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其具体行为。良好的心态可以有效控制人的情绪和意志。面对生活,人是需要优化心理结构的。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一定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希望成功的人来说,不能任由情绪自然地表现,得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显得更为重要。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想不开的事。
1.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良好的身体不仅包含强健的体格,还包含健康的精神。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不断战胜自己,创造机遇,把自己的事业推向成功。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模棱两可或用谎言欺骗人,也从不欺骗自己。他们认为,要么活得轰轰烈烈,要么活得平平淡淡,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显示出真实来。
心理健康的人是充满自信的。他们不喜欢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自己的能力,拼搏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来。因此他们不断地学习、补充自己的能量,不断地超越自我,奋斗在事业的第一线。这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决不依赖他人,他们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心胸宽广、乐观活泼的人。在生活中,总是以风趣、幽默来代替呆板、乏味,从而激发人的活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他们会创造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局面,激励人在逆境中奋进,和这样的人生活,你也会被感染上活力,会觉得生活更快乐。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看待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踏踏实实,不怕吃苦,勤勤恳恳地奋斗,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从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
健康有赖于良好的道德修养。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做好事的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低。而那些不讲道德、损人利己的人容易损害健康。一个人如果缺乏其应有的道德修养,遇事常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暗算或报复,那么就会终日陷入紧张、愤怒和沮丧的精神状态,导致体内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很容易就会找上门来。而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坚持做好事,他就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每天都会感到愉快,获得精神上的平静和舒适,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近几年流行的新名词,与传统的健康观念比较,从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到重视,这是一个观念的飞跃,也是生活质量的飞跃。现在,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健康,最主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理健康。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关键要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进行自我慰藉,及时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心情舒畅地投入生活。
在平时还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未来充满信心。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青春永驻的营养剂。丢弃理想就会无所事事,失去目标,失去动力,身心屈服,万念俱灰。而坚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内心就会深感踏实。
第二,学会感恩。感激周围的同事、朋友、家人和生活环境,感激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但不是消极地沉缅于满足现状的自我安慰中,而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深沉的内驱动力,获得力量与勇气。
第三,对客观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所谓适应,一是承认接纳现实;二是调整自己,但并非消极地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而是在主、客观的相互溶解与撞击中,使自我得到升华。
第四,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尤其是当受到挫折、损失甚至干了一件使自己后悔的事情后,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自己一向乐观的情绪。
健康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体格健壮但心理不健康的人,不能算是健康人。健身,须让心理健康同行。
2.克服心理障碍
众所周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既有生物属性,亦有社会属性,是有着丰富思想感情的,所谓“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因此,人会患生理疾病,心理上也可能出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人们使用“心理障碍”这个词。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这种“障碍”主要原因是在后天生活经验当中,一些不良的适应形成习惯而造成的,而由于先天因素遗传所造成的“心理障碍”较为少见。
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适应性障碍。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通常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
第二种类型: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幽暗”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彷徨、无助,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第三种类型: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不知所措,注意力很难集中,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如出汗、口干、心悸、失眠等。
第四种类型: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如何才能消除心理障碍呢?以下五条措施非常有效,不妨一试:
1.尽量发泄
把内心的痛苦、烦闷找知己倾诉出来,痛哭一场也好,大喊大叫也罢,总之是要把积聚的负性心理能量释放掉,就可缓解心理压力。
2.适时转移
暂时离开引起不快的人、事和环境,还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去。比如进行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这样消极情绪会很快被替换掉。
3.降低期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很多烦恼是由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期望值太高而造成的。因此降低期望值,对现实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就会少了许多烦恼。
4.偶尔屈服
凡事太计较,一味固执,不作半点让步,烦恼当然会多。而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作一些细节上的妥协是必要的,毕竟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5.大话幽默
遇到挫折时,常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理平衡。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一群学生讨论学术问题时,夫人突然跑进来,先是大骂,接着又往苏格拉底身上浇了一桶水,把他淋了个透。可苏格拉底只是笑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下雨。”本来很难堪的窘境,一句幽默话就把事情化解了。
要克服心理障碍,就必须自觉运用防御机制及其他有效措施。
