,他们分别是我家乡沛县的(以后才决定的事儿,现在直接说了),跟随我入蜀的,七大夫以上的,能生的(因天下动乱八年,再加上项羽刘邦之流毫无人性的屠城,使得户口虚耗,所以以此激励人们多‘劳作’生子),在边塞生活的,宗室有属籍的,家有九十岁以上老人的,身为功臣之后的,还有就是正在服丧的。
以上便是可以免役的人群了。
好,咱汉朝的服役制度我都给你说完了,紧接着再说说我之前所说的四大派系吧。首先来看第一个派系,京师军。
这个京师军便是我的禁卫军了,他们是由全国最精锐者所组成,也分为南军(五万)和北军(五万)。
首先看南军,其分为兵卫(即卫士)和郎卫。
所谓兵卫主要由卫尉掌控,分管官员则有卫司马、卫候、主徼巡宿卫,主管宫门及宫中巡逻。
之后便是郎卫。
郎卫和兵卫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在夜间巡逻站岗,责任非常重大,所谓一时为郎卫便终身为郎卫,没有复原这一说,并且待遇也是所有卫士中最好的,入选标准也是极高的。
1.必须是两千石以上的子弟(不差钱,所以不怕因为钱成为内奸或刺客)。
2.为孝廉(懂得忠孝仁义)。
3.精通搏击和射击。
当然了,当初跟随我在战场时被干死的将领,他们的子孙后代被国家供养,也可以成为郎卫。
以上便是南军的编制了,至于北军则没有那么多花花道子,其主要责任便是维护京师的安全,和戒备水火之事(京师遇水灾火灾都需要他们救助)。
第二个要介绍的派系为郡国兵,这个就简单了,我也不解释了,你小子顾名思义吧,兵种无非就是材官(步兵,也包括弓箭手)、骑士(骑兵)、轻车(战车兵)、楼船(水军)。
三、边防军。也叫戍卒,是由边境郡县及属国兵组成的。而边郡的兵制和其他郡县大同小异,唯一的不同是边郡主要负责人不叫郡守,而叫太守,是军政一把抓的第一大员。
四、属国兵。什么叫属国兵呢?就是外族蛮夷和游牧民族的投降者,我会单给他们在边境划出一个自治区,每到用他们的时候他们必须给我出去打仗,这便是属国兵了。
好了,这便是我汉朝现在的制度和军事编制了,你仔细的琢磨一下,以后我就不会再对这些详细解释了。”
我:“好的。”
刘邦:“哈~!继续往下说吧。说实话,宫小子,你知道为什么我会挑在这个时候和你墨迹我朝的各种制度编制吗?”
我:“不太了解。”
刘邦:“那是因为这以后是我的阴暗史,我差点儿被北方那个小冒顿弄死!”
我:“这,这是怎么说的?”
刘邦:“唉~,不说了,你自己看吧。”
话毕,刘邦又一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