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星火永存(1 / 1)

第七章

星火永存

——摘选自《萧劲光回忆录》

回顾抗战岁月,八路军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斗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侵华日寇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并且形成了团结一致、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八路军精神。

八路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精髓,希望可以通过这一章,让大家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八路军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远的财富——太行精神

巍巍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整个太行山脉绵延400多公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咽喉要道。八路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便是在这里建立的。

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八年抗战中,抗日军民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浇铸的太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边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发动、组织、武装民众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通过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的人民群众拿起大刀、长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斗奇迹。

1941年11月,日军向位于太行区的黄崖洞兵工厂发起了进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战士们奉命保卫兵工厂,他们与日军奋战了八个昼夜,最终赢得了胜利。在这次保卫战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水窑口阵地上:日军连续进攻几天之后,依然没能突破黄崖洞的防线,便把大量武器运上战场。日寇从三面围攻水窑口阵地,特务团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日军11次进攻,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之后,日军开始对水窑口阵地使用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这两种武器的威力只能用“骇人”两个字来形容,但特务团的战士们依然顽强抵抗。特务团八连八班的班长王振喜带着满身火焰,率领战士冲出工事,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射击。有的战士干脆带着燃烧的烈焰紧紧抱住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黄崖洞战斗中,总部特务团的战士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太行精神,诠释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这八个大字。

根据地的军民们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太行山区坚持抗战,整整八年。在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八路军奇迹般地发展、壮大。八路军没有后方,后方就是人民群众;八路军没有粮饷,粮食要靠自己种;八路军没有武器装备,弹药要从日本人手里抢!根据地的军民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浴血奋战,才赢来了最后的胜利。

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的团结精神。由于太行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极为适合展开游击战争,因此八路军大力开展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运动,开辟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游击队伍在太行区各地迅速成长起来,工人、农民和广大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太行山区掀起了参加抗日战争的热潮。

“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成为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方针。1938年,光一个一二九师就先后收编了10余支地方武装,20多个县的保安大队。其中较大的队伍,有段海州的青年抗日义勇军,赵辉楼的民众抗日自卫军。最后,一二九师在冀南能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竟达到了两万多人。

在八路军“发动群众”的政策下,无数中国人民加入到了抗日战斗中: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甚至还有五台山的“和尚连”,华北平原上全民皆兵,搞的日本鬼子是连连叫苦。在八路军的领导下,地道战、地雷战进行得风生水起,让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就是全国人民总动员。八路军不需要后方,因为人民群众就是后方!

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抗战期间,八路军不仅以英勇善战著名,更以爱民言行被老百姓称道;八路军走到哪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哪里,也把好事做到哪里。八路军在行军打仗时往往露宿,不打扰当地群众。即便住在老百姓家,也总是帮助群众挑水、扫地、种田。偶尔碰坏个碗,走时就悄悄地把钱放在碗底或压在炕头,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得一丝不苟。在根据地,军民更是一家亲。八路军给灾民发贷款,给病人看病,给妇女接产。太行根据地为减轻群众负担,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实行统一累进税、整理村财政、反贪污浪费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1939年7月,八路军进驻太行山区武乡县砖壁村,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与当地村民的军民联欢会上,专门提出“三不争”规定:不与老百姓争粮吃,不与老百姓争房住,不与老百姓争水喝。于是,八路军总部选择了寺庙,而没有占用老百姓的民房。砖壁村地处太行山的山梁上,用水一直比较紧张。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用水难题,朱德和彭德怀带领八路军战士,在村子旁边挖了个蓄水池,村民用水压力得以大大缓解,大家高兴地将这个水池命名为“八路池”。紧张工作之余,朱总司令喜欢到空地上活动筋骨,有时看到老乡用石碾在碾谷子,就上前帮忙推几圈,与老乡聊上几句。久而久之,到这里来碾谷子的老乡越来越多,他们喜欢与平易近人的朱老总一起推碾子,拉家常。乡亲们亲切地把这个石碾称为“连心碾”。抗战胜利,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辉煌战例,还有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正如毛泽东所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总之,太行精神是在抗战时期形成的以爱国御敌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但是最本质的是为国家独立,求民族解放,谋人类幸福敢于赴汤蹈火,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团结民众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他们的英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为民族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红色之旅——

