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在西柏坡
“周副主席”,是周恩来在西柏坡期间的称呼。当时,他是五大书记之一,又是军委总参谋长,负责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西柏坡时期,周恩来日理万机,但精神头永远那么足。
与众不同的茶缸盖
现如今,搪瓷茶缸这个老物件,大抵只能在一些个性礼品店中才能见到。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家里都会有几个搪瓷茶缸。别看它的“长相”简单到老土,在战争年代可是个人人都稀罕的宝贝呢!
那时候的茶缸,容量大,经久耐用。行军打仗时,用它喝水、盛饭、煮东西,样样都能行。大多数的茶缸都有一个与之相配的搪瓷盖儿。不过,也有例外,周恩来的搪瓷茶缸就是一个例外。
到西柏坡旅游参观的人都会发现,周恩来曾用过的搪瓷缸上不是搪瓷盖儿,而是一个粗瓷小蝶。为什么周恩来的搪瓷茶缸会与众不同呢?
这只茶缸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抗日战争开始,它便伴随着周恩来到过南京、武汉、重庆、延安和莫斯科等地,直到它光荣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荣归西柏坡,成为一件历史文物。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周恩来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只要东西还能凑合着用,就绝对不会换新的。即便部队统一换新的服装、新的生活用品,他总是委婉地拒绝,说:“我的东西还能用,新的物品还是留给前线的战士们吧!他们在前线的生活不好过呀!”
在那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个搪瓷缸上的搪瓷早就被摔得差不多掉光了。虽然身边的工作人员时常劝周恩来换一个新的,可总被周恩来挡回去。党中央转战陕北,翻越五台山时,周恩来的茶缸掉在了路上,一不小心,茶缸盖就被马蹄子给踩瘪了。警卫员假装没有看见,便没有捡起来,心想:这下总能找个理由给周副主席换个新的茶缸了!可谁知,周恩来自己又捡了起来,到达驻地后,找来一块石头砸了砸,硬是又凑合着用上了。这一凑合,就一直用到西柏坡。
虽然警卫员在五台山那次没有成功说服周恩来,可他们一直在找机会替周恩来换个新的茶缸。
一天,警卫员见周恩来外出归来,忙提来一壶茶水,给他倒上水。可被砸得歪歪扭扭的茶缸盖怎么也盖不严实。警卫员心想:这次说什么也得给周副主席换个新的。他转念一想,周副主席脾气倔,换新的东西恐怕是不会答应的。警卫员决定来个先斩后奏,哪怕回头受批评也是值得的。
趁着周恩来低头聚精会神看文件时,警卫员偷偷地把茶缸拿了出来,跑到了后勤部供给处。供给处负责发放物资的老陈对周恩来的旧茶缸早有耳闻,立即拿出新的茶缸递给警卫员,说:“这个新的,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快拿给周副主席吧!不过……”老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周副主席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他很有原则。你这样私自拿出来换,能成吗?”
警卫员很犯难,说:“目前没有别的法子了,只好说是统一发放的。任谁也不能搞特殊啊!”
“这样吧,我再给你出一主意。一会儿,你去食堂打饭时,就用这个新茶缸。或许,周副主席看文件入神,直接就吃了。等他发现时,也不好把用过的茶缸还回来了。”老陈对警卫员说道。
“哎,这个法子不错,我这就去!”警卫员高兴地拿着茶缸来到食堂,按照计划用新茶缸打来饭菜,放在周恩来的桌子上,掩上门出去了。
警卫员在门口静静地候了半天,发现里面没有任何动静,心里开始暗暗窃喜:这下总算成功了!又过了一会,他听见周恩来在里面叫他。警卫员走进去一看,发现那缸饭菜根本就没动,只听周恩来说:“你把饭菜倒在我的旧茶缸里,把这个新的洗干净后还给供给处。”
“可是,那个旧茶缸实在太旧了。况且茶缸盖也盖不紧了……”
没等警卫员说完,周恩来站起身
来,从身后的书架上拿出一个粗瓷小蝶,盖在了茶缸上,对警卫员说:“喏,这不是一个挺好的茶缸盖儿么?”
