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云人物留下的足迹
毛泽东曾在西柏坡高兴地说过:“我们在陕北的时候,陕北的老百姓非常好,我们到了河北,河北的老百姓也非常好。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努力工作,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等革命成功了,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住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党中央在西柏坡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民风淳朴、风景如画的西柏坡村留下了不少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毛泽东在西柏坡
毛泽东在西柏坡生活工作了十个月,期间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如今,到西柏坡旅游,当地的老人仍会向您讲述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的一些故事……
在树林里办公
1948年的夏天,身穿灰布军服的毛泽东经常在西柏坡附近的一片树林里办公、休息。
临近七八月份,西柏坡烈日炎炎。低矮的平房实在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众所周知,毛泽东喜欢在夜间办公,上午休息,还有睡午觉的习惯。可是,偏偏白天晒得屋顶发烫,屋子里通风不好,整个屋子就像一个蒸笼。人躺下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此外,中央大院前面有一个池塘,水里的青蛙好似不知疲倦一样叫个不停。闷热的天气加上聒噪的蛙叫声,让毛泽东无法好好休息。一开始,被吵醒后,毛泽东会用凉水擦擦,拿扇子扇扇,接着再睡一会儿。后来一忙起来,什么也顾不上了。久而久之,毛泽东的脸上呈现出了疲惫之色。
毛泽东身边的警卫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期望能想出个好办法,让首长们有个休息的好地方。他们心想:天上的太阳是没辙了,不过好歹能让青蛙不叫唤,这样耳根清净些,或许能好点儿。
趁着毛泽东在池塘边散步,几位警卫员提出建议:“主席,这些青蛙太吵了,既影响工作又影响休息,咱们想办法把它轰走吧!”
“对,它们太讨厌了!咱们用枪打、用炸药炸、用人轰,不怕赶不走它们……”
不等警卫员们说完,毛泽东就回过头来说:“同志们的心意我知道,不过这个法子可使不得啊!”
“为什么呀?”警卫员们都不解,心想:难道主席有别的办法?
“你们想啊,这青蛙可是益虫,对老乡们的农作物是有好处的呀!假使我们把青蛙都轰走了,那田里的那些害虫怎么办呢?老乡们的庄稼岂不是都荒废了?”毛泽东接着解释道。
大家想了想,主席的话说得有道理,是自己欠考虑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向毛泽东提议说:“主席,我们在村子外面找了一片树林,那里很凉快,也很清静。不如,请主席去那里休息吧!”
毛泽东一听,乐了,说:“这个办法还不错!青蛙不能轰,咱们就自己寻找僻静之地。走,咱们看看去!”
警卫员得令后,赶紧到屋里收拾了毛巾、水瓶、茶缸、方凳、躺椅一类的东西。大家一起乘车来到村子外面的树林,一看,果然是个纳凉的好地方。这片树林的树木高大,树叶茂密,遮挡了强烈的太阳光,走进去顿觉神清气爽。另外,林子里还有个池塘,没有青蛙叫,水清凉透彻。这样的环境,相比中央大院而言,实在是好很多。
毛泽东看了之后,兴奋地说:“嗯,不错,不错!以后热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来这里避暑。下次,我们邀请周副主席和朱老总来这里休息!”说完便躺在躺椅上,闭上眼睛休息了。
警卫员们看得出来,毛泽东睡得很沉,很香,也许是太久没有休息好的缘故吧!他们站在周围尽量不发出声音,打算让毛泽东好好地休息一下。谁知,没过多久,毛泽东就醒了。他起身拿着毛巾到池塘里湿了湿,擦了把脸,又重新回到椅子上,拿起一份文件开始圈圈点点,认真地工作起来。
“主席,您不睡啦?”他身边的警卫员问道。
“差不多了,这一觉睡了之后,人轻松不少,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完成呢!”毛泽东头也没抬回答道。
毛泽东就这样一直在小树林里工作,直到夜幕降临才返回中央大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毛泽东经常到这片树林里来。一般,他都先躺下来休息一会,接着就看文件、写报告、批阅电报等。有时候,警卫员看他工作的时间太长,便时不时地劝道:“主席,咱们到这里来主要是休息的。您常常通宵工作,白天又接着工作,身体可吃不消呀!还是多休息一会儿吧!”毛泽东嘴上答应着,可眼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工作内容。
有时候,毛泽东会和几位书记一块到树林里休息,讨论工作的事情。
整个夏天,毛泽东基本上都是在这片树林里度过的。直到“九月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和几位书记常常通宵达旦地准备会议,便很少来这片树林里休息、工作了。
心系农事
西柏坡一带,原来是平山境内太行山区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南面是河,北面是山,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日照长,水温高,很适合种水稻。每年秋天,稻谷成熟的时候,滹沱河边一片金黄,景象煞是喜人。1958年后,由于修了岗南水库,西柏坡成了淹没区,村子搬迁到北面的山坡上,从此再也不能种水稻了。但是西柏坡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毛主席告诉他们如何种好水稻的事情。
这里祖祖辈辈采用的是麦稻间作的种植方法。在小麦收割前半个月左右,把麦田里放上水,然后把稻种乱撒或顺麦垄撒在麦田里。到割麦时,稻苗长出二三寸高。收完麦后,放上水,让其自然生长。这样由于土制硬板,又不能施粪肥,只靠浇水“施泥”(即夏季河里发洪水,把洪水引进稻田后淤下的泥)做肥料,秧苗根系不发达,又因为没行没垄而不好除草和管理,因此产量很低。
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惦记着当地百姓。他来到西柏坡村,自然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十分关切。毛泽东常到田间小路上散步,也常跟在田里干活的老乡交谈。
一天,毛泽东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来到村外散步。当他看到滹沱河边的稻子长势旺盛,高兴地对身边人说:“这里的庄稼长势好,不愧是一块肥美之地啊!”