3.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策略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管受到什么冲击和压力,都有办法表现出很轻松、毫不在乎的样子;还有些人即使是只发生了一个小小的问题,也会像天要塌下来似的,经常因此而忧郁发怒。如果你是属于后者,你要明白,紧张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美国精神治疗专家史提芬博士说:“紧张就和饥饿、口渴一样,都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过度紧张,则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我们必须明了紧张的好坏,然后才能懂得应该利用紧张的好处,即抑制它的坏处。”
一般来说,紧张主要存在于三种方式,一种是事前的紧张,第二种是事中的紧张,再就是事后的紧张。
1.事前的紧张
当我们准备要做或要应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此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十分紧张的过程,此时我们的大脑可以说活动十分剧烈。
2.事中的紧张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我们过分地担心一些事情,所以在这样紧张的心情下,我们的大脑甚至会出现空白的现象,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此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方的话很难听明白,自己的意思很难表达清楚等等。
3.事后的紧张
事后紧张主要是对自己的表现担忧,担心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一点点表现不好而处于一个深深的自责,责备自己的无能,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设想自己的价值,过分夸大了危险性的后果,造成了自己情绪低落和焦虑的心情。
下面我们就谈谈几种克服的方法:
1.保持心胸宽广
对别人的评价不必太过介意,更不要把莫须有的事情想像得那么复杂,这样就能够让这些事情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减轻。有这样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就是说做人要活得潇洒一些,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活,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而把自己弄得紧张异常;而是要非常自信,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用在乎别人的想法。
2.自我调节
当遇到十分突然的事情或是面临重大考验而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一定要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稳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智,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紧张无济于事,只会让你自乱方寸,影响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可能全盘皆输。先做一个深呼吸,努力缓解紧张的情绪,然后尽量放松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解决问题。
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而感到持续紧张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好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比如多参加一些轻松的交际活动,多和朋友聚会聊天,一起出去玩等,还可以培养一些好的兴趣爱好,比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若遇到一些外在的打击、外来的变故等而导致紧张,比如天灾人祸等,就应该努力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并保持镇静,让自己消除紧张的心态,顺其自然。
3.深呼吸
通过呼吸节奏的调整,可以轻松达到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调整的目的。当我们紧张的时候,不仅仅体验到意识上的紧张,也会体验到来自生理上的紧张,比如心跳,具体到你是面部紧绷等。通过做深呼吸可以使我们感到消除生理上的紧张带来的疲惫感,也可以使我们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相对来说能够理出个头绪来。
4.转移注意力
这个方法对事前的紧张来说尤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自己的表现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设想,并为这样的设想而焦虑和紧张,此时我们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体验由自己的主观设想引发的情绪上。而没有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考虑如何处理自己要面临的事情上。
美国心理学教授韩斯·施义博士说:“不要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更不要把小事情弄得紧张兮兮的,否则,一旦养成这种习惯,紧张就会越来越严重、厉害了。”所以,最好再寻找一些新的兴趣,改变一下日常生活,这对于驱除紧张是很有帮助的。
逃避只能暂时的消除紧张,相反,事后它会使你感觉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责备自己,以至下次重蹈覆辙。克服紧张的最好办法就是勇敢地去面对紧张!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勇敢地去面对!
4.避免“社交恐惧症”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职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越来越频繁,每个人都要走出家门,主动迎接挑战,“开放、积极”是目前我们倡导的主流心理特征。但是,“社交恐惧症”近几年来悄然浮现。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如何才能消除这一心理疾病呢?以下四条措施非常有效,值得一试。
1.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
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抬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二到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学会专心地、毫无畏惧地看着别人
当然,对于一位害羞的人,开始这样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你非学不可。试想,你若老是回避别人的视线,老盯着一件家具或远处的墙角,不是显得对人很没礼貌吗?也很幼稚吗?难道你和对方不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不拿出点勇气来,大胆而自信地看着别人呢?
3.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时你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你的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的缘故。假若你能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就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有力地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4.深呼吸
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有节奏的深呼吸,这样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得到缓解,为自信心的建立打下基础。
那我们又该如何预防社交恐惧症呢?以下五点值得注意:
1.克服“怕”的心理
社交恐惧症主要是由一种“怕”的心理引起的,比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这种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平时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并最大限度地和他们主动打招呼。
2.去掉自卑感
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要知道,你就是你,别人也许还不如你呢,所以你没什么可以自卑的。
3.增强自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信就是自我接纳自己的程度。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则是自卑的。
4.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久了,社交就习惯了,也就自然了。
5.注意社交形式
社交前可带着明确的社交内容参加社交。心理上有了具体的社交内容,就可以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事物上,不至于过分紧张,这样,你社交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克服“社交恐惧症”,要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知识水平,扩大交往的范围,结交知心朋友。
5.受骗者的心理弱点
目前比较常见的骗术有四种:第一,用迷信骗人;第二,就是利用大家贪便宜的心理特点下手;第三,利用受骗者的虚荣心下手;第四,也是最高级的那种,即利用某些技术漏洞而下手。从骗子们的骗术来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找受骗者的心理弱点。那么,抱有哪种心理的人比较容易上当受骗呢?
