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_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1 / 1)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

概况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人民南路13号。红宫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始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年)。红场旧址在红宫东侧,原为“东仓埔”,占地22000多平方米,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此地兴建红场大门和司令台。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20日,该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旧址——红宫、红场

红宫原为孔庙,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清两朝曾多次修建。由正殿、东西两廊、戟门、棂星门、泮池大门等构成。1927年10月下旬,在中共东江特委彭湃领导和南昌起义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的帮助下,海陆丰人民继4月和9月两次举行武装暴动之后,又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

1927年11月18日,海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开始了第一天的会议,会议持续至21日,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共311人。工人、农民和士兵分为三个代表团,各自选举产生代表,分组讨论、公开选举,彭湃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大会上做了政治报告,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等发表演说。会议宣布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同时选举了苏维埃政府委员13名,苏维埃政府裁判委员会委员14名,还通过了“没收土

地案”等八项政治纲领。至此,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意味着全国第一个工农红色政权,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诞生。

红场原为明代社仓的东仓,民国时期荒废,俗称东仓埔。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前,彭湃批示修建“红场”,作为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会场。他亲自率领工人农民连续十个昼夜突击施工,兴建了讲台和红场大门。整个大门上装璜浮凸线花条图案,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12月1日,就在这个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广场内,五万多人聚集于此,一场声势浩大、气氛热烈的“海丰人民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就此展开。

第二天,董朗、颜昌颐等率领的红二师与叶镛、袁国平、徐向前等率领的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以及海丰工农革命军在红场上胜利会师。

1928年1月5日,由广州起义军余部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师1200多人抵达后,与红二师会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在红场举行了由工农革命军团队和赤卫队及各界人民群众数万人参加的欢迎大会。

中国农民运动大王——彭湃

徐向前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革命意志很坚强的人,又是能和当地农民群众真正打成一片的人。个头不高,身着普通农民衣服,身穿草鞋,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和群众谈心、交朋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像家人似的。他常说,失败了再干,跌倒了再爬起来!在共产党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徐向前口中的“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

湃。

彭湃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个子不高,声音低沉。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思想进步、心怀正义的彭湃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富足的生活,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农运工作中。

身穿学生装,头戴白通帽,彭湃满怀豪情地来到海丰县的农村做宣传工作。村民们见到这个斯斯文文的人,以为他是收租讨债的县官,避之不及,以至于彭湃的宣传工作进行得很艰难。于是,他想办法改变了自己的装扮——脱下了学生装,穿起粗布衣,摘掉白通帽,戴上斗笠,光着双脚。这般模样的彭湃很快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田仔骂田公》:“伊无份,你有份;有好做,有好食;你有做,反无食。团结起来干革命,革命起来分田地。”民谣的内容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农民们的革命热情都被激发了出来。

彭湃带领农民革命的决心很大,他把自己的家当成了革命的第一个对象。1922年11月的一天,彭家门口的龙舌埔正在上演新戏,农会通知各乡农民前来观看。开演前,台下挤满了观众,彭湃拿着一大捆田契走上戏台,高声宣布:“彭家的田不是彭家的,更不是我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兄弟起五更睡半夜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说完,他便开始宣读田契所写的内容、地点、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场烧毁。第二天,彭湃烧田契的举动迅速传遍了海丰、陆丰两地。大家对彭湃发起农民运动的魄力而折服,亲切地称他为“农民运动大王”。

(本章完)