滹沱河两岸的稻田里,一些农民正在田间地头忙活。有的在除草,有的在灌溉,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毛泽东走到一位老乡身边,和他拉起家常来。他问道:“河里的水够浇地了吗?”
那位老乡回答说:“够得,够得。别看现在水少,一到雨季,河里就涨满了水,还有许多鱼呢!”
“这么说来,这里还蛮不错的,跟我的家乡差不多。既可以种大米,又有鱼吃,还能种些青菜。”
停顿了一会儿,毛泽东又问道:“咱们这里的稻子,每亩地每年能产多少斤?”
“这得看年景,好的年景,一亩地能产四五百斤;如果是旱灾之年,恐怕就只有三四百斤,有时候一两百斤也是有的。”
毛泽东听完对老乡说:“你们这么好的
地方,这么好的条件,稻谷的产量太少了。你们应该改变一下传统的种稻法,是不是也像我们南方那样搞育苗插秧。就是把稻种先浸一浸,弄几块秧田,施些肥料,先把秧苗育壮。割了小麦后,把地施上粪后翻耕好,然后在取出育好的秧苗,插栽到田里,要让它横竖成行。这样好处很多,苗子壮,施了底肥,土质松发苗快,好除草,好管理,再加上浇洪水‘施泥’,我看产量一定会高的。”
老乡们觉得毛主席讲得很有道理,想得很周到,都打心眼里佩服。
第二年春天,毛泽东离开西柏坡前,他看到村里有一部分农民在整修秧田,准备撒种。又嘱咐大家:“你们可以大胆地试一试,做个比较。但要特别注意,割麦、翻耕、插秧这几个环节一定要抓紧,千万不要误了农时……”
后来乡亲们都照毛主席说的去做了。到了秋收季节,凡是经过育秧插栽的稻田果然长势很好。收割后,平均亩产由过去的二三百斤增加到四五百斤。从此,水稻育苗插秧的栽种法就在西柏坡附近推广开。后来传到滹沱河沿岸的黄泥滩、大吾川和川坊、石碾等平山境内的产稻区。
后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村,进了北平城,依然对西柏坡村的老乡们念念不忘。1958年春天,毛泽东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给西柏坡党支部写了一封信,询问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嘱咐他们到外地参观学习,努力发展生产,提高产量,改善人民生活。这样特殊的关怀,至今说起来,仍让西柏坡的村民们觉得温暖和感动。
爱护庄稼
1948年10月,秋风送爽,柏坡岭下滹沱河畔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一天傍晚,毛泽东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开完会后,一道走出中央机关大院。大院门口有几个机关干部的小孩正玩的起劲,毛主席走到孩子们身边,亲切地问他们:几岁了?是否上学了?在几年级?……几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一作了回答。主席十分关心地对他们说:“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好好学习,学好文化,长大了好为人民服务啊。”孩子们都点了点头。
毛泽东和大家沿着田间的小道,边谈话边散步,朝南走去。当他们走出约二十来米远时,突然听到后面孩子们的耍笑声。毛泽东一回头,看到刚才那几个小孩子,打闹着跑进稻田里捉迷藏,脚下的庄稼自然顾不得了。见此情景,毛泽东转身就往回走,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边向孩子们招手,一边着急地喊:“快出来,快出来!”孩子们听见喊声,又见朝他们走来的正是刚才和他们说话的那个伯伯,都乖乖地从稻田里走出来。这时毛泽东也走到了他们跟前,他用手指着田里被孩子们踩倒的庄稼,严肃地说:“看见了吧,你们只顾自己玩,可把老百姓的庄稼给毁坏了。”孩子们已感到错了,都低下了头,谁也不说话。接着毛泽东又亲切地给孩子们讲起道理来:“你们看,这么好的庄家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的果实,是用汗水换来的,要是把庄稼都毁坏了,不但农民伯伯不高兴,我们也就没有饭吃了。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是共产党、解放军,你们不是也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几个孩子又都点了点头。接着毛泽东给他们起了个头,孩子们就唱了起来。毛主席称赞他们唱得好,还说:这首歌以后你们要天天唱。孩子们听到夸奖高兴了,于是又唱着歌儿朝村里走去。
孩子们走后,同毛泽东一起散步的几个同志也返了回来。毛泽东向稻田里指了指,大家都明白了,于是跟毛泽东一块下到田里,把孩子们踏坏了的庄稼一一扶了起来。
