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前,Vincent是一个很勤奋的男生,每天准时六点钟起床,计划一天的学习任务。然而,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后,Vincent却和过去判若两人。他变得懒懒散散、无精打采,经常是踩着点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干脆睡到中午再起来。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Vincent变成了这样?其实,一切都很顺畅,Vincent也没有遇到重大的挫败。唯一的原因就是,Vincent的两个室友特别喜欢睡懒觉,哪怕早上有课,也满不在乎,闹钟响了又关,关了又响。起初,Vincent还能够做到不受干扰,按时按点地起床、吃饭、上课。久而久之,看室友们不去上课,也能混过一个学期,考试也可以通过,Vincent也就松懈了。有时,即便已经不困了,他也会赖在**玩游戏,和朋友聊天,一直等到室友们都起床才动身。
罗宾斯说过:“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偷懒的同事,而不是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与怠慢懒惰的人待在一起,身处消极的环境中,往往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受到负面影响。所以,想要对抗拖延,就要和懒散的人保持一点距离。
既然周围人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在避免“近墨”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主动地选择“近朱”,多跟积极上进的人相处,利用社会性动机,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阿希的工作室去年多了一位合伙人,那位合伙人雷厉风行,执行力特别强。有时候,他跟阿希提出一些想法,阿希本以为只是设想,脑子里还在犹豫,而合伙人已经把这个设想当成目标,着手去联系资源了。
最初的半年里,阿希感觉跟不上合伙人的脚步,对很多事都不自觉地想要逃避和拖延。毕竟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一个挑战,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可是,跟这样的队友在一起,阿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纠结,往往是被对方拉着向前冲。渐渐地,阿希适应了这种节奏,并愈发喜欢充满行动力的自己。相比过去的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现在的她少了很多无谓的烦恼,遇事主动想办法,而不是瞎琢磨、乱担忧。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的生活都处于社交网络中,也不可能摆脱所有的社会影响。若真如此,我们会丧失动力完成之前认为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不用焦虑老板是不是等着要工作结果,不用担心期末能不能通过考核,不用纠结该不该承担作为丈夫、妻子、儿女的家庭责任,我们就会完全被寻求快乐的需求支配,这时还有什么动力去履行不同身份角色的职责呢?只沉溺于最低级的快乐中,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极有可能,过不了太久,连我们自己都会厌恶自己。
既然无法脱离社交网络,那就不妨充分利用一下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动力,比如:多接触行动力强的人;约朋友一起健身,让运动变得有趣,减少活动开始时的不悦情绪;定期跟朋友分享自己的进步和心得……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社会性动机,减少拖延的概率,有效地提升行动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