“这是小碟,很容易烫手。咱们不是有新的吗,为什么不用呢?”警卫员一脸的委屈。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原来的那个茶缸是旧了些,不过不破不漏,还是能用的。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很多,不过我们也要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啊。你要记住,钱要花在刀刃上。”
警卫员默默地点了点头,他被周恩来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深深打动了。他转身送回了新茶缸,取回旧的搪瓷缸。
这只茶缸依旧在周恩来的桌上,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始终陪伴在周恩来身边。
雨夜,那盏闪烁的马灯
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布满油渍、锈迹斑斑的马灯。这盏普通的马灯背后实际上有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有一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当他看到这盏马灯时,心情激动得无法言语,双手颤抖地扶住展柜,嘴里一个劲地念叨:“就是它,就是它,这是周副主席当年用过的马灯啊。多亏了他,我们一家人才能活到今天。”
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何对这盏马灯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位老人叫郭富泰,是当年西柏坡中央大院大灶食堂的管理员。他们一家跟随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后,便住在了后沟新挖的一孔窑洞里。
1948年的夏天,是一个多暴雨的季节。一天晚上,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场暴风雨又来临了。雨不停地落下来,后沟的几处窑洞开始渗水。突然,一声闷响,一孔窑洞倒塌了,屋里面的5名同志都被埋在了里面。
听闻消息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出事地点。就在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正在办公的周恩来听说后赶紧提起桌上的马灯,来到了出事地点。他高举马灯,对混乱的人群喊道:“大家不要慌!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一定要把困在下面的同志救出来。”说完,他把马灯交给身边的警卫员,拿起铁锹挖了起来。
人们在周恩来的带动下,纷纷搬动砖块,挖起土来。没有铁锹的,直接用手挖,最后手指都磨破了,血水混着雨水,流进了土里。周恩来一边挖着,一边指挥着,他鼓励大家,争分夺秒抢救下面的同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大家的心情越来越焦急。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挖到了,挖到了!”周恩来跑过去一看,窑洞底部的一个3尺宽的缝隙里,4个人紧紧地靠在一起,无声无息。很显然,他们因为缺氧而窒息了。周恩来吩咐大家改用手挖,避免伤到人。不一会儿,他们被救了出来,并在第一时间送往中央医院进行抢救。还好,因为抢救及时,他们都脱离了危险。
救人仍在继续,被埋的理发员曹庆卫还是没有找到。周恩来举着马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一定要将人找出来。时间又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们终于在一个墙角发现了曹庆卫。可是,当他被抬上来的时候,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周恩来放下马灯,满含着泪水:“曹庆卫同志,你安息吧!”后来,党中央为曹庆卫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亲自为他写了一副挽幛。
抢救工作结束后,周恩来顾不上休息,又提起马灯,冒雨来到后沟,挨家挨户地查看窑洞漏雨情况。当他看到郭富泰一家住的窑洞有多处漏雨时,赶紧将他们安置到另一间小屋里。他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就在郭富泰一家安顿好后,原先的那孔窑洞瞬间就倒塌了。郭富泰一家得救了。
碾麦场上送牲口
1948年端午节刚过没几天,西柏坡的麦子就熟了。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割麦子,碾麦子。这一年是西柏坡土地改革后的第一年。许多翻身做主人的农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因此这一年的忙碌景象要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热闹。
贫农王大叔和儿子一人一个碾子,正在打谷场上碾麦子。他们光着膀子,在太阳底下一圈圈地拉碾子。这时,王大叔对儿子说:“咱们再加把劲,争取晌午时碾完这场,下午还能到地里再割上一会儿。”儿子脸上淌着汗水,撅起嘴说:“就凭我们两人,恐怕是不可能了。唉,要是有个牲口就好了!”
“牲口?”
“我是说,谁家有空闲的牲口,借我们用会儿也好呀!”
“眼下各家各户都忙忙碌碌的,谁还有闲着的牲口啊!咱们还是自己加把劲吧!”
就在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他们的打谷场边来了两个人。
“喂,老乡!”一个人冲他们喊道。
王大叔停下脚步,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白衬衣、灰军裤的军人正亲切地望着他。军人的身后跟着一个年青战士。王大叔望着一脸英气的军人回应道:“叫我们吗?”
“是啊!你们这样靠人力碾麦子够累的呀!”为首的军人问道。
“我们这是碾翻身麦,累点也高兴!”王大叔回答道。
“你们没有牲口?”
“没有,当长工多年,买不起牲口。”
这时,王大叔的儿子适时地插了一句话:“我爹说了,今年夏季收成不错,秋季若是有个好年景,冬天就买个毛驴使唤。”
“嗯,等将来走上合作之路就好了。到那时,有了机器,人就轻松多了。”
王大叔父子俩相互看了看,没太明白,也不好意思多问,又低头去拉碾子了。
为首的军人对身边的年青战士说了些什么,便转身回到了中央大院。王大叔心想:这想必是位中央首长!
没过多久,先前的那位年青战士牵着一匹白马走了过来。
王大叔的儿子眼尖,兴奋地对父亲说:“快看,他们给咱们牵马来了!”
王大叔也看见了,不过他不相信,叮嘱儿子:“别瞎想,快点干活!”
那位年青战士已经来到打谷场边,对他们喊道:“老乡,过来牵马,套上马碾麦子!”
“这是给我们的?”
“是啊,我们首长特意让我给你们牵来的。”
“同志,麻烦问一下,刚才那位首长是谁啊?”
“周副主席啊!”
王大叔一时惊住了,他激动地说:“周副主席那么忙,还要为我们农民的事操心,实在是感激不尽啊!”
“来,把马套上吧!”
“不行,不行,你还是牵回去吧,别耽误了周副主席用马。”
“我们首长今天不用马!这是他特意让我牵来帮你们忙的。你们要是不用,我就没法完成任务了。”年青战士解释道。
王大叔不好再说什么,接受了周恩来的好意。
当泥瓦匠
在西柏坡,周恩来了解到村里有几户贫下中农的房屋破漏,下雨时,水能流到炕上,他就组织20多个工作人员成立“维修组”,深入到户,帮助群众修理房子。在一次修理房屋时,周恩来来了,他先看了看房子情况,然后卷起袖子,当上了泥瓦匠。他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家常;问人们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睡好。中午开饭时,老乡给周恩来端来了香喷喷的烙饼炒鸡蛋,可周恩来没吃,却随手从旁边的筐子里拿起个玉米饼子吃起来。
夏收背麦
1948年,在西柏坡,周恩来和干部们参加夏收,他穿着一身褪了色的军衣,握着镰刀,干得浑身是汗。休息时,他还给大家宣传革命道理,讲革命故事。只要他来了,麦田里就欢声阵阵,笑声一片。麦子割完后,要往场里运,从小滩地到麦场有一里多路,周恩来见大家用肩挑,他也扛起一大捆,大家看到周恩来汗流满面、湿透的衣衫贴到了身上,怕累着他,再三劝他不要再扛了。他笑着说:“干点活好哇!你们不是天天在干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