珍惜人民的一草一木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领袖,他一贯爱护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对人民的一草一木,他都十分珍惜。在西柏坡的群众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从各地区、各野战军来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及警卫人员一下子来了很多人,而且大都是骑马来的。由于当时没有专门拴马的地方,有的就把马拴在村里的树上。
一次饭后,毛泽东出去散步,看见一匹军马正在啃树皮。他立即返回派人去调查,看看村里有多少树被马啃掉了皮,是大树还是小树都要查清,并弄清哪一棵是谁家的,要让老乡们自己说该赔多少钱,照价赔偿。
老乡们听说后,都说不碍事。再说,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为我们老百姓打天下,不要说是马啃树皮这点小事,就是再大的事,我们也能担得起。并且“串通”好了,都说不是自家的树,不收赔偿钱。
调查的同志把情况向毛主席做了汇报,毛主席说:“这里的乡亲们真好!老百姓越是信任我们,我们就越应该爱护他们,人民才是胜利之本。”后来毛主席又专门找村支书,让他去给乡亲们做工作,并嘱咐他要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结果全都照价赔偿了。
送警卫员去学习
虽然心系天下,可毛泽东从不忽视对身边人的关心,不只是关心,而且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一点在他身边的警卫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不久后的一天,毛泽东在外面悠闲地散着步,突然,他对身边的警卫排排长阎长林说:“阎排长,你赶紧给我准备一份警卫排所有人的名单。”
“主席,现在就写?”阎长林不知毛泽东的意图是什么,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对,现在就写!”毛泽东肯定地回答道。
随即,阎长林回到屋里,拟好警卫排的人员名单,然后给毛泽东送了过来。毛泽东接过来一看,整整20个人。他一边看,一边在名单上圈圈点点,随后把名单交给阎长林,并对他说:“我在这20个人里面先圈出了14个,一会儿你通知他们,要送他们去文化学校学习。剩下的6个人,包括你,先留在这里工作。等他们学习完回来,你们再轮替过去学习。不过,平时你们也要边工作边学习。”
阎长林有些不解地看着毛泽东,心里虽然很想问原因,但又不太敢问。毛泽东似乎从他的神情中猜出了他心中的困惑,解释道:“现在的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你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学习,不然的话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落伍了。”说完,毛泽东又补充了一句:“你们有意见没有?”
这下阎长林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连忙点头,说:“没有意见!”
就在14名警卫员离开西柏坡去文化学校学习的前一天,毛泽东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仪式——和14名警卫员合影留念。大家兴奋极了,很早就来到毛泽东的住处等候。
不一会儿,毛泽东从后院走了出来,面带笑容地大家说:“你们就要去学校学习了,我和大家合张影,留个纪念。”
“好,太好了!”
“我们十分欢迎主席和我们照相!”
大家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照相机准备妥当后,大家都自觉地站在主席的身边和身后,带着喜悦的笑容和主席合了影。
大家
照完相后,不肯离开,跟着毛泽东来到屋里,纷纷建议道:“主席,你给我们写几个字吧!我们也好有个念想!”
“没有问题,快把你们的学习本拿来吧!”毛泽东心情大好,爽快地答应了。
大家一窝蜂地跑出毛泽东的院子,跑回各自的屋子,拿出自己最珍爱的本子,又快速地返回毛泽东的屋子里。毛泽东接过他们递过来的本子,郑重其事地在上面写下“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几个大字,同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午饭时间到了,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到食堂吃了饭。有人说,舍不得离开毛主席、离开西柏坡。毛泽东知道后,和颜悦色地劝说:“其实,我也舍不得你们走。大家跟我这么多年,帮了我许多,我十分感激大家。不过,我也不能把大家留一辈子。那样的话,不是埋没了人才,耽误了你们的青春嘛!你们还很年轻,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工作后,组织上会让你们挑重担。我相信,无论你们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一定会成为党的好干部的。我对你们有信心!”
