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捕捉机会,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捞针,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要成大事就必须设法使这种偶然变成一种必然。
希尔认为,机会是偶然的,把握了偶然的机会,你就成功了;反之,当然归于失败。
机会是外在因素,捕获机会的能力就是内在因素。
因此,要想成就大事能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抖擞精神,每天,甚至每时都不能忽视偶然机会的到来。
但是,机会看来很巧,甚至有点神奇,这不过是它千姿百态的伪装和偶然性所施放的烟雾,然而它并不是虚幻莫测,不可思议的,一旦揭开它的神秘外衣,就不难发现,任何神秘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幕后指挥者,也就是说,无论何种机会出现,总是有原因、有条件的。
首先应该明确,机会是长期奋斗的结果,并不是凭空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像有的人说的“碰运气”得来的。
机会的表现形式是偶然的、意外的,并带有某种偶然的性质,它是我们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
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偶然性,那还只是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为任何偶然性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
必然性一定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波尔多混合液的发明就是这样。
1878年,在法国梅杜克地区,由于流行葡萄霜霉病,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葡萄生产。
只有在西南部波尔多城的一片靠近马路旁的葡萄没有得病,而且长势喜人。这个偶然的例外,对于葡萄园的主人和专门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
波尔多大学教授米勒德特专访了这里的葡萄园主人,得知原来是为了吓唬小偷,在葡萄藤架上喷洒了用石灰和硫酸铜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的农药,经过试验,发现它不但能防治葡萄霜霉病,还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梨黑星病等多种植物病害。
事情就是这样巧妙,葡萄园主人为防小偷使用的药,意外地起到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这确是偶然的发现。
事实上,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是必然具有杀菌作用的,只是一种偶然的运用而促成了如此伟大的发现。
由于经常出现那些意外获得机会的现象,人们总结了这种机会所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随时警觉它的出现,一旦来临,就要抓住它所传递的重要信息和有价值的线索,追根究底。
二是要善于联系,即使是相距很远的事件也有可能具有必然联系。
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为了创造一种能够同时作用于整列火车的刹车装置,搜索枯肠,翻遍百科全书都未能想出。
后来他在一本杂志上意外地知悉,挖掘隧道时驱动风钻所需的压缩空气能用橡胶软管从800米以外的空气压缩机送来;他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气动刹车装置。
三是司空见惯的事也能做文章。一般来说,对于司空见惯的事,大多数人由于受习惯思维的束缚容易有疏忽,大专家、大学者也不例外。
法国人李比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年仅22岁,已是台森大学的教授。
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份。经过一番处理,李比希从中提炼出一些盐类。
他又将剩下的母液与氯水混合,再加一点淀粉试剂,母液立即呈蓝色,这说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
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这溶液来看,发现在蓝色的含碘溶液上面还有少量的棕色液层。
这液层是什么?
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想当然地断定它是氯化碘,于是马上标签,实验便告结束。
一年以后,一个与李比希同龄的法国青年巴拉,因为家贫,一面在当地学院读书,一面在药学专科学校实验室当助手。
他没有轻信李比希的结论,而对棕色**进行多方试验,结果发现了一种与氯、碘极为相似的新元素“溴”。
李比希因为想当然,与一个重大的发现失之交臂。为了永生不忘这一深刻教训,李比希每当指导学生实验时,就将“氯化碘”标签拿出来,告诫他们不得粗心大意,而应留心意外的发现。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偶然性的机会,但是,假如没有平时对知识的积累、辛勤持久的思索,那么,机会即使降临了,也无从知晓,知晓了也不会捕捉利用,所以,在捕捉偶然机遇的时候还要多学习和思考。
如果把人的命运比作一个圆弧轨迹,那么偶然性(意外性)的机会就是这个圆弧的外切点;这个圆弧扩得越大,它的外切点就越多。
所以一个人的智能视野越大,碰到的偶然的机会就越多,利用偶然的机会进行创造发明的可能性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