八路军战斗遗址遗迹巡礼

八路军总部旧址

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砖壁村和王家峪村。砖壁村距离武乡县城45公里,处于太行山的半山腰上,地势十分险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李家祠堂、佛爷庙、奶奶庙等地。王家峪村在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宅曾是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为了躲避日军的袭击,八路军总部根据战事需要不断转移。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随后,八路军在朱德总司令的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并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司令部驻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五台县南菇村、潞城北村。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各机关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从潞城北村迁到砖壁村;10月,总部再次迁到王家峪村。1940年6月总部又迁返砖壁村;11月转移到左权县的武军寺。1942年5月反“扫荡”后,彭德怀又率领总部机关第三次进驻砖壁村。不久,总部开赴太岳区。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把八路军总部旧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进行了翻修、重建和复原,还进行了室内原状陈列。

砖壁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布置有七个展厅,300幅历史照片,几百件珍贵革命文物,还有彭总亲手种植的“将军榆”。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王家峪村的总部旧址由村北三所相连的农家院组成。西院有接待室、参谋人员住所、总部马棚;中院是总司令部参谋处、秘书处,还有朱德、彭德怀、左权、刘少奇等首长和警卫员的住处;东院是刘伯承、邓小平、陈赓、陈锡联、李达等人回总部开会时的住处。现在,总部旧址已经恢复了原有的陈设,有题词、油灯、桌椅等。院外路南有总部球场和朱德种的小菜园。往南约一千米,有朱德总司令亲手种植的白杨树和植树纪念碑。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进行过多次维修、复原。王家峪村建有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砖壁村存有总部防卫工事、地堡、哨洞、炮兵阵地等遗迹。

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店是鲁东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1941年3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的一一五师在罗荣桓的率领下,从山西挺进山东,长期驻扎大店,作为军政要枢办公处。直至1945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山东军区、省战工会鲁东南特委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1945年8月31日,为迎接抗战胜利,接受日寇投降,在莒南县大店镇集合准备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和省行政委员会提出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一致决定,改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为山东省政府,选举黎玉为省政府主席。至此,由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个省政府诞生。

对于当时的大店镇群众来说,每天看到后来闻名全国的革命家,就像看到普通邻居那样寻常。由于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士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莒南生活和工作,这里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

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〇师司令部旧址,位于吕梁市岚城和兴县城蔡家崖村。

1937年,贺龙率八路军一二〇师进驻岚城镇政府,这里从此成为晋西北革命的中心。司令部旧址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是吕梁市首批重点文物所在地。旧址为四合院清代建筑,主体建筑和院落格局至今尚存,成为岚县的一个主要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1年,一二〇师司令部进驻兴县蔡家崖村。司令部所在地原为开明绅士牛友兰的宅院和花园,抗日时期捐献给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分为东、西两个独立的院落,相互连通,总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一二〇师师长贺龙曾长期居住在西院,直至1948年南下。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邯郸市西100公里的涉县赤岸村。这里地处清漳河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挺近太行山区,开辟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一二九师司令部迁往赤岸村,司令部就设在村中央的小山坡上。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个地方领导广大军民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荡”,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5年12月,司令部迁往武安。

从1940年至1945年,一二九师的军首长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司令部旧址由三座相邻的农家四合院组成,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北屋为会议室,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如今北屋、东屋和南屋都陈列着与当时抗日斗争有关的资料和文物。司令部大院内,还有当年刘伯承和邓小平亲手种植的丁香树和紫荆树,每年春秋两季,院子里都会飘浮着诱人的花香。

出了下院,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中院的院门,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由时任一二九师司令部秘书主任、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刘华清题写的“刘邓旧居”四个字,这里就是一二九师首长的住处和办公室。南屋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故居,东屋是李雪峰的宿舍和办公室,院子东南角有一个防空洞。

上院是一二九师司令部作战室。司令部旧址的北面是庙坡岭,1986年后,刘伯承、徐向前、黄镇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洒在这座山冈上,因此改名将军岭。

1999年,占地1.3万平方米的陈列馆在将军岭北侧建成。馆内以图、表、沙盘、雕塑、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抗战八年间,一二九师全体将士在太行山上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阜平县城南20公里的城南庄村东的北山脚下,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迁到河北阜平。司令部旧址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是15间办公室和18间陈列馆,占地面积5920.6平方米,院子正中是一座3米高的聂荣臻铜像。

1937年9月,罗荣桓率领一一五师一部来到阜平,创建了抗日敌后根据地,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宣告成立。司令部旧址中展

出了当年聂荣臻司令率领八路军战士们在阜平工作、战斗的情况。

1946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迁至张家口。现在我们所说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大都指的是张家口旧址。