毛泽东的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充满了力量,重拾了信心。
第二天,大家都欢欢喜喜地到文化学校学习去了。
“不要把我的像印在票子上”
如今的百元大钞,除了醒目的颜色外,要数毛泽东的头像最引人注目了。现在,我们已经对人民币上毛泽东的头像习以为常了。可大家知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前三套人民币上并没有出现过毛泽东的头像。准确地说,在毛泽东生前,人民币上从未出现过领袖人物的头像。
1947年10月,中央人民银行筹备建立。与此同时,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制版工作也在酝酿过程当中。
按照国际纸币设计的惯例,往往会将国家元首或者执政党领袖的头像作为券面主图印上去。当时,中央人民银行筹备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设计了一套印有毛泽东头像的人民币。这版设计图样拿到中央审核时,遭到了毛泽东的拒绝:“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将我的像印上去?等将来当了政府主席再说吧!”
于是,这一版人民币的设计方案就此废止。
两年后,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在一次会议休息期间,中央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请示毛泽东:“主席,您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了,人民币上可以印主席的像了吧?”
毛泽东笑呵呵地说:“人民政府的主席是当上了。不过,人民币上印我的头像还是不行的。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就嘱咐大家,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种歌功颂德的行为还是要避免呀!况且,我们国家的票子既然叫人民币,就应该以人民为主嘛!”
这时,大家终于明白,毛泽东为什么一再拒绝将自己的头像印在人民币上了。
毛泽东的这一项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打破了票版上印领袖人物头像的传统习惯,确立了以反映劳动生产建设和各族劳动人民形象为主的设计原则。直到1988年,我国发行的第四套百元大钞上才首次出现共和国领袖的头像,恢复了国家货币主版图片的国际惯例。
题字
1.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的报头是由毛泽东题写的,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沿用着人们熟悉的“毛体”的手迹。
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拟取名为《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让薄一波请示毛泽东后再确定。薄一波在延安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说:“为什么你们不叫‘人民日报’呢?”他认为报纸不一定都以地区为名。薄一波连声说:“好,这个名字好,就用毛主席给起的名字。”于是毛泽东就挥笔写下了“人民日报”四个大字,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的报名。
1948年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5月初,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社从阜平迁到平山里庄村。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也在社长张磐石的率领下来到了里庄。5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冀鲁豫中央局合并。6月8日,华北局开会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决定将两个中央局的报纸合并。6月15日,新的《人民日报》在里庄村创刊,全社已有100多人,社长兼总编辑为张磐石。合并后,大家觉得《人民日报》已发展为华北局的大报,报头最好有所变化,以示区别。
于是,薄一波就又找到了毛泽东,请他重新题写一个报头,毛泽东欣然答应,在西柏坡的办公室里写下了“中间小两边大”式样的《人民日报》的报头,字体遒劲有力、形神兼备、飞扬潇洒、结构和谐,不少人都认为是毛泽东题写墨迹中的上乘之作。不久,“人民日报”就启用了毛泽东题写的新报头。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迁往北平。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据薄一波回忆,《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毛泽东又第三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
2.为新华书店题写店招
毛泽东曾经三次为新华书店题字。
1939年,在延安第一次题写。
1946年1月,中央进行精兵简政,中央出版局并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下设的发行科就是新华书店总店的原机构。对各地发行图书和联系业务都一如既往地用新华书店总店名义。发行科曾请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新华书店总店”几个字,当时是用在图章上。可惜这一次题字没有保存下来。
1948年底,中央宣传部出版组准备进北平创办新华书店总店。时任出版组副组长的华应申提议“请毛主席为新华书店题写店招”。在当时中央宣传部负责人陆定一的介绍下,华应申在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并说明了情况,毛泽东很高兴地答应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挥笔而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7日,新华书店北平第一门市部成立,并最先启用了毛泽东题写的“新华书店”店招。此后,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统一使用这幅题字作店招。
3.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1948年9月,中央团校在平山县两河村正式成立。冯文彬任校长,荣高棠任教育长。朱德、周恩来、邓颖超到校为学员讲话。毛泽东也参加了团校第一期毕业学员的典礼,并为复刊的《中国青年》题写刊名。
4.题写“人民邮电”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1948年7、8月间,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和晋冀鲁豫边区邮务管理总局于迁至石家庄联合办公。12月底,华北邮电总局人民邮电报社给毛泽东写信,将《人民邮电》报的内容作了汇报,并请毛泽东为《人民邮电》报题写报头,毛泽东写了“人民邮电”四字,迄今一直被用作《人民邮电》报的报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