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感受的过程,用行动满足需求(1 / 1)

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改变发生的顺序是:分析→思考→改变。可就拖延这件事而言,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越是分析、思考、琢磨,似乎越不容易投入到行动中。当你满脑子都在纠结“要不要去做”“做了会怎样”“不会做怎样”时,那只大象肯定是不想动的,哪怕它知道做一件有益的事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可眼下的舒适状态它并不舍得放弃。

大象会因为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无法把当下的行为和最后的积极结果联系在一起,而抗拒改变拖延的状态。即便我们反复地进行分析论证,也没办法消除这股抗拒的力量。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模式,少一点纠结犹豫,让行动变得简单一点呢?

我们不妨借鉴《5秒法则》一书中给出的有效建议。这本书是梅尔·罗宾斯在遭遇人生最低谷的时期总结出的心得,当时她遭遇了中年危机,事业陷入瓶颈期,婚姻亮起红灯。与此同时,她的丈夫也面临现金流的困难。家庭的危机让她心灰意冷,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每天起床时,她都要经历一场自我斗争。

忽然有一天,她看到了NASA(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政府机构,负责美国的太空计划)发射火箭,倒数计时:5、4、3、2、1,这一刻她忽然受到了启发,她想:“明天我要准时起床……像火箭一样发射。我要在5秒之内坐起来,这样我就没时间踌躇退缩了。”

果不其然,她做到了。然后,她开始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广泛地运用5秒法则,提高自己的行动力,缓解意志力低下的问题,屡试不爽。原本一事无成的重度拖延症患者梅尔·罗宾斯,逐渐地从失败的境地中爬出,并成为风生水起的人生赢家,登上TED演讲分享她的成功经验。她亲身证明了“5秒法则”有效,也在全美掀起了“5秒法则”的运动风潮。

也许你会心生疑问:只是简单的一个倒数计时,真的能让人发生这样的改变吗?其中有什么科学依据吗?答案是肯定的。梅尔·罗宾斯在TED演讲中提到过:“当你想改变你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感觉想去做。”

我们都习惯安于舒适区,但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这样挺好”,即使得不到最想要的那个东西也会告诉自己“没有它也没什么关系”。我们的内心渴望改变,却不愿逼迫自己,这就是能一直待在舒适区的原因,也是拖延行动的症结。

如果当我们有了达成某个目标的行动直觉时,制造一个所谓的“发起仪式”,即倒数计时5、4、3、2、1,这个时候,我们内心的默认想法就被打断了,而它的出现会刺激大脑的前额皮质,也就是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促使我们做出行动。

以运动这件事来说,我想踏上跑步机开始30分钟的有氧训练,但通常我不会马上去做,而是会萌生出其他的想法:晚点再运动行不行?我能不能坚持跑下来?之后,我就可能把这件事往后拖,甚至放弃这一天的训练,安慰自己说休息一下也无妨。

在这件事情上,我的需求是通过运动换得健康的身体,但这种需求与行动之间,却不是直接关联的关系,它们中间还隔了一层“我的感受”。如果在产生需求的那一刻,我开始倒数计时:5、4、3、2、1,那么感受就被刻意屏蔽了,需求与行动则被直接关联起来。这个步骤,就是在夺回我们对自己的控制权。其实,需求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简单,通过行动去满足需求,仅此而已。

当我意识到每天要完成至少5000字的稿件时,我会在默念5、4、3、2、1之后,立刻打开电脑。也许,空白的Word文档可能让我产生短暂的不适,但它也会迅速唤起我对文字的记忆,我的记忆神经会自觉给予心理暗示:现在该写稿了,那么,我要确定什么样的主题跟立意呢?渐渐地,我就会进入写作状态。

在尚未形成习惯之前,在做一件事情时,大脑往往需要反复思考,消耗意志精力后,才能做成一件事。如果省去这个过程直接去做,最终将其变成一种自发模式,就不必调动意志力去完成它了。所以,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把一件事情做到“不用思考纠结就能去做”,是养成自动习惯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