平型关大捷遗址

平型关大捷旧址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西南30公里处,距平型关约5公里。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大捷遗址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中间是一条长达七公里的狭长古道,东通河北,西达雁门,两边危岩耸壁,怪石嶙峋,地势极其险峻。

1969年,北京军区主持修建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馆位于乔沟南侧约一公里的山坡阶地上,占地面积825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杨成武将军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1971年10月,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闭馆。15年后,聂荣臻元帅写信给山西省委,指出“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修复纪念馆是必要的”。

2007年,纪念馆进行了扩建,两年后重新开馆时,景区占地面积为8.5平方公里,并划分为战争轴、纪念轴和烽火台虚轴三大轴线,一共有14个景点和5个功能服务区。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三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和半景画馆组成。扩建后的纪念馆中陈列的很多珍贵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都是第一次展出。半景画馆由油画、地面塑型、六台电脑和六台投影仪组成。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再现了平型关大捷战斗的整个过程。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是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1961年,地道战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冉庄地道战展厅建成,三年后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展厅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亲自为展厅题写了匾额。其中,陈列了大批革命文物,并利用声、光、点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不久,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占地30万平方米,至今仍然保留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风貌和当年的作战工事,地下长达三千米的地道和卡口、翻眼、囚笼、陷阱等地下作战设施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由东南西北主要干线四条,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下交通网。

百团大战纪念馆(碑)

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由纪念馆和纪念碑两个部分组成。

纪念馆分上下两个展厅,内有100多幅珍贵的照片和图片,展现了八路军指战员在百团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和光辉战绩。整个展厅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惊世壮举,辉煌战果”、“英雄史诗,宏伟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纪念“百团大战”的书画作品。

纪念碑是一个建筑群,由主碑、副碑、圆雕、题字碑、“长城”等几个部分组成。主碑高40米,形状像一把锋利的刺刀,正面有彭真题写的“战绩辉煌,永垂史册”八个大字。两侧是徐向前和薄一波的题词,分别是“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和“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主碑和副碑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正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以此拉开帷幕。“长城”把东西两侧的四个烽火台连接了起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城,背靠凤凰山,面临漳河水,这里是八路军的故乡。纪念馆里收藏了大批历史珍贵资料和文物,记载了八路军和太行人民的抗战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机关和一二九师随即向太行山区挺进,开辟了八路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从此,太行山成为了八路军总司令部转战、驻扎的地方,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发生在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光辉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期,太行山区的人民热情倡议修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1979年9月28日,陈列设计方案正式通过审查。

如今,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总共占地180000平方米。景点由“和平颂”主题公园、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临时展馆、窑洞景观、半景画馆、主题展馆等部分组成。主展区包括八路军简史陈列厅、八路军将帅厅、日军侵华暴行厅。游览区包括八路军游击战术演示厅、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路军雄风碑林等等。

“和平颂”主题公园,位于主展馆东面,占地60000余平方米,由纪念堂、缅怀亭、精忠湖、追思桥、鸟语林等几部分组成。公园于201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为了教育后人永远不忘历史,热爱和平,故命名为“和平颂”主题公园。

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位于八路军纪念馆的中轴线上,于2009年9月26日落成。展示了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伯承、徐向前、贺龙、邓小平、左权11位八路军将领的光辉形象。

八路丰碑,位于风景秀美的凤凰山顶,碑身呈四棱形,白色大理石包裹在外,“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自上而下书写于碑上,旨在让人们铭记八路军将士在中国解放史上的丰功伟绩。

八路碑林,位于凤凰山山林地带,园名由孙毅将军题写。主要展现了开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300多人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题词。

临时展馆,由临时展览馆和专题展览馆两部分组成,分别位于抗战史展览馆东、西两侧。主要展出共产党和八路军主要领导人的风采,还有与八路军抗战相关的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等内容。

窑洞景观是依托凤凰山而建,是在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窑洞战旧址上修复扩建的一座窑洞战演示实景。

半景画馆是国内首次以半景画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展现抗战时期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战争场面。

主题展馆位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内,与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遥相呼应。陈列馆由序厅、六大陈列厅、休息厅和抗战文化墙等部分组成。其中以图片、文物展示为主,辅以其他媒体手法和配景,再现了八路军将士在抗战时期东渡黄河、驰骋敌后、鏖战华北,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的全景式历程。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太行山上奋勇抗敌、艰苦创业的光辉岁月,展现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太行精神,再现了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和丰功伟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