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明天充电(1 / 1)

今天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础,因此,你片刻都不能放弃读书,若有浪费,即使是片刻也可能给你带来终身遗憾。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都有着代表这一个时代的特点。而每一个时代却都有着一个共性:不断求索创新。每一个时代的前沿,都有着最勇敢的人在为更新的发展努力拼搏,寻找着生命的活力。

从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是不肯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创造速度和效率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学习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和事,它已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学习的完美效果体现。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21世纪更注重能力,漠视职位。由于公司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组织间界限的消失,工业时代的优越性便成了时代的障碍。明天的技术不再需要数百万粗通文化的人在一起干不断重复的工作,不再需要怕丢了饭碗而惟命是从的人,而是需要能够当机立断的人,能够在新的环境里迂回前进,还要敏于发现迅速变化的现实中的新规律。这就是适应和创造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这样的创造性思想深入骨髓的人。

一个创造性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应该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次,应该学会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坚强意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然而,这些素质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培养的。“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是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的幸福是没有终点的,人类幸福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

在学校里,我们能够学习前人的经验,能够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没用,再加上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化倾向,迎合学生的功利性要求,微观教育太多,宏观教育太少,技能知识教育太多,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感染太少,这样培养的人才在素质上存在重大缺陷,他们只能成为高级打工仔,难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独占鳌头。

杨振宁教授有个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

如此之学生,怎会在时代的浪潮上站住脚呢?两位学者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打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教育这个名词,意义很广泛,对于有些东西,壮年人的读书能力比青年人的读书能力强得多,他们进入了社会之后,往往更能体会什么才是时代需要的,有了针对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有许多人在学校时成绩平庸,但日后在学问事业上往往有惊人表现,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进取。

无论历史多么的宏伟,无论现实多么的美好,富有生命力的人们总应该去探索、去创新!

一位哲人说得好:

“人的生命的高峰体验,不是对彼岸世界的冥思,而是在今天有限存在中把生命体验发展到极限。人们要问一个问题: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中,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有趣事情,你从不试着去尝试、去做?为什么在你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时,心中会有那么多的遗憾?为什么你从来没有进行过生命的高峰体验,哪怕只是一分种、一秒种?作为一种人生的营养液,史学出现了时间的超越,要打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线,以便让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成为构筑今天生命大厦的砖瓦”。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有取得通向成功之路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