第一,贪婪。这是许多受骗者共同的心理特征,许多骗子会抛出一些小利益当成诱饵,如果你爱贪小便宜,希望不劳而获,梦想一夜暴富,就有可能受骗。
第二,侥幸。已经觉出情况可疑,平时的经验也可能提醒你会上当受骗,但总有一些人觉得这种事不会摊到自己头上,有一种“万一是真的呢”的想法,轻易尝试从而上当。
第三,轻信。善良并不是错,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轻信他人是许多老年人、孩子易受骗的原因,他们往往警惕性比较差,对于骗子的伪装,不能冷静理智地作出分析,往往信以为真。
第四,犹豫。这种人平时做事往往优柔寡断,如俗话说的“软耳根”,别人这么一说就觉得有道理,那么一说又觉得那样也对,这种情况最容易被骗子利用。
第五,从众。许多人都有一种从众心态,独自一个人处于某种环境中,可能会警惕性很高,不容易上当。但如果还有其他人在一起,就往往觉得比较安全,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会跟着怎么做。很多骗局中都会有“托儿”,他们的作用就是要利用你的从众心理,诱你受骗。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受骗者的八大共性:
1.贪小便宜。
2.做生意不签合同(或者签订的合同中未约定付款、交货等细节)。
3.付款到不明私人账号。
4.同意先付订金,并一步步被套,多次付款。
5.网购不使用支付宝(有卖家开始表示可以使用支付宝,但后来以用支付宝要增加税点之类的理由,百般引诱客户线下汇款)。
6.不读书不看报,对一些常见的骗术缺乏了解,也没兴趣了解。
7.对陌生人过分信任,甚至忽略了交易方是企业,不是个人,卖家让打款到哪里,就打款到哪里。
8.通过贸易通或QQ等聊天工具即确认打款事宜,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交易。
骗子的得逞,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的骗术,他们只是利用了受骗者心理上的弱点来一个乘虚而入。克服了自身弱点,就不会上当受骗。
6.设防心理要把握尺度
设防心理是人际交往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保持的一种对他人的戒备心理。
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所以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般都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而不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某些秘密。即使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相互之间也会产生一些防范心理。有些人在人多的时候,有时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经常担心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还有些人把自己的日记上了锁,害怕别人了解自己的秘密。还有的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笔记看得很紧,害怕别人看了以后学习成绩会超过自己。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有意或无意采取措施的设防行为都是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在特殊的社会活动或特殊的行业中是必要的,但在正常的人际社会交往中,这种设防心理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流。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小雪是位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孩,在单位里,她发现别的年轻人都来自于大城市,均毕业于名牌大学,或出身于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而她呢,来自于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县城,毕业于谁也没听说过的学校,更难以启齿的是她出身于贫民家庭。所以在单位里,她最怕别人跟她聊起这些,怕别人问她来自哪啊,什么学校毕业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的。一旦躲不过去,她就瞎编一些:诸如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都出身于文化世家……她说话带有些许乡音,为避免暴露,她就尽量少说话。业务上有问题她也不敢向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同事请教,怕被他们看不起,怕他们问她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学什么专业的。同事们组织一起外出去游玩,她也是能不去就不去,她很怕他们看出她的许多习惯不像城里人,尤其不像是出身于文化世家。最近她交了个男朋友,但她家和男友的家庭条件十分悬殊,为了在男友面前装面子,她告诉男友说,她家和他家一样富有。可说完这话后,她又开始局促不安了,怕以后他的男朋友去她家终会露馅,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
唉!这样活的真累,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她常听到同事奚落、嘲笑那些小地方的人、农村的人,她可不愿成为他们的嘲笑对象啊!
但这样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维护了自己所谓的尊严,实际上她却失去了很多。但并不是说,就可以无所顾及地把自己的一切都向别人说出,那样也是不足取的。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要你完全封闭自己,而只是保护自我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可以变通的说话方式,要求你要能看清对方,再选择说几分话,若是知己之人,或对方是一个坦**的君子,你自然可以推心置腹,否则,说话没有保留只能伤害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设防的尺度,恰到好处地进行心理设防,你才能活的轻松,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7.勿让消极心情影响到人际关系
天气好坏,天气说了算;心情好坏,自己说了算。一个人心态好、心情好,世界上一切都会变得很美好。反之,心态不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会很灰暗,再好的东西都看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惑,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紧张和痛苦,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等,这些情绪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样克服这些不良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呢?
第一,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
如果你对别人施之以礼,别人也会对你以礼相待。有时,一声“谢谢”、一个微笑或者是一次礼让,都能使你感到受人欢迎。记住,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自我形象。情绪不好实质上都是由思维方法不对所导致的。比如,在不远处看见你的一位同事,他没有和你打招呼,你就以为他不再理你了。如果你反过来想,“他很可能是没看见我”,“他很可能是在想事情”,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了,更不会影响人际关系了。
第二,坚持经常发泄消极情绪。
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可能会吞噬我们健康的机体。我们需要对人诉说自己的感受,哪怕这样做也改变不了什么。记住,千万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埋藏在心底。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可以选择暂时回避一下,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如:看电影、散步、听音乐等。
第三,学会自我控制。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不靠自己,我又靠谁呢?如果我只想着自己,我又算个什么人呢?如果我现在不想,又待何时?”如果只指望他人把事情办好,就可能使你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办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不要将希望寄托于别人,否则你将坐失良机,产生懊悔心理。现实的处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别人都在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自我可以接受的康庄大道。
第四,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对方,谁经常与你对着干,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是轻视自己,想想心里是什么滋味。如果你要以牙还牙,无形中你就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正确的方法是,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量,主动表示友好。因为这样不仅利于个人的情绪健康,而且十分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麦克斯维尔·梅尔兹在《个性的改造——心理控制学》一书中写道:“快乐或随时保持思想愉悦的观念,能够在漫不经心的练习中巧妙地、系统地培养出来。”简单地以此方式来提醒自己,在这一整天都要改变原有的消极情绪反应,代之以快乐的反应;在人际交往中要友善些,尽可能从好的角度来解释对方的行为,以作出快乐的应答。
消极情绪不仅扰乱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也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生活,丧失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很多人在坏情绪来临时,莽莽撞撞,处理不当,轻者影响日常工作的发挥,重者使人际关系受损,更甚者导致身心疾病的侵袭。所以,不要做情绪的奴隶。
8.学会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现代的都市生活,节奏一天比一天快,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随之,压力也一天比一天大。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人的背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的。时间久了,造成注意力狭窄、思维僵化、产生恐惧与逃避的心理、引起情绪与行为失控、长久压力导致身心疾病等。因此,个体需要调适自己,正确面对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压力,找到一个平衡点。
人活在世上原本就是要好好欣赏时间美景的,不是让你痛苦的活着,因此,学一学减压方法让自己的生活轻松起来。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上尽量减少压力的产生。当你有了压力的时候,可以让压力减少,做一个健康的人。
压力的存在,是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但为了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更好地加入到竞争之中,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找到一种放松的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放松,来减压,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下面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1.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做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对自己有合理的预期和评价。
2.及时宣泄,找人倾诉
人们更容易被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感情问题、心理问题等困扰,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吃药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心理医生认为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及时宣泄。当你被悲伤、愤怒、急躁、烦恼、忧愁、恐惧等情绪所占据时,可以大声地喊出来或哭出来,同时要勇于向亲友倾诉,在他们的劝慰和开导下,不良情绪便会慢慢消失,可以对饮食不调,恐惧症和高血压等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科学睡眠,合理睡眠
尽量在晚间11时到凌晨2时上床入睡。如果你真的有很多公事未完成必须通宵的时候,可以先去睡到2时以后再起床,若这个时间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时间久了,肝、胆的不健康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如粗糙、黑斑、青春痘、黑眼圈等问题。
4.增强体育运动
有研究认为,增强体育运动是减轻压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跑步、散步或者是别的体育运动项目都能使人产生身体上的变化,让你由于压力过大而萎缩的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帮助你换一种心情去发现自己,让你感觉更好。体育锻炼还能改善身体抵抗疾病的免疫系统。锻炼可以防止智力下降,可以让你的压力在不知不觉中一扫而空。
5.保持一颗平常心
要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无论何时都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凡事需量力而行,随时调整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职业女性尤其要注意及时自我调节,因为过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必将损害健康,出现头晕、偏头痛、失眠、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压力是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之一,有些人因承受不了压力而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活着,我们就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缓解压力,工作更顺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